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2024版)—— 基本技能②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18:54: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24-6-17 18:55 编辑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2024版)—— 基本技能②                                                               2024-06-17 10:24                                                                来源:                                                    利川疾控                                                    发布于:北京市
   

              

(来源:利川疾控)

                      点击关注
利川疾控

60.遇到呼吸、心搏骤停的伤病员,会进行心肺复苏,学习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对于呼吸、心搏骤停的伤病员,最佳抢救时间窗口是 4 分钟。如能在现场给予及时的徒手心肺复苏配合 AED 的使用,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心肺复苏包括三个步骤,依次是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进行胸外按压时,施救者将一只手掌根放在患者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水平(即胸骨下半部),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双上肢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支点,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30 次。按压深度成人为 5~6 厘米,儿童约 5 厘米(或 1/3 胸径厚度),婴儿约 4 厘米(或 1/3 胸径厚度),按压频率 100~120 次/分,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复原状;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婴儿口对口鼻)2 次,每次约 1 秒,吹气时应见胸廓隆起。30 次胸外按压和 2 次人工呼吸为 1 个循环,每 5 个循环评估一次患者呼吸和脉搏。如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将其翻转为侧卧位,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未恢复,继续实施心肺复苏,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大型公共场所和高风险家庭都需配备 AED。AED 使用方法:打开电源开关,按照图示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裸露的胸部,等待 AED 分析心律。如需电击除颤,等待 AED 充电,确保所有人员不接触患者,按下除颤按钮。除颤后,继续心肺复苏,2 分钟后 AED 再次分析心律。遵循 AED 语音提示操作,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61.发生创伤出血时,会进行止血、包扎;对怀疑骨折的伤员不要随意搬动。


发生严重创伤时,应尽快拨打 120 急救电话呼救。
受伤出血时,应立即止血,以免出血过多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伤口流血不多时,应先对伤口彻底清洗、有效消毒后,再进行包扎。伤口流血较多时,如果伤口没有异物,应立即采取直接压迫、加压包扎或止血带等方法进行止血。如果伤口有异物,不要轻易取出,应妥善固定,由医生处理。为他人处理出血伤口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直接接触血液。
对怀疑骨折的伤员进行现场急救时,应使伤员保持合理体位,不要随意移动伤处,不要在现场进行复位,以免断骨刺伤周围的血管、神经。开放性骨折直接包扎,不冲洗、不涂药。如现场环境不安全,需要紧急撤离时,在转运前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妥善固定。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62.会处理烧烫伤,会用腹部冲击法排出气道异物。


烧烫伤一般由火焰、沸水、热油、蒸汽等引起,轻者损伤皮肤,出现肿胀、水疱、疼痛;重者皮肤烧焦,甚至血管、神经、肌腱等同时受损。发生烧烫伤后,应立即用清洁水源持续冲洗或浸泡伤处降温 10~20分钟,直至疼痛减轻。在冲洗的同时,迅速剪开或脱下受伤处的衣物,切勿强行剥脱。如出现水疱不要刺破,不要在创面上涂任何油脂或药膏,应用清洁的纱布或布料覆盖受伤部位,保护创面,防止感染;严重烧伤者,应尽快转送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治疗。
食物或其他物体进入气道后会导致气道阻塞,造成机体缺氧,严重时可引起窒息死亡。如发生气道梗阻,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对不完全气道梗阻者,应鼓励其用力咳嗽。对于完全气道梗阻者,在等候120 救援人员到来期间,应立即同步采用腹部冲击法急救。
腹部冲击法:施救者将双臂分别从患者两腋下前伸并环抱患者。一手握拳,另一手从前方包住该拳,使拳眼贴在患者肚脐上方 1~2 横指处,用力向患者上腹部的内上方连续冲击,直到异物被排出。
如果患者失去意识,出现呼吸、心搏骤停,应立即将其平放在地上,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63.抢救触电者时,要首先切断电源,不要直接接触触电者。


抢救触电者之前,首先做好自我防护。在确保自我安全的前提下,立即关闭电源,或用不导电的物体如干燥的竹竿、木棍等将触电者与电源分开。千万不要直接接触触电者的身体,防止施救者发生触电。
防止触电发生,要学习安全用电知识,正确使用家用电器,不超负荷用电;不私自接拉电线;不用潮湿的手触摸开关和插头;远离高压线和变压器;雷雨天气时,不站在高处,不在树下避雨,不打手机,不做户外运动。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64.发生建筑火灾时,拨打火警电话119,会自救逃生。



