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9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知识青年最深刻的记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7 04:52: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个知识青年最深刻的记忆                                       2023-08-21 15:45                                       

       知识青年,在今天来看是一个非常特殊,甚至包含着非常神秘,而且具有独特意义的专用名词,他仿佛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一种全新身份的名片,因为,他与近两千万青年学生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记得在十四五岁的时候,知识青年这个词汇开始渐渐进入脑海,随着报刊和喇叭对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中,表现出的先进事迹的广泛宣传和临近高中毕业的现实情况,自己的心里越来越充满了对知识青年满满的羡慕,脑海中留下了无比向往的憧憬。巫方安、孙传祺、邢燕子、朱克家等等知识青年代表的名字就深深地植入了脑海,时至今日也尚未忘记。
一九七六年八月,自己刚高中毕业,作为父母身边只有自己的我,原本可以留在县城,等待安排就业,可以不用下放到农村去,可在那个火红又充时代强音的那个年代,参加上山下乡融入到田间地头,一时间真正成为了自己非常向往的理想,与同学们一谈起知识青年就有热血沸腾的激情,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一直鼓舞着自己。
说实话,自己插队落户的地方,算不上条件非常艰苦的农村,离县城只有七八公里,属于川西平原,在当时交通条件下根本做不到每天回家。
下乡的农村名字叫建设大队,距离公社只有两公里,辖八个生产队,整个大队共计有18个知识青年,分别由成都知青、县城知青和公社所在地知青组成。自己虽然当知识青年只有两年零四个月,可留下的记忆还是很多的,对知青岁月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忆。
最悲痛的是毛主席逝世。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下午四时,从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传‬来‬一条令世界都‬为之震惊的消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于当天凌晨0时10分在北京逝世。”自己‬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产生了‬‬是不是‬弄‬错‬了的‬感觉‬。当‬‬听到‬‬大队‬、‬‬生产队安排‬沉痛悼念‬毛主席逝世‬活动‬的‬通知‬后‬,自己‬才清楚‬地‬‬确信‬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了‬。在‬这个举世哀悼‬、万分‬悲痛‬的‬时候‬,自己‬才‬刚刚‬到‬‬‬生产队‬的‬第‬15天‬。受‬生产队的‬安排‬,自己‬坐在‬一个‬木板凳‬上一连‬两天在‬悲痛‬中‬,完成‬了‬全大队一千‬多‬个‬‬“沉痛哀悼‬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黑纱手写‬‬制作‬。
最勇敢的是战胜了寒冬。到农村几个月,就进入到了三九严寒时节,虽然川西南冬天气温最低也很难到零下,但依然还是哈气成雾十分寒冷。就在这个冬天,气候干燥,麦田比往年干旱要严重一些,需要从水沟取水浇灌,缓解麦田旱情。一天清早天尚未亮开,生产队长出工的哨声便响了起来,我被分派参加给麦田浇水一个小组,看着同小组的社员们,他们一个又一个卷起长裤,毫不迟疑地下到冰凉的水沟里,手拿水桶一桶、又一桶不停地往麦田里浇水的时候,自己也跟他们一样,弯下腰、卷起长裤与社员们一起三五成群站在水沟里给麦田浇水,自己的这一勇敢表现,获得了社员们的一致认同。
最有成就感的是新建了知青点。什么是知青点,今天年轻人也许不知道,这就是以大队为中心,新建一个将原来分散在各个生产队的知识青年集中居住起来的地方,就是知青点。受大队安排,自己有幸参加大队知青点的新建事宜,负责知青点修建中的材料管理。不到两个月在大队部附近新建的知青点就落成了,它是一个可以一道门就可以全封闭的四合大院,猪圈、厨房与20间知青住房全部一应俱全,只是男女卫生间在知青点旁边。看着自己一手一脚负责看着新建起来的这个知青点,自己感到非常高兴,尤其是当全大队18名知识青年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居,从此结束每个独自居住在生产队,开始采取大家集中居住、一道出工、一道吃知青食堂的时候,自己真的是有说不出的喜悦,成就感油然而生。
最老火的是担大粪。在两年多一些的知青生活中,自己经历了栽秧、薅草、施肥、收割等等农村中的各项活路,一路下来体会最老火还是担大粪,这个担大粪不是简单的担一下,它是自大队知青点建设以后,知青们集中务工栽制杂交水稻,需要大量农家肥,知青点没有,只有在大队的统一安排下,到别的生产队去先担回来,再倒进知青点的茅坑里以储备用。有的生产队距大队知青点的路途一两公里,对于自己不足百斤,又从来没有肩挑过重担子的小青年,要担是一百四五十斤重的大粪,可想而知困难是巨大的。好在自己从来就不怕吃苦,经过隔三差五就要去挑一次,满满的也就适应了这样繁重的劳动。今天回忆起来,依然有真不知道当时自己怎么经过了这么老火的巨大体力透支活路。
最惧怕的是上公粮。当金灿灿的稻子获得丰收以后,也就是到了上公粮的时候,所谓上公粮就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向国家上缴粮食。自己下放生产队的第二年,参加了生产队往公社粮站上公粮。说实话,刚肩挑起一百多斤稻子,行径在生产队去粮站乡村机耕道的时候,自己起初没有觉得什么了不起,因为在担大粪时,自己肩挑负重的能力就提高了不少,基本可以满足一般情况下挑东西了,可这次上公粮的路途上,自己开始还可以跟上生产队一溜烟上公粮的队伍,不知什么时候,自己渐渐离队伍越来越远,肩膀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扁担从左边换到右边,再从右边换到左边,又不甘心掉队太远,只有强忍着,迈着十分艰难的步子靠毅力往前走,满脸涨得通红,汗水从头上冒出往脸上流,背心早已湿透,不得已也有模有样学起农民那样,随手取下系在箩筐绳上的毛巾,往额头上一系,这样就较好的避免了汗水朝眼睛里流。在这十里路的上公粮路途上,自己仿佛好远好远,肩上的稻子好重好重。上公粮成为了自己知青生活最难忘的经历,一说起要上公粮自己就会觉得这是一件可以让自己感到惧怕的事情,太累太苦太费体力了。
最值得自豪的是出席县先代会。那是一九七八年三月,自己和全公社其他四名先进知识青年一道,出席了县上召开的先进知识青年代表参加的表彰大会。在全公社十六个大队,共计四百多名知识青年中,自己的知青生活有幸能够得到肯定,能够作为知青点、公社代表去参加县上的表彰,真是由衷的感到欣慰和自豪,这更加充分说明了、证明了自己的知青生活得到了各级基层组织的一致认可。
朋友们,读者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新中国历史进程中一段割不断,分不开精彩瞬间的历史,是新中国面临国家建设和发展伟大转折的一个重要举措,自己作为一个亲历者,对所经过的那段历史时至今日都无怨无悔。
在十来年,先后共计近两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特殊群体中,自己就是沧海一栗,无足轻重。但通过自己经常性与同龄人、同样当过知识青年的人们娓娓交流、摆谈,正面、客观和辩证评价知识青年的人总是站到大多数。即便今天,依然还有许多曾经当过知识青年的人在不遗余力地为国家作贡献。
(图片源:互联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3-10-3 00:47:39 |只看该作者
翰墨飘香! 丹青溢彩 !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23-11-8 00:55:49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01:12 , Processed in 0.00976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