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飞夺泸定桥之前,刘文辉做的一个决定,让他在14年后多了一条后路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03:09: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飞夺泸定桥之前,刘文辉做的一个决定,让他在14年后多了一条后路                                                         2024-02-16 10:51                                            发布于:天津市
   
                                红军飞夺泸定桥之战,可谓是家喻户晓。这场战斗实在是太过惊险,红军得以取胜,真可谓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处境非常不利。加之敌军又占据地利的天然优势,一条大渡河横亘在红军队伍面前,宛如一条波涛汹涌的巨龙在两岸崇山峻岭之间不断的翻腾。
红军自然也知道强渡大渡河难,所以,也想着尽量避免和守敌激战,并成功在大渡河畔找到了3条可以渡江的船。只不过,2万余人的红军队伍,要想利用3条船全部渡江,最快也要20天左右。
对于当时的红军而言,哪怕在一个地方多停留一天,危险系数也会不断攀升。若是在大渡河畔逗留20天,恐怕早就被敌人给“包饺子”了,哪里等得了这么久呢?

危急关头,只能当机立断,向河对岸的守敌发起正面进攻,强行突破泸定桥,快速实现红军队伍强渡大渡河的军事目标。这泸定桥建于清朝,历史悠久,是一座由13条粗大铁索构成的大桥。该桥横跨大渡河,连通两岸,成为凌驾于大渡河万丈狂澜之上的存在,保障了一方百姓的通行。
泸定桥的作用特殊,属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易守难攻之地。关于泸定桥对于拦截红军的重要性,蒋介石也早就意识到了。所以,他给当时镇守西康的刘文辉下达了一道命令,让他将泸定桥给炸了,这样就可断了红军短时间内强渡大渡河的路。
泸定桥若是毁了,红军就连强渡大渡河的机会也都会随之失去,若想继续与敌军周旋,恐怕就要另谋出路了。但事实上,炸桥这样一个简单的举动,最后却并未实施,红军最终还是完成强渡壮举,实现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刘文辉反对炸毁泸定桥
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路以后,在北上的途中辗转行至大渡河,为了继续执行战略转移的军事目标,红军准备渡过大渡河。
红军当时所处的位置,属于西康省地界,是军阀刘文辉的地盘。蒋介石早就对这条泸定桥十分关注,认为它将会成为红军转移途中的一个关键点,若能将其炸毁,红军的行动空间将被极大压缩,对后续的围追堵截十分有利。
因此,蒋介石当时可谓是信心满满,对刘文辉下令以后,不仅口出豪言壮语,要让红军走投无路,像当年的石达开一样全军覆没,饮恨大渡河。
但事实上真能如此吗?当然不是。蒋介石下达给刘文辉炸桥的命令以后,刘文辉根本就没执行。蒋介石得知刘文辉迟迟不炸桥,自然十分不悦,催他炸桥的命令一次比一次催得紧。面对蒋介石的不断逼问,刘文辉自然也不敢毫无表示,最后被逼得实在没办法了,给出这样一番说辞:
“泸定桥乃康熙所建,距今已有200多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泸定桥的三字匾额甚至都是康熙亲笔所书,如果直接给炸了,恐怕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刘文辉所言有理,但对于当时的蒋介石而言,围堵红军比保护历史文物更加重要,刘文辉与蒋介石一时间僵持不下。最后,还是刘文辉主动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既能保住泸定桥,又能满足蒋介石阻击红军的意愿。

