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曾派邓小平赴台见蒋,谋求两岸统一,因蒋介石去世终成遗憾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20 10:36: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曾派邓小平赴台见蒋,谋求两岸统一,因蒋介石去世终成遗憾                                                         2023-08-19 14:01                                       

                                       

1975年春节过后,88岁的蒋介石秘密接见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商讨“邀请毛泽东访台”一事。

彼时蒋介石卧病多年,身体早已大不如前。但对于两岸统一的夙愿,一直是他心中的牵挂。

那年除夕,其子蒋经国在日记中写道:“父亲卧病以来,多次均能转危为安,此乃天意,佑我邦家。惟望兔年开始复元,是儿之大愿也……”

蒋介石此番举动,让毛泽东很是高兴。

因为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身体欠佳,所以毛泽东特意找来邓小平,并亲自交代道: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两岸可以以此为契机,尽快实现“三通”。

陈立夫得知邓小平将要访问台湾的消息后,倍感兴奋。

为了促成此事,陈立夫还特意在香港媒体刊登了一篇名为《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文中写道:

“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人民……(希望毛泽东)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前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可以说,相比以往剑拔弩张的局势而言,此次机会千载难逢。

可惜天不遂人愿,正当双方尝试进一步接触时,蒋介石却在那年的4月5日因病去世。

一根刚要牵好的线,猛然崩断。

图:毛泽东和蒋介石

去世前,蒋介石在遗嘱中声明,棺椁不入土,暂放在台湾慈湖蒋家陵寝,有朝一日,回浙江奉化入土安葬。

但求落叶归根。

蒋介石去世的消息传来,毛泽东沉默无言。

那天,毛泽东只吃了一点东西,接着就将宋代词人张元干的《贺新郎》演唱录音,放了整整一天。

《贺新郎》是张元干为朋友胡铨壮行所作,整首词慷慨愤激,不免多了几分悲凉。那词中写道: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毛泽东反复吟诵,不能释怀。最终将末尾两句改为“君且去,不须顾”后,情绪方才渐渐平息。
蒋介石之于毛泽东,既是对手,又是多年的“老朋友”。抛开解放战争前,两人兵戎相见的那段岁月不谈,今天的故事,我们单从蒋介石败退台湾后说起。
一、 1949年败退台湾之后,蒋介石始终耿耿于怀。其中更让蒋介石放不下的,是他对家乡的思念。
蒋介石素有写日记的习惯,从他的日记中,我们就能看到身处台湾的蒋介石,心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对比众多传统节日而言,农历春节,则是蒋介石乡愁最浓烈之时。
1953年2月13日,蒋介石在高雄过除夕,那天他在日记中写道:“团饮酴酥,比之在故乡过年,则何如?甚念乡间亲友,不知作如何情况矣。”
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图:蒋介石和宋美龄

两年后的大年初二,蒋介石想起在家乡过年吃的美味,又在日记中写道:“旧历除夕与元旦餐食如烤芋艿、烤花生、米焙酱、三鲜、糊啦等故乡过年风味应有尽有。”
不管身在何处,我们喜欢的吃食仍沾满故乡的味道。
蒋介石难掩内心对故乡的思念,祖国大陆也逐渐扭转了过去单靠武力解决问题的方针,想要加入一些和平解放的政策进来。
1955年5月,周总理就明确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毛主席也直言:“我们跟台湾要‘和为贵’,爱国一家。”
三年后,1958年2月27日,大年初十。
不知是否因为上了年纪,71岁的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无根之萍,无源之水”8字,其中酸楚,不足为外人道也。
那年元宵节,蒋介石又在日记中写道:
“近日常念少年在家乡度年快乐情景,五王庙灯头戏与萧王庙大拜,以及童昏时代先慈对我追述两岁时看到孙家大晒场水潭上,搭树彩牌楼其灯烛反映水中,显现我高兴奇异等闲话,皆使我至今仍不能忘怀也”。
蒋介石对家乡的思念渐浓,彼时台湾内部局势却波诡云谲。

图:蒋介石

因为解放战争中,蒋介石战败,所以他失去了和美国讲条件的资格。
美国一直妄想分裂中国,但蒋介石对此拒不配合,于是美国便暗中撺掇台湾的其余势力,想要借助民主选举的旗号,竞选“总统”。

美国人此举,其心可诛。

在大是大非面前,毛泽东亮明了基本态度。一次,他在接待外宾时坦言:

“台湾是蒋介石当总统好还是胡适好、还是陈诚好,我看还是蒋介石好。但凡在国际活动场合,有他我们不去。至于当总统还是他好……十年、二十年会起变化,给他饭吃,可以给他一点兵。历史上凡是不应当否定的,都要作恰当的估计,不能否定一切。”

