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知青时隔46年后,回陕北和儿子相认,儿子:给我1000万房产弥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4 04:27: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老知青时隔46年后,回陕北和儿子相认,儿子:给我1000万房产弥补                                                        2023-10-17 20:37                                            

发布于:湖北省
   
老知青时隔46年后,回陕北和儿子相认,儿子:给我1000万房产弥补
作者:肖寒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今年二月份的时候,我的几个老同学组团回了一次陕北,这已是近二十年来的第五次回陕北,每次我都是婉拒,因为心中藏着一份痛,一份无法割舍又解开的痛。六月份的时候,刘海峰来我家做客,说了关于我和儿子的事情,在他看来,那个年代,这种事情稀松平常,平常心对待,没必要一直躲着,迟早是要相认的,毕竟都是年过七旬的人,能够在临终前了却一桩心愿,也算是幸事。
我知道朋友们是真心为我着想,可想到当年的不辞而别,想到第一任妻子和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内心的愧疚感瞬间就涌上心头。
我叫陆威,今年73岁,在1968年的时候,刚刚高中毕业的我,离开北京,前往陕北延安插队。那个时候年轻气盛,觉得能够出去锻炼几年是好事,可谁能想到,足足在陕北生活了九年时间,更没想到,会在陕北成家,还生下一个儿子。
当时我们一同去陕北的同学有四十多位,而我和四位同学被分到一个小山村安平村,这个村子只有二十多户人家,一百来号人,人口不多,但村子面积挺大的,刚好我们去的时候,村里准备要打水坝,不过此时正值寒冬腊月,所以只能等来年开春,农忙过后开工。
说实话,我没想到自己会在这么艰苦的一个地方插队,安平村除了吃水方便外,其他的没有一个是方便的,比如出行,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不说,主要还要翻过一座山峰,距离最近的村子,直线距离大概只有三公里,可真正走起来,却需要一个半小时,因为需要翻山加上绕路,过程很不容易。

当时的安平村大队长叫马立军,是一个大高个子,声音洪亮,眼珠子似乎要蹦出来似的,给人的感觉很威武,甚至有些恐惧。
不过马队长人不错,对我们知青非常温和,我们去的时候,是四个男生一个女生,马队长把我们安排在他大儿子刚结婚住过的窑洞,而唯一的女生周玉雪则是被安排在杨树林家,他家有两个女儿,十一二岁大,周玉雪就和杨树林的两个女儿住在一孔窑洞。
到陕北二十多天后就要过新年,这里的人生活水平很低,好在村上宰了一头猪,每家每户分了点肉,对于安平村的老百姓来说,已经很知足了,毕竟能够吃一顿肉,就等于过年了。
我们知青吃饭是单独有人做的,而且有供应量,过年的时候每人分了四斤肉,对于我们来说,根本就不够吃,可赵金国说:“我们来到这村子,多亏这些老乡照应,不如把肉集中起来,让村里人做一锅他们当地的大烩菜,大家一起吃肉,大家看怎么样?”
其实我的心里是不舍得的,毕竟下次什么时候吃肉还说不准,但赵金国提出来了,我们还是决定响应,主要是赵金国年龄大,威望高,这也得益于赵金国的父亲在部队是位司令员,大家都尊重他,在心里默默地把他当成领导。
第二天的时候,马队长带着大枣还有花生送给我们,说是乡亲们的一点心意,我们也很感动,陕北人为人耿直,热情好客,心地善良,做事果断,这点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得出来。下午的时候,村里的大厨单明山做了一大锅烩菜,村里人拿着碗排队盛饭,吃得很开心。

新年伊始,大家的热情高涨,因为再过两个月,就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耕时节,这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每年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当然更多的是期待有一个好年份,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到时候每家每户就可以多分一些粮食。
起初,我们这些知识分子根本就不会干农活,理论上的农活和现实有着天壤之别,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双手布满老茧,仅仅是两个月的时间。
每次开社员大会的时候,马队长用他那洪亮的大嗓门开玩笑地说:“我们的这些北京来的知识分子都能干得很卖力,大家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争取一年比一年收成高,一年比一年日子过得好。”
马队长真的有当领导的天赋,与生俱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常年的劳作,早已让我们这些知青忘记了自己的梦想是什么,甚至对未来的美好生活也失去了幻想。
到了1973年的时候,以为我们应该可以回到北京了,但迟迟等不来返城的消息,年纪越来越大,慢慢的很多事情不由得胡思乱想,而曾经的杨家两闺女,如今也已经长大了,如出水芙蓉。
说实话,我的心里是喜欢这对姐妹的,不管是姐姐杨林娜还是妹妹杨红梅,都长得很漂亮,而且性格都挺温柔。