“炸桥就是为了阻击红军渡河,我将大渡河铁索上的木板拆了就行了,红军难不成还能顶着守军的火力走钢丝渡河吗?”这样一番话下来,令原本就有些犹豫的蒋介石动摇了想法,思来想去,他也认为红军不可能凭借13条铁索突破大渡河,便同意了刘文辉的建议。
后来的情况大家就都清楚了,在杨成武的率领下,红军发起了猛攻,硬是顶着敌人的火力封锁,在惊涛骇浪之上,凭借着13根铁索,重新铺就了一条横渡大渡河的通途,完成了飞夺泸定桥的壮举。
得知这个结果以后,蒋介石是睚眦欲裂,恨自己不该轻信刘文辉,也因此对他怀恨在心。那么,刘文辉此举,到底真是愚昧所致,还是另有考虑呢?笔者通过翻阅刘文辉的相关资料,判断出刘文辉拒绝炸桥,只拆桥板的举动,背后应该是有自己更深远的考虑。
刘文辉与蒋介石的恩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川的军阀之中,有两个人的势力最大,他们分别是刘文辉和刘湘。也正因为他们叔侄二人的出现,令世代耕种的刘氏一族翻了身,一跃成为四川的实际掌控者。
刘文辉的父亲是四川的普通农民,在家中6个兄弟中排行最小,却又是最具野心和见识的一个。刘文辉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13岁那年,顺利考入成都陆军小学。如此年纪的刘文辉,就已经开始展露自己的野心,他曾在一次考试的试卷上写道:
“非常之世必有非常之人,非常之人必行非常之事。”
令阅卷老师看罢,也不禁大为吃惊。在成都陆军小学之中,历来不乏才识过人之辈,但像刘文辉这样小小年纪就有如此野心之人,却并不多见。
1916年,刘文辉从保定军校毕业回四川时,四川正处于一个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刘文辉是军校毕业,正是军阀们急需的人才,他回川后立刻得到刘湘的举荐,在军阀混战之中屡立战功,在具有一定实力以后,又与刘湘联手,将杨森击败。
1929年,刘文辉已经是四川省主席,手底下握有十余万重兵,地盘也包含了80余个县之多。刘文辉一手独揽四川的军政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军阀,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刘文辉的野心,在此时进一步膨胀,他从来都不满足于做四川王、西南王,他一直想着的都是逐鹿中原,在这群雄并起的年代,和他们争一争这天下。
从这里可以看到,刘文辉的心思和蒋介石的想法,基本都是一致的。他们都希望凭借自己手中的枪杆子,争夺全国的控制权,实现自己的野心。而不是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了解救天下苍生去实现全国解放,这就意味着他们二人之间,注定会势同水火。
1929年,刘文辉联合其他军阀一起,联名通电反蒋。更是在次年发生的中原大战之中,坚定地站到了冯玉祥和阎锡山一边,摆明了立场,就是要和蒋介石对着干。遗憾的是,由于张学良的支持,刘文辉最终铩羽而归。

所以,刘文辉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是根本性的,也是由来已久的。但此前一直和刘文辉携手并进的军阀刘湘,在刘文辉站在了蒋介石的对立面上以后,却不再继续支持刘文辉,反而站在了蒋介石的一边。刘湘的野心要远比刘文辉小,当年刘文辉主动提出,他们两个人一个镇守四川大本营,一个外出扩张地盘,被刘湘一口回绝。
刘湘不仅自己不愿意离开四川,也不许刘文辉离开四川,当刘文辉在中原大战中与蒋介石真刀真枪的干了一次后,刘湘就开始投靠蒋介石,与刘文辉对立起来。
刘文辉与刘湘的关系逐渐紧张起来,却并未撕破脸。直到1931年,仍不死心的刘文辉,决定大力发展军事,伺机继续实现野心。
他在这一年从国外购买了一批先进武器,其中还包含了一些飞机的散件,似有心组建空军。可见,刘文辉的野心和刘湘的志向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一心固守四川,偏居一隅的刘湘,此时已经下定决心倒向蒋介石。
显然,在他的眼中,蒋介石才是那个能让他稳坐四川霸主的人。为了表明立场,刘湘拦截了刘文辉花费大价钱购买的这批武器和飞机散件,触动了刘文辉的逆鳞。两人数次协商后,仍未能达成一致,直接导致二人的关系彻底破裂。
盘踞四川多年的两个大军阀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后,大战的阴云弥漫整个四川。大战前夕,四川大小军阀纷纷选边站队,两者之间的激战爆发以后,几乎席卷了整个四川的所有军阀。这场大战更是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终于在硝烟中分出了胜负。
刘文辉败了!
此败,刘文辉可谓是一败涂地,手中仅剩12个团的刘文辉也不得不接受现实,他想一统天下的野心,到此已经彻底破灭了。但刘文辉的心智确实坚定,他并未就此认命,而是带着残部直奔西康,在这个川藏之间的广阔地域中,重新撑起了一片生存之地,算是暂时稳住了脚跟。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给刘文辉下令,让他炸桥阻拦红军,刘文辉自然不可能轻易执行该命令。
其一,刘文辉与蒋介石的恩怨颇深,虽然如今势单力孤,不敢再继续与蒋介石作对,却也不愿意让蒋介石如愿;

