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辛弃疾写一首中秋词,内容奇幻无比,想象力比肩苏轼《水调歌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27 05:34: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辛弃疾写一首中秋词,内容奇幻无比,想象力比肩苏轼《水调歌头》                                                        2023-09-04 11:14                                            

发布于:天津市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的中秋夜,辛弃疾写了一首《太常引》,赠给好友吕淑潜。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首次将自己比作月宫中的嫦娥,并且发挥出了奇绝的想象力,将人间破坏国家统一的一切邪恶势力,比喻成了应当被砍去的“桂婆娑”。
这首词写得清新浪漫,词中嫦娥、桂树等意象,与其后来创作的《满江红·中秋寄远》、《满江红·中秋》里二者的意象,一脉相承。

不过《太常引》这首词的下半阕,因有“斫去桂婆娑”等句与另两首词相较,豪情更胜。元曲大家张养浩深爱此词,曾作《折桂令·中秋》与辛弃疾“隔代唱和”。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白话翻译:
一轮中秋明月,倒映在秋天金色的湖面上。那飞在天上的镜子,又重新打磨得光亮了。举着酒杯,慰问广寒宫里的嫦娥:你竟然满头白发了,真是天意弄人,教人无可奈何!
让我乘风飞上九重天,在万里长空之上,俯瞰山河。用玉斧砍去遮挡视线的桂花树枝,人们都说,砍掉它们之后,洒向地面的月光会更多。
辛弃疾填词好用典故是出了名的,这首《太常引》借鉴了前代诗词名家的名句,典故却只有嫦娥奔月一个,词中想表达的意思也很简明直白。

词的第一句“一轮秋影转金婆”,交待了这首词创作的地点。当时辛弃疾很有可能正与友人吕淑潜,乘船泛舟于江上,欣赏着中秋夜的月亮。
“飞镜又重磨”的中“飞镜”,出自“诗仙”李白的名句“月下飞天镜”。“重磨”表示时间的轮回,磨了又磨,代表一年又一年。又是一年中秋节到了,每年的中秋节,他都在赏月。
赏月的同时,辛弃疾还在观察月宫里嫦娥的情况。可是今年他看到嫦娥的时候,突然向对方发问:“被白发,欺人奈何?”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被”,就是披着的意思。“欺人”,就是指欺骗、哄骗的意思,在这里当作“捉弄”讲。“奈何”,其实就是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因此这句话应该理解为,作者惊讶地发现,月宫里的嫦娥,头发全都白了。于是他发出感慨道:这难道不是老天爷在捉弄人吗?真的让人很无奈啊!
这里的嫦娥,其实就是辛弃疾本人的化身,这首词是辛弃疾南归十二年以后的作品。自打他回到中原以后,曾经多次向南宋朝廷上疏。

有《美芹十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滩书》、《欲练民兵守淮书》等,他殷切地希望国家能够出兵去收复失去的国土。没想到,最后却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一晃十二年就过去了,蹉跎了岁月,也虚度了年华。当辛弃疾某一天照镜子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白发苍苍了。
如果老天爷不想让他成就这一番功业的话,又为什么要让他顺利南归呢?当他带着叛徒的首级归来时,皇帝为什么又要对他进行表彰?这难道不是在耍他吗?
可是明知如此,他却也无可奈何。这一问嫦娥,就把他内心的那种愤懑、不平的情绪全部表达出来了。因为有这种不平之气,于是下半阕中风格就转向了豪放。
这首词的下阕,发挥了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同样的想象力。不过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想要飞到高处,又嫌弃天宫太过于寒冷了。
但是辛弃疾却不怕月宫中的寒冷,他一直想像《庄子·逍遥游》中的那个大鹏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飞得越高越好,然后就从高空俯瞰地面。

这时候他发现,月亮的清辉之所以不能够洒遍人间的每一个角落,原来是由于桂花树的树枝遮挡住了,所以他要砍掉它们。
这里的“桂婆娑”,既是指南宋朝廷中那些反对统一的“主和派”,同时也是指北方的金兵,它包含一切反对国家统一的人。
辛弃疾词中的“桂婆娑”用法很特别,桂花树在中秋传说里面,历来都是一种美好的象征,但是在这首词里面却成了“反派”角色。
“清光”,是指天清月朗、政治清明。古代公堂上有“明镜高悬”四个字,相传典出秦始皇“照心镜”。这面镜子可看见人的五脏六腑,立判忠奸。把它悬在公堂上,就能让正义得到伸张。
本词中的明月就是“飞镜”,换句话说,它就是高悬于九天之上的明镜。它自然也可以明察秋毫,洞见全世界的忠奸,让天地正义得到伸张。
所以,必然要砍掉桂树上这些多余的枝条,才能让这轮“月下飞天镜”的清光,洒遍人间的每一个角落。

辛弃疾每年都会创作中秋词,除了这一首词,另有还有两首《满江红》的中秋词,也非常有名。其中《满江红·中秋寄远》一词,更是把作者个人的情绪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如果要论词的细腻程度的话,那么《满江红·中秋寄远》犹胜《太常引》一筹。不过,《太常引》得到的评价却更高一些。
元代大家张养浩,非常喜爱辛弃疾这首《太常引》。因为它不但具有神话般浪漫唯美的想象力,从中还能读出一代爱国词人的碧血丹心。
同时,为了表达对辛弃疾的一片敬仰之情,他还创作了一首元曲——《折桂令·中秋》,与辛弃疾隔代唱和。
《折桂令·中秋》——元·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这首元曲的第一句,直接是从辛弃疾《太常引》中来的。张养浩说,这一轮明月是谁打磨的呢?它把乾坤照得亮堂堂,映透了整个山河。

月光清冷,银河无波,明月的清光比平时显得更多了。让人纠结的那个桂影婆娑,早已经不见了。
此时此夜,只想放声高歌。写这首词,是为了慰问一下那位月宫中的嫦娥(指辛弃疾)。在这个安静的夜晚里,不醉又能如何呢?
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曾任元代中书省参知政事,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请”不出,是一位著名的清官。看起来他创作这首词,是为了告慰辛弃疾在天之灵。
当年辛弃疾盼望国家统一而不得,是带着遗憾离开的。更让人难过的是,他死后还遭到朝中人弹劾。元朝的时候,这些“桂婆娑”已经消失不见了。
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不过他最后为什么要一醉呢?联想是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就略有一点耐人寻味了。
结语
苏轼当初作《水调歌头》的时候说“我欲乘风归去”,实则他从未真正想要飞上天宫,他还是更喜欢人世间的烟火气息。

辛弃疾的词里,始终有一种高蹈的理想与牺牲精神。苏轼少年老成,他的豪放词,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佛道式的潇洒与疏狂。
辛弃疾的词风,像屈原的《楚辞》一样浪漫、富有想象力,他甚至连屈原的那种“自恋”都觉得非常相似。比如,一写中秋词,辛弃疾就要把自己比成“嫦娥”。
不过,假如你真正地了解辛弃疾的话,不得不说这个比喻是恰当的。张养浩显然也同意这一点,因此他说“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辛嫦娥”,你在天宫还好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3-9-29 05:25:25 |只看该作者
翰墨飘香! 丹青溢彩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 04:02 , Processed in 0.00881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