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粟裕遭败绩,陈谭叶陶一致质疑,毛主席闻讯,在电报中加了两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06:26: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粟裕遭败绩,陈谭叶陶一致质疑,毛主席闻讯,在电报中加了两字                                                         2024-02-19 15:20                                         

   发布于:山东省
   
         常胜将军也有吃败仗的时候,自陈毅、粟裕兵合一处之后,华东野战军屡获大胜,苏北、鲁南、莱芜、孟良崮。在陈粟的精妙配合之下,国民党军损兵折将、败绩累累,几乎支撑不住。
一连串的胜利,让华野上下都很乐观。粟裕就曾判断,孟良崮战役之后,华野再歼灭一个主力师或者两个战斗力较差的整编师,就可以实现山东战场的战略反攻。
然而“福之祸之所依”,随着夏日雨季的到来,情况开始变得急转直下。1947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华野开始实施外线出击战术,而这次出击也被称为“七月分兵”。而这次分兵,也是一场极具争议性的军事行动。因为这次大出击,华东野战军几乎将前一段时间所有的胜利成果,全部付之东流。

遵照中央指示,华野大军一分为三,,陈士榘、唐亮率三纵、八纵和十纵向鲁南突击,叶飞、陶勇率一纵、四纵向鲁西疾进。而陈毅、陈毅所率领的内线兵团则与国民党军的第11、第25、第64、第9等四个整编师对峙。其中胡琏的第11师是主力部队。
战场的形势一度让陈毅、粟裕十分乐观,此前一连串的胜利也让我军产生了轻敌情绪。粟裕认为留守鲁中的国民党军已经相继撤走,胡琏等部的处境十分孤危,因此制定了一个相当大胆的计划。
首先,陈士榘、唐亮带领3个纵队迅速西进,围攻济宁、汶上,配合刘邓大军作战;叶陶两个纵队迅速攻克滕县、邹县,然后北上寻歼西援之敌;陈毅、粟裕则指挥4个纵队围攻位于于沂源县城南麻一线敌第十一师 ,切断第九师的退路,然后再与攻城得手的叶、陶二纵队协力消灭敌第二十五师和第六十四师。
粟裕的胃口已经由寻歼国民党一个主力师或两个稍弱的师陡升到一口吞掉国民党一个兵团。一旦此计达成,鲁中之敌将指日而灭,到时候再反攻山东,继而杀入中原。这样一来,解放战争就有可能提前结束。
然而事实上,陈毅、粟裕还是过于乐观了。他们在南麻迎头撞上了“狡如狐,猛如虎”的战将——胡琏。
从综合战力来说,十一师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都略逊与它同为五大主力的74师一筹。但比较起师长,胡琏却要大大胜过张灵甫。如果说张灵甫是个“猛张飞”,那么胡琏就是个“司马懿”。在胡琏的指挥下,11师攻得凶猛,守得也顽强,着实不是一个好对付的对手。

针对这一特点,蒋介石和范汉杰祭出一个所谓的“宝塔”战术,也就是将11师作为“塔尖”,故意与二线部队脱节,诱使华东野战军主力来攻。待华野合围11师时,形成胶着之时,二线部队迅速跟进,然后形成决战。只要给华野主力以重创,就可以扭转山东颓势。出蒋介石所料,陈毅、粟裕果然率领4个纵队,向11师猛扑而来。
由此可见,无论是陈毅、粟裕,还是蒋介石、范汉杰,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打算。华野若能全歼11师,山东局势将完全逆转;但若华野吃不掉11师,那就落入蒋介石的圈套了。
7月8日,胡琏率领7个团占领了南麻。7月15日,陈、粟下令许世友、王必成分别率9纵、6纵和2纵围攻南麻城,形成了3比1的战场优势。而成钧则率7纵扼守关隘,阻止援军。
从表面上看,这是另一个孟良崮战役。和孟良崮一样,南麻也被兵家视为“死地”。三面环山,东面是丘陵,为高地环绕的小盆地。此地一旦被围,外援会被群山险隘所阻隔,短时间内不易援救。陈毅、粟裕正是看中了南麻特殊的地形,才将战场设在这里。陈、粟相信,11师将像74师一样,因孤立无援而全军覆没。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陈毅、粟裕虽然考虑到了南麻的特殊地利,却算漏了天时。华野之所以能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全歼74师,是因为当时正值旱季,多日无雨。74师是在炎热和干渴中覆灭的。从人的身体条件上来说,不吃饭可以维持一个星期。但若无水,顶多支持三天。