所处房间发生火灾,如火势处于初起阶段,应使用正确方法将火扑灭;如火势较大无法扑灭,应尽快逃生,逃生时应关闭着火房间的房门,防止烟火向外蔓延。
所处房间外发生火灾,应先用手试探房门和门把手温度,如已发烫或有烟气从门缝进入屋内,则不要开门,要用浸湿的毛巾、抹布等堵住门缝,防止烟气进入,同时用水浇湿房门降温,并拨打 119 报警电话等待救援,切不可贸然逃生。可到外部没有烟气的窗口边,通过呼喊、挥舞鲜艳的衣物或手电筒发出求救信号,告知救援人员自身所处位置。如果房门温度正常,可开门缝观察,当逃生路线没有受到烟火威胁,判断可以顺利逃生的情况下,要及时撤离到户外安全的地方,建议家中常备防烟面罩,并学会正确使用方法,逃生时可避免受到有毒烟气侵害;如观察到逃生路线有少量烟气,要冷静判断能否安全到达室外安全场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逃生,特别要指出的是,当自身所处环境相对安全(例如:所处房间与外界有耐火等级较高的门窗阻隔)的时候,固守待援往往比转移逃生更加安全。
逃生时如遇火灾烟气,要降低姿势以减少吸入烟气和提高能见度,必要时贴近地面匍匐前进。火灾逃生时不要贪恋财物,不乘坐电梯。
拨打火警电话 119,要讲清楚火灾地址、起火部位、主要燃烧物、火势大小、有无人员被困等基本情况,留下报警人姓名和联系电话。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65.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地震时,选择正确避险方式,会自救互救。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类型。地质灾害避险应把握三个紧急撤离的原则,即隐患点发生强降雨时要紧急撤离、接到暴雨蓝色及以上预警要紧急撤离、出现险情或对险情不能准确研判时要紧急撤离。
遭遇滑坡,首先要保持冷静,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不能顺着滑坡体滑动的山坡跑,应向滑坡的两侧跑。当处在整体快速移动的滑坡体上但又来不及跑离时,要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体。遇滑坡逃离时,切记不要顾及个人财物。
遭遇崩塌,如果身处崩塌影响范围一定要绕行;如果处于崩塌体下方,应迅速向两边逃生,越快越好;如果感觉地面震动,也应立即向两侧稳定地区逃离。
遭遇泥石流,不要沿沟谷上下跑,应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快速离开沟道、河谷地带。不要在土质松软的斜坡停留,以防斜坡失稳下滑,也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方。泥石流发生时,越高的地方越安全。
发生地震时,避险原则是伏地、遮挡、抓牢。感到地面震动时,立即就近卧倒在地,在桌子下、床下躲避,双手抓住旁边的固定物防止身体滑动。不要擅自跑动,否则容易被震落的建筑装饰物砸伤。
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住高楼者,不要跳楼,不要使用电梯。撤离到室外后,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电线杆、广告牌等。震后不要立即返回建筑物内,以防余震发生。
如果地震被埋,要坚定生存信念,寻找和开辟脱险通道,保存体力,不要大喊大叫,可用砖头、铁器等有规律地击打管道或墙壁发出求救信号,尽量寻找和节约食物、饮用水,设法延长生命,等待救援。
震后救护伤员时,要立即清理口鼻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出血部位及时止血、包扎;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66.发生洪涝灾害时,选择正确避险方式,会自救互救。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多指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及各种设施等现象。严重的洪涝灾害会诱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属于重大、频发、面广的自然灾害。
预防洪涝灾害,要关注天气预报,多雨水季节不去山区河道等危险地带。注意洪灾预警,特别是发生持续暴雨时,要高度警惕。接到洪灾预警时,要根据政府要求,有序转移到地势高、地基牢固的地方。关闭煤气阀门和电源开关,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遭遇山洪,要果断躲避。溪、河洪水迅速上涨时,不要沿着河谷跑,应向河谷两岸高处跑。住宅被淹时,要向屋顶、大树转移,可用绳子将身体与固定物相连,以防被洪水卷走,并发出呼救信号,积极寻求救援。落水者要尽可能地保存体力,利用门板、桌椅、木床、竹木等漂浮物转移到较安全地带。不要贪恋财物,以免丧失逃生机会。
对于救上岸的淹溺者,不要控水,尽量将其置于侧卧位,注意擦干身体并保暖。如果溺水者意识不清,迅速清理口鼻异物,保持气道通畅。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溺水者实施心肺复苏,对有外伤的给予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来 源: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南省卫生健康委



利川疾控


更多专题
   
1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2024版)—— 基本技能①
2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2024版)——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④
3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2024版)——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6 20:18 , Processed in 0.00853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