毛泽东之所以会说出上述这番话,就是因为他明白,虽然蒋介石和我们打过仗,但在蒋介石心中,这都是中国的“家事”,从古到今,都只有一个中国。

图:毛泽东

因为毛、蒋两人在维护中国统一问题上见解一致,所以毛泽东也多次在国际上公开支持蒋介石。

在这样的条件下,双方都产生了进一步接洽的意愿。而进一步商谈的前提是,先要找一个中间人。

他必须是一个和国共双方都有渊源,而且说话分量很重的人。于是,毛泽东找到了曹聚仁。

二、

曹聚仁是文人出身,和鲁迅等人关系莫逆,曾经和国共两党的上层人物都有过密切接触,所以考量再三,被视为促成此事的不二人选。

1958年,炮击金门后不久,毛泽东和周恩来特意找来曹聚仁,商讨与蒋介石洽谈一事。

谈话期间,毛泽东告诉曹聚仁:

“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和他合作。我们赞成蒋介石保住金、马的方针。如蒋撤退金、马,大势已去,人心动摇,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国搞在一起,台、澎、金、马都可由蒋管,不管多少年,但要让通航,不要来大陆搞特务活动。台、澎、金、马要整个回来。”

为了让蒋介石放心,毛泽东接着说:

“我们的方针是孤立美国。他只有走路一条,不走只有被动。要告诉台湾,我们在华沙不谈台湾问题,只谈要美国人走路。蒋不要怕我们同美国人一起整他。他们同美国的连理枝解散,同大陆连起来,根还是你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你的一套。”

因为美国一旦撤离,台湾便会失去军事援助,对于这一点,毛泽东也考虑到了,他对曹聚仁继续说道:

“(对于武器装备)我们全部供应。他的军队可以保存,我不压迫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反共在他那里反,但不要派飞机、派特务来捣乱。他不来白色特务,我也不去红色特务。”

此番言论,已经代表了我们的最大诚意。

图:毛泽东

后来经过整理,周总理将毛主席针对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整理成了人们熟知的“一纲四目”。

“一纲四目”中,“一纲”指的是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总裁”(蒋介石)与兄(陈诚)意见妥善处理。

“四目”则包括:

  1、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事安排等悉由“总裁”与兄全权处理;
  2、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
  3、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总裁”与兄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
  4、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后来,邓公也是基于“一纲四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毛主席深谋远虑,让人惊叹。

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和曹聚仁谈话中已然释放了一个信息:只要处于维护祖国统一的大前提,蒋介石提出的条件,在合理情况下,我们都会认真加以考虑。

这种让步,相比较以往毛主席强硬的作风,是十分少见的。

图:曹聚仁

于是,带着祖国大陆满满的诚意,曹聚仁启程前往台北,面见蒋氏父子,将我们的诚意和盘托出。

经过蒋介石、蒋经国、陈诚等国民党高层一番细致的讨论研究后,蒋氏父子请曹聚仁向毛泽东转达了他们的6个条件:

  1、蒋介石偕同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地(即封地);
  2、蒋经国任台湾省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耕者有其田,其他内政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
  3、台湾不得接受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照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
  4、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在厦门、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在台湾;
  5、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一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
  6、台湾现任文武百官的官阶、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大家如果细致看过上述6条就会发现,其实双方基本上达成了一致。因为最为关键的“军队和外交问题”,蒋介石已经做出了极大让步。

双方如果能够继续商谈,达成一致不无可能。但可惜的是,后来的十年浩劫,国共之间又断了联系,蒋介石对于我方的诚意也产生了些许质疑。

于是,此事再一次被尘封。

三、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提及蒋介石,毛泽东用“我们共同的老朋友”来称呼蒋,并对尼克松说道:“其实,我们跟他做朋友的历史,比你跟他做朋友的历史长得多。”

消息传至台湾,蒋介石听闻毛泽东称自己为“老朋友”,一时之间百感交集。

蒋介石想要和毛泽东取得联系,但又顾忌此时做出让步,会让外界以为他是在“投降”,所以他犹豫良久,仍没有下定决心,迈出那一步。

对于蒋介石的艰难处境,祖国大陆也在此时做出了积极回应。

我们先是恢复了“二二八”纪念活动,接着,和国民党颇有渊源的廖承志站出来呼吁:“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欢迎台湾各方面人员来大陆参观、探亲、访友,保障他们安全和来去自由。”

不仅如此,毛泽东又派了一个中间人与蒋介石接触。他,就是章士钊。

图:左一章士钊和毛泽东交谈

其实早在1956年,章士钊就打算借探亲为名,尝试与蒋介石接触,以促成两岸统一之大事。
1956年元旦过后,毛泽东就曾接见过章士钊。
两人一见面,毛泽东便开门见山道:“这次只谈国事,我听说了你在香港的关系,可以好好利用一下嘛。”
此次会谈,两人聊了很多,最终也确定了具体的方案。
章士钊临别前,毛泽东交给他一封信并叮嘱道:一定要交给蒋介石。
章士钊飞抵香港后,立刻联系了时任《香港时报》主编的许孝炎。许孝炎是章士钊老乡,亦颇得蒋介石信任。
因为有这层关系,所以许孝炎便做了一回信使,当即推掉了一切应酬,奔赴台湾面见蒋介石。
当许孝炎见到蒋介石后,先是口头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然后将那封信交给了蒋介石。
毛泽东在信中主张国共谈判,期待双方的第三次合作,并提出了两岸统一的四条具体办法:
  1、除外交由中央统管外,台湾的人事安排,军政大权,由蒋介石管理;
  2、如台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拨款补助;
  3、台湾社会改革从缓,有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介石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
  4、国共双方要保证不做破坏对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

