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千年前,一只陶瓮里400多件“泼天的富贵”,主人是谁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29 02:06: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24-4-29 02:08 编辑

近千年前,一只陶瓮里400多件“泼天的富贵”,主人是谁                                                                 2024-04-28 12:48                                                    

发布于:浙江省
   

一只45厘米高的绿釉陶瓮,不到半人高,小底大口,很像外婆家里腌菜的缸。

绿釉陶瓮
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兵围攻首都东京(今开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大肆搜刮金银北归,北宋灭亡。我们都熟悉这段著名的历史,史称“靖康之难”。
兵荒马乱。河北易县,当年荆轲刺秦王出发的地方,“风萧萧兮易水寒”。
那天,有人匆匆在这只瓮罐里塞进了400多件东西,压压扁,埋入土里,再也没有回来。
1986年,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高陌乡大北城村,距离易县县城东十余公里。那天,一位曹姓村民在自家地里翻土,突然发现了这只瓮罐,上报当地政府,易县文物部门及时接收。
38年后,跟本报记者同龄,这只瓮出现在了杭州市临平博物馆东馆,它肚子里的400多件物品,一一展出,取名“易水寒光——宋辽金银器窖藏展”,展览持续到8月11日。

展览现场
展厅幽暗,光,来自它们——金银器、玉器、琥珀、水晶……一只罐子里,居然装满了“泼天的富贵”。其中14件/套一级文物,171件/套二级文物。
大家要问了,主人是谁?

展览现场的设计
【1】
由于种种原因,这只在北方地区很普通的陶瓮,在被发现后的30多年来,资料一直未曾发表,也就是说,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如果不是遇到黎毓馨和扬之水,它可能会一直沉睡?历史无法假设,反正它遇到了。
2018年初,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黎毓馨去了一趟易县,主要为了调查北魏和平六年(465)交脚弥勒石像。在库房里,他看到了这只陶瓮。考古人敏锐,这是窖藏。

布展现场,黎毓馨和那只陶瓮
考古学上,窖藏遗存是在突发事变过程中,人们特意藏匿宝物的一种方式,一般多盛装在金属或陶瓷瓮罐中掘地埋藏。多地发现的宋代金银器窖藏,主要为宋辽、宋金、宋元战争中富家大贾、官宦人家匆忙掩埋。
比如1959年发现的四川德阳金银器窖藏,一件四耳陶罐,里面藏了银器117件,上盖大砖一块。浙江也有,也是1986年,浙江义乌柳青乡游览亭村发现了一批窖藏银器,共40余件,有錾刻人物故事图银花片、台盏、注子等。显然,窖藏是人们日常生活状况的直接反映。
粗粗一看,易县这只陶瓮里藏的,以宋辽时期的金银器为主。黎毓馨马上请来在中国古代金银器领域研究二十多年的扬之水。2020年,他们与收藏单位易县博物馆、易县文物保管所开始共同整理、研究这批金银器窖藏,通过“二次考古”,还原它们曾经的荣光。
清点完一算,这只陶瓮净重20多斤,但是加上肚子里的120多斤,快150斤重。

鸟与荔枝金饰

水晶葫芦串珠
【2】
主人太有钱了。瓮里藏了18件银铤和181枚金叶,这次展览全部展出,满眼金光。

18件北宋银铤

181片金叶子
18件银铤什么概念?此前已知中国境内出土的北宋银铤,据统计有19件。易县一个瓮里一次性发现了18件,这是第一次,把已知的北宋银铤数量增加了近一倍。
北宋银铤上会有铭文“伍拾两”,概念等于我们人民币上会标“壹佰圆”“伍拾圆”,易县这18件上也有,都是五十两大铤。五代和北宋时期通行五十两重的银铤。
但是,这18件银铤,实测重量在1969克至2036克之间。来做一道换算题。唐代以来,大约40克为一两,2000克约为五十两——此瓮有银九百两。
从重量来看,这18件银铤,均为五十两大铤。但是你发现了,这18件重量很接近,但并不是标准的50两。也就是说,“伍拾两”只是标识种类,并不是实际重量,所以平时用银铤买东西的时候,还需要称重。
而像金代通行的银铤,就很较真,铭文和实际重量一致,比如同样是五十两级别的大银铤,铭文老老实实注明“四十八两九钱”,精确到一钱,甚至半钱。
北宋人用银铤的时候,还有个习惯动作,刮掉表面“伍拾两”的字样。比如1959年在巴林左旗出土的北宋银铤,就是这样,有时候还刮得不太仔细。易县发现的银铤,也符合这一特征。

易县北宋银铤上的刻铭,“伍拾两”,刮得不干净
五十两银铤,大钱了,所以用的时候,还要截断,分成两部分或者更多部分。
再看样子。这18件银铤,虽然“腰”都很细,但长相不同。有北宋流行的平首束腰型银铤,也有少见的圆首束腰型银铤,更是第一次出现了弧首束腰形的新形制——上端弧形,不容易割手,这也开启了南宋时期流行的器型。