其二,刘文辉若是将泸定桥炸掉,就会极有可能导致红军无法渡过大渡河。关于这一点,刘文辉的长子刘元彦曾表示过,泸定桥的铁索横跨大渡河,长度很长,若以强大的火力封锁,红军其实很难渡过。所以,泸定桥被炸后,红军就会继续留在西康。蒋介石很可能会在此时,以派兵追击红军为由,趁机将嫡系部队派入西康。以刘文辉对蒋介石的了解,他的嫡系部队进入西康以后,必然会夺了他的地盘,这一点他不得不防备;
其三,刘文辉与蒋介石交恶以后,如果再阻拦红军去路,就相当于将红军逼上绝路,两者之间便再也没有了缓和的余地。
从这几个方面考虑,刘文辉始终不愿意炸桥的做法,其实也就不难理解了。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刘文辉的这个决定还是十分老辣的,他对蒋介石的防备也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红军飞夺泸定桥以后,令蒋介石失去了派嫡系部队进入西康的借口,始终没能再找到动刘文辉的机会。蒋介石虽然在西康建省时成立了一个军事委员会,加强了对西康、四川和云南的监控,但刘文辉的存在,却始终限制着他在西康的行动。
对于蒋介石而言,刘文辉的存在,令他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一直以来,蒋介石始终都没放弃对四川、西康的渗透,伺机夺权。但每一次他的阴谋都被刘文辉识破,最终功败垂成,逐渐消耗掉了他对刘文辉的耐心。
1942年,刘文辉突然收到蒋介石发来的一封密电,告知他立刻集结军队,准备向西藏用兵。蒋介石在信中说明了此举的原因,是为了早日取得抗日胜利,实现统一大业,并将此战的指挥权交给刘文辉。
从表面看起来,蒋介石下达这个命令,似乎是为国家好,更是给刘文辉扩大地盘的机会。但蒋介石会有如此好心吗?刘文辉不相信。他并不着急集结军队,甚至连入藏作战的计划都没有考虑,反而率先将军中的高级将领聚集一处,研究一下蒋介石这个命令背后的真实意图。
刘文辉手下,有一位名为伍培英的参谋长,颇具见识。会上,他提出来的想法,与刘文辉不谋而合,不禁让刘文辉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猜测。
伍培英认为,蒋介石此举乃醉翁之意不在酒,表明来看,他是想借刘文辉之手掌控西藏。但事实上,他的真实意图恐怕不是西藏,而是西康。
伍培英抛出自己的观点后,又进一步向大家解释,蒋介石打的如意算盘是,刘文辉如果打了胜仗,他就会派出中央军接管,如果刘文辉不同意,他就会直接挥军强攻。毕竟刘文辉刚刚经历一次打仗,军队疲惫,不可能是蒋介石中央军的对手。
如果刘文辉打了败仗,蒋介石自然也就不必拐弯抹角,直接派兵强取西康即可。总的来讲,蒋介石此举,是调虎离山之计,更是一箭双雕之计,可谓用心险恶。
参谋长伍培英的一番分析,简直就说进了刘文辉的心坎儿里。刘文辉听完他的分析后,连忙追问他有何应对之策?伍培英给出的答案是,让刘文辉先答应下来,稳住蒋介石。再佯装积极备战,实则趁机向蒋介石索要打仗的军费,扩充自己的实力。