信的末尾还写道:“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希望蒋介石能回家乡看看。

浙江奉化是蒋介石的故乡,他母亲以及先祖的坟墓皆在此处,亦是蒋介石魂牵梦绕之地。

蒋介石看罢,低头陷入沉思。许孝炎见此不敢打扰,只要静静站在一旁等待。

图:蒋介石

在此期间,蒋介石又反复翻看了几次信件,最后抬起头,对许孝炎说:“辛苦你了”,便走出房间。

直到一年后,蒋介石才派自己的学生宋宜山赶赴北京,以探究毛泽东的真实意图。

1957年4月,宋宜山抵京后,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亲自出面,和宋宜山进行了一系列商谈。
李维汉代表我方再次提出了有关合作的四项具体条件:
  1、两党可以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
  2、台湾可以作为中央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
  3、台湾地区的政权仍归蒋介石领导,中共不派人士参与,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中央政权的领导;
  4、美国军事力量撤离台湾海峡。
宋宜山回到香港后,针对此行写了一篇1万多字的报告交给蒋介石。因为这篇报告中对于新中国取得的成就不吝赞美之词,所以让蒋介石颇感不悦。
考虑再三,蒋介石觉得此时进行国共谈判条件尚未成熟,所以便终止了下一步接触。

以上就是章士钊第一次充当中间人的结果,画面再次回到1973年,已然92岁高龄的章士钊虽然重病缠身,但为了祖国统一大业,他仍是接受了毛主席的委托,再次奔赴香港,想借助此前的联络渠道,再次和国民党方面取得联系。

为了让毛主席安心,章士钊特意派女儿章含之去北京,转告毛主席和周总理,各方面关系已然初步取得联系,预计在香港3个月就能完成任务。

但因为在港殚精竭虑,章老先生因为过度劳累,不幸在7月1日去世。

出身未捷身先死,国共两党因为章士钊的去世,再次失去了沟通的机会。

四、

或许深知自己时日无多,蒋介石这次却没有放弃和毛泽东沟通的机会。他积极寻找合适的中间人,希望国共双方能再次谋求合作。

与此同时,我们也释放了积极的合作信号。

1975年,我国的司法机关连续特赦了全国在押的293名战犯、95名美蒋特工和49名武装特务船员。
原国民党县团级以上的党政军特人员,能工作的安排工作,不能工作的就干脆赡养起来,想要回台湾的,我们还给路费。

蒋介石得知消息后,不禁老泪纵横,他心中慨叹于毛泽东的心胸之宽广,但因为此前的中间人曹聚仁和章士钊先后去世,蒋介石始终无法将两岸关系向前推进一步。

接着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画面,1975年春节后,蒋介石终于下定决心秘密联系陈立夫,让他安排邀请毛泽东访台的诸多事宜。
可惜,蒋介石终究没能撑到和毛泽东再见的那一天。

笔者想起蒋介石当年败退台湾后,每逢农历传统节日,蒋介石便会邀请在台亲属和部下团聚,一起吃饭、下棋、看电影,用以排解思乡之苦。
每逢春节前夕,蒋介石还要照例给副官们一些赏金。但他用钱一向很节俭,吃饭也不铺张。
每到大年三十吃年夜饭,蒋介石都会点一道他最爱吃的“五福临门”,这道菜是蒋介石过年宴客时,桌上必须要有的。

浓浓的乡愁背后,是蒋介石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和蒋介石一样,李宗仁病逝前,曾感慨道:“在我快要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我还深以留在台湾和海外的国民党人和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的前途为念。”

张治中将军的逝前遗嘱也写道:“二十年来,我所念念不忘的是解放台湾这一片祖国的神圣领土。”

两岸统一,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等老一辈的共同心愿。

图:毛泽东

时间回到1974年元旦,南越派军舰闯入我西沙海域。
蒋介石闻听消息后,拍案道:“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
后来中国与南越的海战爆发后,西沙海军要求增兵。邓小平请示后,毛泽东表示同意,并特别强调“直接从台湾海峡走!”
之所以特别强调,是因为之前我军为了避免国共之间的摩擦,海军在东海南海间调动时都会绕道台湾东南的公海,不直接穿过台湾海峡。
但此次对南越的海战,我军的4艘导弹护卫舰却直接选择了穿过台湾海峡。
当蒋介石听闻这一消息后,在躺椅上闭目养神的他先是一顿,然后慢条斯理地说道:“西沙战事紧啊!”
于是,当晚我军穿过台湾海峡时,国民党军特意打开探照灯,为我军壮行。
在大是大非面前,毛、蒋二人选择了同仇敌忾。
1976年,9月9日零点10分,毛主席逝世。
而这一次,再也没有人能替他唱上一首《贺新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20 07:11 , Processed in 0.00925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