而11师所处的情况则不同。7月17日,天降暴雨,持续不停,因此11师绝无缺水之虞。相反华野则因洪水和泥泞而举步维艰,重炮难以运抵战场。战士们只能用炸药包来攻坚。然而更雪上加霜的是,多数炸药包被雨水淋湿,完全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攻击部队只好用轻武器齐射,配合战士冲锋。因此华野战士每攻克一座堡垒,都要付出惊人的伤亡。
而胡琏的11师呢?则早就筑造好坚固的防御工事,在暴雨之中以逸待劳,用交叉火力不断收割着华野战士的生命。战斗打到了21日,华野和11师都已精疲力尽。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蒋介石突然亲临督阵,范汉杰命第25、第64、第9师兵分三路驰援南麻。蒋介石严令:
“如果整编第11师像整编第74师那样被共军消灭,将对各师主官采取连坐法,严惩不贷。”
在11师的猛烈反击之下,在25、 64、第9等三个师的拼命援救之下,华野逐渐抵挡不住了。陈毅。粟裕一商量,认为战机已失,不如早日撤退。就这样,我军撤出了南麻。最为糟糕的是, 导致南麻战役受挫的两大因素在临朐战役中继续作孽。
7 月 24 日上午,陈、粟、谭签发命令, 决定趁李弥第八军尚未全部达到临朐、立足未稳之机,集中内线二 纵、六纵、七纵、九纵 4 个纵 队 围歼该敌于临朐县城及其东北地区。但最终,我军还是以失利而告终。30日,华野决定撤出临朐。
南麻、临朐战役,是粟裕所指挥的,少有的败仗。华野集中内线 4 个主力纵队歼敌 1.8 万人,自身损失达到 2.1 万人,完全打出了消耗战。与此同时,华野此前缴获的炮弹也几乎全部打光。消耗战对于财大气粗的蒋介石集团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于极其依赖缴获的华野大军来说,却是致命的打击。因此山东局势果然急转直下。

与陈、粟的内线兵团一样,外线兵团也遭到了罕见的失败。首先是陈士榘、唐亮兵团,他们在济宁战役中落败,负责主攻的3纵损失惨重,全师伤亡3200余人,其中连排级骨干损失300余人。第九师参谋长贾耀祥、 师政治部主任王羽等负重伤,第二十三团团长景健忠等人牺牲
济宁战役的失利,也牵连到了正在攻打滕县、邹县的叶、陶二纵。陈、粟的意图是“等华野北线兵团南麻、临朐战役得手后,南北夹敌一个兵团”。 这原本是一记妙招,但随着内线兵团在南麻、临朐战役接连受挫,孤悬于鲁南的一、四纵队攻守之势逆转,陷入险境。
蒋介石听闻华野一、四二纵被围,立即来了精神,准备来个“瓮中捉鳖”,全歼华野精锐纵队,好报孟良崮战役的一箭之仇。
在万分危急的状况之下,一、四两个纵队精诚合作,奋力突围。在暴雨之中,华野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踩着泥泞前进,几乎丢光了所有的重装备。直到8月1日,叶、陶二纵才告脱险。然而两个纵队的总损失,达到了2万之多。叶飞和陶勇一致认为:“真苦,比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要苦”。
一、四纵队的狼狈模样,让陈士榘、唐亮看了只掉眼泪:“你们好好休养,恢复体力,行军、警戒都由我们来担任吧!”
外线战役的失败,让蒋介石集团欣喜若狂、弹冠相庆。而华野上下则弥漫着愁苦和烦躁。陈毅相当愤怒,1946年他便是在雨季之中吃了败仗,打了8仗,输了5仗;而在1947年雨季,他和粟裕联合指挥:“打了八仗只有三仗打好了。”
在华野,粟裕主要负责战役指挥,而陈毅则担任着“类似于政委的工作”(陈毅之子陈小鲁所言)。因此这次战役的失利,让作为常胜将军的粟裕受到了华野上下的一致质疑。

众所周知,叶飞、王必成和陶勇是粟裕的核心班底,他们所率领一、四、六纵也是华野的头号主力。但“七月分兵”失败后,叶、王、陶三人对于粟裕这位老上级的指挥也很有怨言。
叶飞抱怨道:“吴化文是我们的手下败将,现在竟然跟着我们的屁股追! 我叶飞现在有了个外号,你们知道不?我叫‘面包’!
陶勇听后自嘲:“面包虽然稀松了点,但却是干货,我倒被人定名叫做西瓜。”
王必成觉得感同身受:“过去的手下败将,现在追得我们东奔西跑,真是丢人现眼! 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的责任在粟裕同志。”
一时间,粟裕和华野司令部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陈毅和谭震林提议由粟裕拟定南麻、临朐战役的总结报告。
在总结报告中,粟裕主要将这场战役的败因归结于战略之上。他认为存在六个方面的过失:
一是 过分乐观,判 断有误。二是分兵三路,失去重点。 三是急躁轻动,急于求战。 四是不计变化,心大力小。 五是低估敌情,举措被动。六是惯性思维,未料新情。
在全文之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乐观”“轻动”和“急于求战”,问题直指“七月分兵”这个举措本身。

