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放战争中投降的188万国军,受到我军什么待遇?被如何改造?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8 04:37: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解放战争中投降的188万国军,受到我军什么待遇?被如何改造?                                                         2024-01-16 18:16                                            发布于:天津市
   
        很多人都在好奇,当年在解放战争的时候,有如此庞大数量的国军俘虏,他们在建国之后就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从此在各种历史中都再也见不到他们的声音,这些人都去哪里了?
其实抛开那个时间段的历史,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中华民族已经经过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太多王朝在这片土地上起起伏伏,天下事就是这样,分分合合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不过时代在进步,在过去封建王朝时代,如果革命失败了,或者打了大败仗,那可是要株连九族的,然而在近代中国本土上最后一场战争却没有发生这样的事,这些投降的国军士兵,从一定的角度来看,也是光荣的,他们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而在解放战争中投降的188万国军,受到了我军什么待遇?被如何改造?

历史,并不怪罪于普通士兵淮海战役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这场决定了中国历史的战争中,国共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国军更是投入了80万部队之巨,可能是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号称百万雄狮的军队中,竟然有高达30余万部队最终选择了投降。
看看这些部队士兵,他们心里可能并不清楚自己在打一场怎么样性质的战争,他们内心的想法可能仅仅因为吃不饱饭而选择参军入伍,这些部队难道就是软柿子吗?难道只有投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吗?
并不是,要知道投降的这批部队,在抗日战争中也是屡立奇功,他们在保家卫国的时候,打击侵略者从来不含糊,然而现在在蒋介石的一意孤行下,却要将枪口对准自己人,这其实在他们心里也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情。

让时光倒转回1946年,那会战争刚刚结束,全国上下还沉浸在抗战胜利的欢乐气氛之中,国军的很多将士已经非常松懈了,在他们眼里,抗日也是非打不可,如果抗日战争无法取得胜利,那么国家就要灭亡。当时国共以及各大民主党派共同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还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内容,可是历史告诉我们,这些都是蒋介石的缓兵之计,他从来没有想过能建设出一个和平统一的新中国。
他的野心,当然也是家底决定的。那会国军部队前前后后加起来高达400多万人,而且还吃着美军的武器装备,要什么有什么;反观共军这边,能用的力量全部加起来才只有100多万,而且身上的配备十分落后。
蒋介石狂妄自大的情绪在这个阶段也很正常,在他的眼里,最多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全国的统一。可是,他忽视的最大的一个点,就是人民的情绪。
在抗战结束以后,中国土地上再也没有了国外的侵略者,只有国共两党的政见不合,共军这边愿意谈判,在毛主席的心目中,人民已经经受了太多的苦难,这个时候双方好好谈谈比什么都强,非要打仗,受苦受难的还是广大人民。
蒋介石的做法,已经让全国人民怨声载道,他可能想象不到,自己拥军百万,竟然有七成的部队解散或者当了俘虏。

在普通战士的心目当中,这个无非就是选择的问题,如果抗击日本士兵选择投降,那么是卖国行为,可是跟共军部队打选择投降,这也就是重新做了一次选择,谁还不想早点回家见家人,谁还愿意在内斗的战争中拼死拼活呢?可当国军发动战争的时候,共军就知道自己必须要拼尽全力,蒋介石不给自己活路,未来只能依靠自己争取。
《亮剑》这部电视剧大家肯定不陌生,当时赵刚政委面对被抓的俘虏,主要还是以教育为主,除非把那些顽固不化的俘虏抓起来以外,其他大多数经过短暂的教育都能马上变成一名解放军战士,如果不想打仗的,没关系,给你路费回家。
在咱们刚刚提到的淮海战役中,流程比《亮剑》中还要简单,很多国军被俘士兵早上被抓,下午就拎着枪去打国军了。

我们不能拿着蒋介石的考虑去思考这些士兵,得民心者得天下,这点可能蒋介石由于力量太大了,所以没有考虑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对比了共军的政策以后,蒋介石的格局一下就小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每一个将领都要明白的道理。所以共军能够胜利,关键还是在于人民的选择。
在每一场战斗中,都有当地父老乡亲们的鼎力支持,这些对于战局的影响远远高于那些机枪大炮。就凭借贸然发动战争这一点,蒋介石已经彻底丧失了民心,历史已经被注定。

在淮海战役中,当时共军部队的伤亡人数一度高达9万人,可是总兵力却越打越多,一开始的时候国军还不理解这是怎么回事,直到后来才发现,这些增员的部队,就是出自己的麾下。当然,淮海战役只是解放战争的一个缩影,在其他的战役中,基本都出现过这种情况。我军把人道主义的思想放在了实际行动中,优待俘虏也从不是说说而已,相比于国军“错杀一千,不放一个”的思想,共军可以说仁至义尽了。

如果第一次选择是因为自己走错了路,那么共军愿意多给你一次选择。除了大部分基层官兵中,还有不少的国军将领,他们的思想被影响得比较严重,因此被俘虏了之后,共军专门设置了一个学习班,专门给他们思想转变的时间。这些人比起普通官兵来说更有文化,其中大部分人的思想都已经转变了过来,那些死不悔改的人,也只好丢在战犯管理所里继续改造。能有这样的大义,是因为共军从内心里认可他们,首先大家都是中国人,其次对方也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评价这些投降的士兵时,我们不能仅仅以“败军”来给他们贴上标签,要放在整个历史当中去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部分人进入部队的动机,仅仅是为了果腹,我们也不能因为他们的选择而怪罪他们。
本都是炎黄子孙,何必要争个你死我活。蒋介石的选择已经是冒着天下之大忌,国军当然不会和他做出一样的选择,相反,更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让战争早点结束,百姓能够早日脱离苦海。
无论什么样的历史,过错从来不在于普通士兵。