若是蒋介石拨出充足的军费,就可以趁机扩充实力,前去西藏摆摆样子,他也无话可说;若是蒋介石不给军费,自然就有了不出兵的借口,到时候蒋介石的算盘自然也就落空了,西康还是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刘文辉闻言大喜,立刻采纳了伍培英的计策。伍培英为了将事情做得圆满,还专门花费了几天时间,像模像样的写了一份进攻西藏的详尽作战计划。
刘文辉则对蒋介石高喊口号,宣称坚决支持抗战、拥护统一,但同时也向蒋介石哭穷,称自己万事俱备,只差军费和物资,只要武器装备和军费一到位,他的队伍立刻开拔。
伍培英更是亲自去见了一次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汇报了自己所写的对藏用兵计划。但整个汇报过程中,伍培英注意到蒋介石对此似乎并不太关注,只是有一句没一句的应付着,甚至连一个有关用兵细节的问题都没问。
从蒋介石的态度不难看出,刘文辉等人的猜测不错,蒋介石根本对刘文辉如何对西藏用兵漠不关心。他在意的是,如何才能除掉刘文辉这个心腹大患,进而掌控西康。
果然,伍培英汇报结束以后,蒋介石不置可否,只是让伍培英在重庆候命。伍培英对于此事的结果心知肚明,但表面工作还是要做到位,自然也不敢轻易离开。没想到,他在重庆这一住,竟然足足等了半年之久。
蒋介石的不置可否,相当于将这件事的主动权交给了刘文辉。刘文辉见蒋介石久久没有答复,开始向他发难,让伍培英不断追问蒋介石,这边部队已经集结完毕多时,军费和物资到底何时到位?这仗到底还打不打?
蒋介石这件事儿办得拖泥带水,本来是他先发制人的手段,此刻却反被刘文辉不断追问,局面很尴尬。蒋介石让刘文辉去打西藏,就是想消耗他,又怎么可能给他军费和物资?最后还是何应钦硬着头皮站出来,替蒋介石打圆场,以财政困难为由,暂时取消了攻打西藏的计划。
蒋介石这次闹了个大红脸儿,对刘文辉更加恨之入骨了,却一时之间拿他没有什么好办法。刘文辉虽然暂时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但也清楚蒋介石绝不会善罢甘休,万一哪次被他得逞,自己肯定没有好下场。
因此,刘文辉开始为自己铺垫后路。
站到人民身边
1938年,刘文辉正式与中共建立联系。
1942年,刘文辉与周恩来第一次见面,并设立了一部秘密电台,专门用于与中共直接联系。除了与共产党合作以外,刘文辉还与张澜交好。当年张澜建立民盟的时候,刘文辉既出钱又出力,帮了张澜很大的忙。
1949年上半年,国民党反动派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之际。蒋介石在这个时候再也威风不起来,面对全国解放的浪潮,他也不得不避其锋芒。但蒋介石这个人野心大,私心也重,明明已经难逃一败,却在最后时刻仍不愿意做些好事,反而对爱国人士进行残害。
彼时,张澜也被蒋介石软禁在南京,刘文辉还是借着去南京开会的机会,才派人去看望了一次张澜。这次接触,张澜告诉他一个重要消息,让他做好起义的准备。不久后,周恩来也给他发来消息,让他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找准合适时机起义。
而蒋介石此刻却有着另外一番打算,他虽然看清了全国解放是大势所趋,却仍想着有人能在大厦将倾之际,为自己去卖命。似乎那些不和他一条心的人全部成为他的牺牲品,才能让他感到满意。

蒋介石逃到成都以后,盘算着要执行“川西决战”计划。但刘文辉和邓锡侯可不傻,怎么可能任由他摆布呢?蒋介石命刘文辉和邓锡侯与胡宗南联合办公,两人一下子就看出来,蒋介石要软禁他们,立刻采取“拖”字诀和蒋介石周旋。没有这两个人的支持,也不能夺取他们手中的兵权,自然也就无法实施“川西决战”计划。万般无奈之下,蒋介石约两个人见面谈谈,但他一直等了一下午也没看到他们的身影。直到晚上,他才得到消息,刘文辉和邓锡侯竟然已经在彭县宣布起义了。
这个消息让蒋介石勃然大怒,却又毫无办法。自知“川西决战”计划彻底破灭,蒋介石也不敢继续在成都逗留了,只能被迫逃往台湾。
蒋介石心中的怒火无处宣泄,临行前大骂刘文辉是叛徒。似乎感到这样还不解气,最后他又下达了一个命令,让胡宗南炮轰刘文辉公馆,这才算出了一口恶气,乘坐飞机逃离了成都。
刘文辉公馆在胡宗南的炮火中成为一片废墟,但这又有什么用呢?根本改变不了大局,反而显得蒋介石心胸狭隘。
刘文辉因为起义立功,解放后历任要职,始终受到组织的信任。
刘文辉与蒋介石的关系破裂,始终被蒋介石压制,虽然占据西康,却每天都要战战兢兢。幸好他当年在飞夺泸定桥之前,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才给自己在14年后摆脱蒋介石控制,站到人民一边留条后路,让他在解放之前避免了蒋介石的迫害,解放之后又得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
1976年,刘文辉因病在北京去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2 11:45 , Processed in 0.00870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