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83年许世友回乡探亲,申请了43辆吉普车,有何特殊用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7 22:01: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83年许世友回乡探亲,申请了43辆吉普车,有何特殊用意?                                                       

2023-09-04 23:16                                       

1983年,许世友将军向上级递交了申请,希望能够回乡探亲。
此时的许世友已经78岁了,过去因为工作繁忙,所以许世友回家的机会少之又少。
因此,对于许世友的申请,上级毫不犹豫的同意了。
但没想到,许世友很快又递交了第二份申请,他这次回乡,希望上级能够特批给他43辆吉普车。

80年代,43辆吉普车,那可价值不菲。而且,大家想不明白,许世友并不是那种极度讲究排场的人,以前他回乡探亲,也从来没搞过这样大的阵仗。
这次是怎么了,难道说,许世友要把艰苦朴素的作风抛掉了?
许世友也明白,自己的申请看起来很突兀。
所以,很快他又交上了一份详细的报告,而这一次的理由,让上级无法拒绝。
故土之思 关于这一切的缘由,依旧要从许世友与他的家乡大别山开始说起。
许世友出生在河南信阳新县许家洼村,这个村子就位于今日的大别山区。
许世友自幼出身寒微,一家人穷的连饭都吃不起,穷人家的孩子在旧社会没有什么出路。
不过,在许世友的老家,还有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习武。
许世友

当地的武学氛围十分浓厚,而许世友又的确很有练武的天赋。
于是,他在八岁那年走进了少林寺,成了一名俗家弟子。
不管怎么说,在少林寺至少还能给家里省下一口粮食,这是许世友第一次辞别家乡。
当然,并不是最后一次。
16岁那年,许世友学成下山。但是,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便又被打破。
许世友为人豪爽,好打抱不平,面对当地那些欺压百姓的豪强恶霸,许世友当场就让这些人吃了教训。
许世友后来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我学会了十八般兵器,也学过飞檐走壁,我下了苦功夫。这时自己觉得了不起,称得起英雄好汉,将来我要打尽人间不平事,除暴安良。”

但武力并不能完全的解决问题,许世友很快得罪了当地的地主豪强。
于是,他不得不远走洛阳,并阴差阳错的加入了吴佩孚的军队。
1926年,许世友所在的军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随后来到了湖北武昌。
虽说经历了一些坎坷,但许世友的侠义心肠并没有丝毫的改变。
在军队里,他依然打抱不平,扶助弱小,大家对他都十分的佩服。
同样是在这一年,许世友开始在军队里接触到了一些共产主义理论。
因为那个时候正是国共合作期间,一大批有志之士加入了共产党队伍,许世友听到共产党的理念,内心也慢慢的觉悟了。

他意识到,自己过去仅仅用拳头解决问题,不是长久之计,想要改变老百姓受欺压的现状,就要为中国找出一条新的路。
许世友相信,共产主义就是中国应该走的路。于是,许世友加入了共青团。
而一年后,白色恐怖爆发,蒋介石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许世友的命运再一次面临转折。
无数人畏惧蒋介石的屠刀,纷纷选择叛变,但许世友没有退缩。
他在这一年成为正式党员,不久之后,他再次回到了自己位于大别山的故乡,并很快联络上了当地的党组织,他决定在自己的家乡播下红色的火种。
奋不顾身 许世友这一次回乡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因为他过去便一直扶危济困,所以名声很好。

这次他又是带着组织的任务来的,当地的穷苦百姓对于共产主义早就心向往之。
所以,许世友等人在当地的宣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很多年轻人都表示要追随许世友,加入人民的军队。
许世友很快就被家乡人民,推举为六乡农民义勇队大队长兼炮队队长。
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虽然做了队长,可他手底下是一群没有什么战斗经验的年轻人,而武器装备更是完全没有。
而且,像他们这样的农民武装,还很有可能遭到当地反动派的打压。
危机重重之下,许世友决定自力更生。虽然搞不到枪支火炮,但是,他带领年轻人们制造了一批长矛大刀,随后,这些来自大别山的革命青年们,便打了第一场胜仗。

大别山区有一个镇子叫做福田河镇。
这个镇子上驻扎着当地的盐税局,而老百姓们要被迫给盐税局缴纳大量的税款。
缴纳不起税款的,往往要卖儿卖女,典当家产,就连被逼迫致死的也不计其数。
说到底,盐税局就是反动派敛财的工具,许世友从年轻的时候就想端掉这些窝点,而现在他终于有了机会。
他带着自己的武装部队,乔装改扮潜入了镇子,随后杀到了盐税局的门口。
盐税局那些贪官污吏还在美滋滋的数钱,许世友带着大刀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吓了一跳,随后便举起手中的枪,想要和许世友等人火拼。
不过,许世友没有给他们反抗的机会,他手起刀落,很快就砍掉了两个军官的头。

盐税局这场仗虽然规模极小,但是却大大的鼓舞了人心。
之后,追随许世友的青年人更多了。
1927年11月,这支年轻的队伍参加了黄麻起义,就此正式走上了革命之路。
而许世友一生的传奇也就此展开。
黄麻起义之后,许世友参加了红军,经历了大大小小百余场战争。
许世友在自传中说:“战斗频繁,人都被打没了,你是共产党员,不干不行。从战士到团长,我打了上千次的仗,有些小仗一天打几次,算也算不清。从战士打到当干部,我逐步学会带兵打仗的本事。”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战士,到最后运筹帷幄的大将军,许世友的军事生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而在他漫长的军事历程之中,1927年之前的那支起义队伍,似乎只是不显眼的小插曲。
但对于许世友来说,绝非如此,那是他一生命运转折的起点。
年少相知 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从大别山走出来的,而他更不能忘记的,是那些一起和他从大别山里走出来的革命青年。
在大别山一起对抗反动派,一起参加黄麻起义的,当然不仅仅许世友一个。
大别山是一个红色历史非常浓厚的地方,无数青年人从这里走出来,舍生忘死,为国捐躯。
许世友从没有忘记过,那些与他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战友。
他心里也清清楚楚的记得,有那样43个青年,和他年纪相仿,他们走出大别山,参加战斗之后,殒命于沙场,再也没有机会回家乡看一看。