可在那个年代,和女孩子单独说几句话都有可能被批斗,所以心中的喜欢,只能隐藏着,不敢大胆地表白。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因为贪吃酸枣,不小心被掉到雨水冲刷出来的洞里,是杨林娜费了很大的功夫救得我,从这之后,我对杨林娜有了一份特殊的情谊,当然对杨红梅的喜欢,渐渐地就减少了。
到了1975年,已经25岁的我,和19岁的杨林娜正式谈对象,马队长作为媒人,撮合我们结婚,我写信询问了父母的意见,父母坚决反对,让我必须回到北京再娶媳妇。可当时年轻,桀骜不驯,不顾父母的反对,和杨林娜结了婚。
原本我以为自己会在陕北生活一辈子,可谁能想到,到了1976的时候,就收到返城的通知,此时的杨林娜怀有身孕,我舍不得离开,除非父母同意我带着杨林娜一起回到北京,可父母依旧不同意,哪怕即将要当上爷爷奶奶,依旧看不起杨林娜。
此后的生活,变得很微妙,我的心情整日闷闷不乐,想回到北京,毕竟是大城市,生活条件要好一些,和我一同前来的四位同学都回到北京,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妻子的心情和我差不多,时刻担心我回到北京。
孩子出生后,是个男孩,再次写信给父母,希望能够同意我们一家三口回到北京,得到反对的回信后,我再也无法忍受陕北的生活,在一个月亮很圆的夜晚,趁着村里人去看说书(陕北的说书很有名,是一种古老的艺术),我带了两件换洗衣服,不辞而别。
整整走了一整晚,没有停歇,等第二天天亮后,问了路人才知道已经走到了延川县,我身上带的有路费,搭车去了延安,然后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父母很开心,毕竟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巴不得早点回家,父母也不含糊,马上找人给我安排工作,然后介绍对象,一气呵成。就这样,我抛弃了老婆孩子,回到北京享福。
虽然我和第二任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但在1996年的时候就离婚了,女儿也跟着她妈妈生活,那个时候年轻,觉得一个人挺自在的,可随着年纪增长,慢慢地喜欢回忆往事,不由得就想到儿子和杨林娜。
从2002年开始,当年的老同学,隔个三五年就回一次陕北,在我们心里,陕北是第二故乡,有着特殊的情感。而我却不敢回去,因为我的名声不好,心中有愧。
可人老了,总有一些心愿需要完成,而我的心愿就是和儿子相认,但迟迟不敢迈出那一步,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为了让我和儿子相认,老同学们做了很多工作,前些年才和儿子取得联系,只不过他不愿意见我。
今年说什么也得和儿子相认,因为我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也许再过两年,连路都不能走,那个时候想去陕北,可能腿脚无法行动了。

一个人坐火车到延安,又让朋友提前给我安排了汽车,径直前往儿子家,他现在已经当上爷爷了,我很欣慰。看到我到来,似乎很陌生,我能理解,当年离开的时候,儿子只有五个多月大,如今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
我没有见到杨林娜,可能她打心眼不想看到我,而我和儿子的交谈,持续了一夜,那天晚上,儿子的媳妇去了孙子家里住,只有我和儿子。他愿意和我相认,但是这么多年来他受的委屈,吃的苦,无法释怀。我问他怎样才能原谅我,儿子说:“给我1000万房产作为弥补,你不是在北京有一套几百平米的房子吗?把那套房子给我,反正你的女儿也不管你,如果想让我养老也可以,你来陕北,或者我去北京都行。”
“我答应你,房产给你,你来北京生活,我走后房子就是你的,我会找律师公证的,但在我没去世前,房子不会属于你。”
“好!”
这就是我和儿子相认的场面,如今我回到北京几个月了,儿子说他年前来,今年的事情得忙完,不管怎样,我都能接受,毕竟儿子和我相认,就很开心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3-11-30 02:08:15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8 00:11 , Processed in 0.00860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