被改造的士兵中,也有分类此前说过,在投降的大部队中,大多数都是普通士兵。普通士兵想要改造起来非常容易,只要顺着他们内心中的怨气,让他们明白是非曲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很快明白过来。
反正是内战,哪里能赢,就跟着哪边。这种观点也是很多国军投降士兵心中所想。这点,从他们投降的时间就可以看出。

比如在抗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国军似乎没有多少倒戈的人,因为在当时的视角里看,谁都知道国军武器装备先进,人还比较多,似乎他们能赢已经是板上钉钉。共军几乎没有什么光明前途,一旦国军发动了战争,那么很有可能像此前的几次围剿一样喘不上气。一开始,双方的普通士兵都以为战争要彻底结束了,当时就连国军的高级将领都以为蒋介石要放下了执念,还慌着跑去进谏,也正中了蒋介石的下怀,他觉得如果的快的话,距离自己的毕生目标也只剩了几个月。
结果,蒋介石不懂的道理,自家的部队也从来不惯着。现实高树勋在1945年10月30日率军起义,给其他部队开了个好头,后来郝鹏、潘朔端等接连起义,搞得很多士兵都跟着心动。
在1948年到1949年初的战略决战期,这个时候国军部队迎来了一个倒戈的小高潮,他们的很多做法都对战略决战起到了积极作用,原本可能要用好长时间才能攻下的城,在他们的起义下,用了短短的时间就已经轻松结束战斗。
到了百万雄师渡江以后,共军的攻势如破竹,那会部分国军虽然还在进行着最后的抵抗,内心也十分清楚自己的日子不多了,纷纷投诚,这期间的倒戈人数已经根本数不过来了。
以德报怨,这是共军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一大重要因素。此时,就有了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置这些投诚的国军将领。

他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主动投诚的,这就比较好办了,因为他们内心知道,国军的失败已经是时间问题,蒋介石的很多做法已经让自己伤透了心,他们需要改变的仅仅是在国军那会的坏纪律,需要严格按照共军的标准去执行。他们明白,自己只是蒋介石实现目标的炮灰,当时有共军的将领对他们发表讲话,说明了优待俘虏的各项政策,如果有人搜查了你们的钱包,你们一样可以检举揭发,谁打骂过你们,还要道歉。
不想继续打仗了,或者把枪口对准国军,这些都没有关系,可以开个条子回家去,起初很多人都不相信,后来这些俘官发现凭借这些条子,真的能够畅行无阻的回家,他们很多也最终没有选择回去,而是跟随共军继续打仗。

当然,有主动的,也有不主动的,有些被俘的将领,是在整个部队弹尽粮绝以后才被迫投诚。他们跟普通士兵还不一样,有着自己的想法,比如王耀武和廖耀湘这帮人,被动投降的,当然不能按照主动投降的标准去优待。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表现,可以把部队解散以后加入共军的各个编制,不少将领在经过漫长的学习期以后,思想慢慢有了变化,也知道利用好自己的才能建设家乡。那些不愿回头的,最终也没有被枪毙,在战犯管理所继续改造,直到国军再无反扑之力。

在淮海战役中,共军曾经抓住一名“普通士兵”,他自己说自己是兵团的一个处长,但是有经验的审查员让这位“处长”把其他处长的名字给写出来,没想到这可让他犯了难,从口袋里掏钢笔的时候,却不小心掏出了高档的手表,结果掏着掏着又掏出了昂贵的香烟。让他写的名字,却连一个都写不出来,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他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大名,正是副总司令杜聿明。
对于这类将领的改造,可是相当的麻烦了,他们本就是跟着蒋介石戎马半生,不仅对于国军十分熟悉,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的形势都非常熟悉,如果利用的好了,他们可以当做锐利的武器,如果利用不好,他们则是巨大的害虫。
因此,解放军没少在他们的身上下心思,甚至一些高级将领会去跟他们面谈,他们的伙食也会专门按照较高的标准去开小灶,只要他们有合理的需求,解放军也会想尽办法去满足。

晓之以理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作用,想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地转变过来,关键还是得动之以情。后来,杜聿明自己都说,还好自己全军覆没了,这缩短了民族苦难的历史。年轻的时候看《亮剑》,一开始也觉得像赵刚这样的政委没有什么用,搞得李云龙在打仗的时候根本放不开,战场本就是瞬息万变的,什么都要请示请示的,战机延误了谁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结果看到这共计一百八十多万的投降士兵,终于明白了思想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那些投降的士兵,同样也是炎黄子孙,只要他们有意去改正,我们还是能够接纳他们,曾经他们做的很多事情让人所不齿,可是我们愿意放下过去,面向未来。

只要以后他们能正视自己,那些过去可以既往不咎。共军和国军最大的不同是,共军需要为劳苦大众打天下,他们很清楚身上肩负着是广大人民,而国军是为了蒋介石的人生追求而打天下,他们接受的只有那些来自上层的命令,根本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要去打这场仗。
全国人民都希望抗日战争是这片土地上的最后一场战争,当这场战争被发动,民众又有多大的怨言是蒋介石不知道的?
就算国军内部的很多高级将领,他们中也有很多都是贫苦农民出生,都是被抓来和逼迫的壮丁,本身就有着一肚子的苦水需要倾诉,他们的家人也在等着他们回来,可这没完没了的战争,或许也击中他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些被改造的投降国军,也从另一个侧面推动了历史发展。
转自史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3 02:28 , Processed in 0.00771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