甚至有些人,连遗体都没有找到,他们的名字也很快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在战争年代牺牲的人实在太多太多,生命是战场上最脆弱的东西。
但总还会有人记得,许世友直到晚年,依然常常和后辈们提起自己这43位值得骄傲的战友。
他们曾经相处过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在黄麻起义之后,他们又再次回到家乡,继续打游击。
那段日子比最初还苦,因为敌人注意到了他们,对他们进行大规模的围追堵截,到处都贴满了通缉令。
在这种条件下,年轻人们却能够苦中作乐。
没有粮食,他们就挖野菜,摘野果;没有武器,他们就地取材,用树枝做成梭镖。
战斗的间隙,他们会谈天说地,聊聊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

条件那么苦,但是也没有谁打退堂鼓,这在旧军队之中是不可想象的。
许世友自己曾经就是旧军队的一员,他见惯了军阀队伍中那些欺软怕硬,为非作歹的场面。
所以,现在对于这样一支如同家庭般的革命军队,许世友格外珍视。
在人们的印象之中,许世友是一个脾气强硬的人,他从不畏惧生死,在战场上多次负伤的他,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难。
但是,当他与这些战友分别的时候,当他在后来的日子里听说这些战友一个个牺牲的时候,他是掉过眼泪的。
这些曾经的战友,对于许世友而言,是家乡留给他的印记。
战争越来越频繁,许世友回家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到最后更是十几年都无法回家探亲,无数的遗憾萦绕在许世友的心头。

等他再次回到家乡大别山的时候,已经是1952年,战火硝烟的日子过去,游子终于可以返回他的故乡。
这一次回乡,许世友非常低调,他没有让随行人员开车,自己则穿着一身朴素的军装。
当他靠近村口的时候,看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在地里捡拾人家不要的柴草。
许世友还在疑惑,是谁家的大娘,这样大的年纪还在外头奔波。
可当他凑近的时候,那老妇人抬起头望了一眼,眼泪忽然蓄满了眼眶。
老妇人问他:“是友德娃吗?”
这个声音,这个小名,许世友不能再熟悉了。
他这才意识到,眼前这身材佝偻,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母亲。
他一下子跪倒在母亲身前,泪如雨下。

因为许世友过去闹革命,所以,许世友一家人也经常被反动派追拿盘问,日子过得颠沛流离。
因为长久接不到许世友的消息,母亲还以为儿子已经不在人世了。
但现在,儿子活生生的回来了,还成为了新中国的将军,母亲心里别提有多骄傲了。
许世友回到村子里之后,老乡们都对他非常热情,不管他是不是将军,只要能活着回来,对老乡们来说就是天大的喜事。
有人很羡慕的对许世友的母亲说:“你儿子现在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了呀!你看你多有福气!儿子回来看你了!”
许世友这次只有三天假,三天之后,他又匆匆辞别了母亲,再次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抱憾终身 在家乡的三天,许世友好像重回了童年时代。
和亲人们在一起,住在自己熟悉的屋子里,但他内心又始终有一块遗憾,无法填补。
当年革命的时候,他和同村的那些年轻人们也约定过,将来战事评定要一起回到村子里,探望亲人。
可现在,回来的却只有他一个,另外,那些战友不知埋骨何处。
特别是听着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一些羡慕许世友母亲的话,许世友心里又是高兴又是苦涩。
他想,若是当年那些同伴们还在现在,他们的母亲肯定也和自己的母亲一样高兴。

许世友也在这三天里,挤出来时间去到那几位战友的家中看了看。
绝大部分的人家都已经迁走了,根本就不知道去了哪里。
而那些亲人还活着的,得知儿子已经死去,哭的泣不成声。
许世友一辈子在战场上见过无数的血雨腥风,但相比之下,眼前这样生离死别的场景,更让他心痛。
一生之中,许世友有无数次的在想,如果那43位战友还能够回一趟村子,那该多好啊。
可是人死不能复生,这成为了一个难以实现的愿望。
1983年,许世友又一次起了回乡探亲的念头。
年迈的他总是担心,这或许是自己最后一次回乡了。

他还是无法忘记那43位战友,所以他破例向上级提出,自己要43辆吉普车。
他要让这43辆车跟着一同回乡,潜意识里,许世友希望那些战友的魂魄们能够跟着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然而,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却落了空。因为,上级虽然同意了许世友的申请,但当一切准备停当的时候,当地却连下了十几天大暴雨,许世友回乡的日期只能一拖再拖。
然而,雨始终没有停下来,许世友只好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许世友后来很无奈的感慨:“看来老天不同意我回去啊!”
而两年之后,许世友去世了,他终究没能达成带战友们回家的愿望。
他留下遗言,要求将自己葬在大别山,这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最后终于长眠在了故乡的土地上。
参考资料:
许世友《许世友回忆录》
金冶《许世友上将》
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22:00 , Processed in 0.00814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