粟裕认为,过去华野总是将9个纵队合并使用,每次只要求歼灭敌军一个整编师。但七月分兵后,华野大军却被分开使用。自己手中只有4个纵队,却要歼灭和74师不相上下的第11师,确实太乐观、胃口太大了。
陈毅、谭震林看完战役总结,均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分兵战略并无问题,主要是军事部署上的错误和战术上的不讲究所致。
粟裕见无法产生共识,于是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和华东局发报,要求处分。在电报中,粟裕再次提到了战略指导错误的问题。
这下子,被称为“谭老板”的谭震林再也按捺不住了。他突然给粟裕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谭震林首先称赞了粟裕在前些时候的精妙指挥,但他笔锋一转,开始历数粟裕在历次战役,如第二次涟水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蒙泰战役、孟良崮战役的不足。
谭震林毫不客气地写道:“你在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 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二步”。他说:“数十万大军的指挥,如果不能看远是很危险的。”
因此谭震林认为,粟裕将这几仗没打好归咎于“太乐观”,说服不了同志们。我们只需有耐心地休整一段时间,把战术提高一步,到时候蒋介石就无能为力了。
谭震林先将这封信交给陈毅过目,并请陈毅转交粟裕。陈毅看后认为对粟裕有帮助,当天就将谭震林的信交给了粟裕。陈、粟二人彻夜长谈。

粟裕反复看了谭震林的信,立即写了一封复信给谭震林。粟裕表示:“我承认军事部署确有错误,战术上的确低劣,这些我应负全责”。
但粟裕同样笔锋一转:“但我仍认为过分乐观是南麻临朐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至少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过分乐观而发生轻敌,由于轻敌而企图啃硬核桃,企图一锅煮,企图歼灭十一师后乘胜歼二十五、六十四等师,而与叶陶各纵会师蒙阴。”
最后粟裕毫不客气地说:“这种乐观,我也是其中一个,但我觉得你比我和陈军长更乐观,而有过分乐观的表现。”
看完谭震林和粟裕的信,两人说话都没有什么顾虑。虽然话说得不中听,但粟、谭二人都是就事论事,并无私怨,显示了革命战士之间肝胆相照、直话直说的伟大品质。正是这种不虚美、不隐过错、忠言逆耳的谈话,才让我军在短时间内进步迅速,最终击败了强大的蒋介石集团。
就在这时,粟裕自请处分的电报也发送到了中央和华东局,他们不约而同地做出了相同的反应。
首先,毛泽东于8月6日复电:
“粟裕同志支(四日)电悉,几仗未打好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望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读者朋友们看到没有,毛泽东在电报中少见地加上了两个字——“同志”。有人就要问了,在共产党员之间,“同志”是一个非常相当普遍的称呼,怎么就罕见了呢?
然而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毛泽东在平时的交往中,经常直呼旁人为“同志”;但在电报中却并非如此。纵观毛泽东的军事电报,我们发现他的行文风格简单明了,字数不多,但信息量却极大。因此在电报中,毛泽东大多直呼其名,很少加“同志”的后缀。绝不像蒋介石那样,喜欢在电报中与属下指挥官称兄道弟。

只有在面临重大战役,我军获得重大胜利,军事将领面临重大考验之时,毛泽东才会加上“同志”二字,用以显示勉励。指挥官打了败仗,毛泽东在电报中加上“同志”,恐怕只有粟裕能独享这份殊荣。
毛泽东深谙用人之道,非常清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胜败乃兵家常事,又有哪位将领不打败仗呢?事实证明,粟裕是我军之中少有的、具有大兵团指挥能力的优秀将领,一场两场的失败根本算不了什么。况且华野初次进行外线作战,经验不足,难免会吃亏,粟裕也需要总结和成长的时间。
因此毛泽东认为,粟裕所需要的不是处分,而是更进一步的信任。因此毛泽东非但没有斥责粟裕,反而让他放下担子。
毛泽东的支持,让粟裕的压力骤然间减轻。收到主席的电报后,陈毅大为感慨,当日即起草复电。他在复电中说:
“我认为我党廿多年来创造杰出的军事家并不多。 最近粟裕、 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迈进。 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
在电文的最后,陈毅决定与粟裕一起承担南麻、临朐之败。
“两仗未全胜,彼此共同负责,不足为病。 谭、我本此观点,相互研究教训。 粟裕亦同意。 ”“最近几仗,事前我亦无预见,事中亦无匡救,事后应共同负责,故力取以利再战。 ”
此后毛泽东又连发电报,指令粟裕立即去鲁西南指挥华野外线出击的5个纵队,将华野主力和主要作战方向全部交给粟裕负责,毛泽东对于粟裕的器重可见一斑。
在毛泽东、陈毅、谭震林的支持下,粟裕的指挥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随着战事的发展,曾经一分为三的华野大军又逐渐归于粟裕之手。济南战役之后,粟裕统领华野全军16个纵队,共40多万人。有人说,粟裕拥有“七个纵队就能包打天下”。如今拥有了16纵队,岂止纵横天下那么简单。最终华野的战事一浪高过一浪,捷报频频隔空而来。粟裕,没有辜负主席的信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2 09:59 , Processed in 0.00813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