南宋以后,这种五十两的银铤,在杭州发现了特别多。目前发现的北宋官铤,都是五十两大铤,而南宋时期,流行的主要是五十两大铤、二十五两中铤和十二两半小铤三种重量。
易县出土银铤上诸多的地名和责任人信息,表明了这批银铤都是官铤,而且第一次在银铤中发现了“夏祭银”,从实物证明了北宋末期夏祭北郊制度的存在。
【3】
此前,辽代的都城,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发现过很多北宋银锭。但在易县一次发现那么多,是第一次。
为什么是在易县?
18件银铤,留下了时间线索,其中两件上有纪年,一件是元丰四年(1071),另一件为政和六年(1116),是最晚纪年,也就是说,这批窖藏埋入的时间,不会早于1116年,属于北宋末年。
根据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魏祝挺的研究,自北宋景德元年(1004)“澶渊之盟”起,用财富换和平,北宋每年要献纳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庆历二年(1042)起,又增加为每年银20万两,绢30万匹。所以,辽每年可以获得的北宋五十两大铤为2000铤,后期则为4000铤。易县出土的这批银铤,都是北宋官铤,也可能曾作为宋辽岁币输入辽国。而易县边上的白沟,正是交接岁币的地方。
宋辽时期的易县,是多民族生活杂处地带。易县的地理位置,刚好在宋和辽的边境,命运多舛。
易县,宋辽时为易州驻地,契丹第二代皇帝耶律德光趁中原乱局,助灭后唐,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入辽,但十六州中无易州。后晋天福七年(942),石重贵继位,耶律德光三次发兵南侵后晋,开运三年(946)易州降辽,次年耶律德光长驱入汴,掳晋出帝北归,后晋灭亡。
“开运之事”以后,易县不易,一会儿属于辽,一会儿属于宋。后周显德六年(959),周世宗北伐收复易州,夺了回来。北宋立国,易州为宋地。雍熙三年(986),宋太宗想收复燕云,但北伐失败,大败于易县东面歧沟关(今河北涞水县),易州又丢了,被契丹夺回,置高阳军,此后易县长期为辽占据,长达一百多年。
到了北宋末年,北宋宣和四年(1122),宋金合约进兵收复燕京,驻守辽将郭药师以所辖的涿州、易州归降北宋,宋朝短暂收复易州。但过了三年,宣和七年(1125),金军东路军经易州南下,郭药师又反叛了,易州得而复失。
靖康元年至二年(1126-1127),金军围攻东京,大肆搜刮金银后北归。而窖藏所出的位置,正好位于北宋东京至辽燕京的交通要道上。因此,这批由太平岁月辉煌厅堂匆忙转入地下沉埋的窖藏,与北宋末年这十来年的战乱纷争密切相关。这批金银器,尤其是首饰上,也呈现了这种辽宋兼有的风格。

梅花簪
【4】
陶瓮里的酒器和首饰,发现时多数被压扁、分离,扬之水和黎毓馨等人根据历史背景和资料,做了重新还原,注碗、盘盂、酒盏、果菜碟与盘,酒具形制纹饰彼此呼应,说明都是成套使用的。

酒注一套
眼前一只执壶,也叫酒注,长颈、折肩,盖钮做成一个二重台,顶端是花台上的一个小狮子,盖钮下面的一重以连珠纹为边框,錾一周龙牙蕙草。再配一件花口银碗,口沿与圈足分别环以龙牙蕙草。这就组成了一副注碗,在宋代很流行。
扬之水认为,酒器与辽代金银器的风格大体一致,只有盖顶狮钮的做法多见于宋。
耳环六副、金梳子两枚、鎏金银梳子五枚……不知道主人往罐罐里塞这些首饰时,有没有一点肉痛。瓮里除了大量货币,首饰排在第二位,钗、簪、梳、耳环、钏镯、带具……类型多样,形制规整,器物纹饰一致性很高,说明来源集中,规格也较高,这应该与主人身份品级有关。

先说说梳子。这只瓮里发现的金梳子数量超过了此前出土的总和,造型和工艺都同宋物一致,比如江西彭泽易氏夫人墓出土过北宋元祐五年的双狮戏毬纹银梳,但只有一件,这只瓮里却有那么多。
一级文物“满池娇纹金梳”,名字很诗意,小小的梳背上居然设计了三重图案带,以池塘的各种动植物为素材,天鹅、婴戏、慈姑叶、荷花荷叶,点缀其间。

满池娇纹金梳
唐五代有满头插小梳的习俗。看看河北蔚县杨庄窠辽壁画墓里画的女主人,她的头上插了四把小梳子,这是汉代女子的妆容,再看易县窖藏中的簪钗与梳子数十件,多数造型和纹饰也都是北宋气韵。

河北蔚县杨庄窠辽壁画墓里画的女主人
辽代的金银首饰里,簪钗很少,这是汉代女子爱用的。易县发现的簪子,有拨子式簪与花头簪,也是宋代金银簪子的式样,但是此前发现的多是南宋物,由此可知这种式样在北宋就流行了。

金钗

金钗细节

梅花簪

金凤银簪

细节
还有钏,比如这种金银缠钏,你应该会有同款,可调式多环连续,在魏晋南朝已经出现,唐宋继承。宋人又称作缠臂金,俗称缠钏。但考古发现中的辽代实物很少。易县窖藏又是一口气发现了六副,一副银缠钏、三副金缠钏,还有两副金鈒花钏。

金银缠钏
要知道,此前考古发现的北宋金银器,多为出土于塔基地宫的舍利容器,南宋金银器倒是酒器和饰品很多。而易县窖藏一次性发现了那么多北宋金银器,却多是生活用品,这是第一次。
其中还有一些金银器的形制,也是首次发现。比如一件尺寸极小的金五佛冠,直径3.2厘米、高2.6厘米,很可能是小型佛造像上的金冠,“似为辽宋时代唯一的一件”。

窖藏中,还有一些器物不易归类或用途不明,比如铜印、银叶、银条、荷叶形金饰片等。展厅独立柜里还有一件金覆盂形器,孤品,像一只倒扣的盂,三道连珠纹将器身图案隔作三重:顶部蟠龙隐起,戏珠云间;中部一圈缠枝牡丹,底部一圈龙牙蕙草。空白处錾鱼子地。什么用?未知。研究还在继续。对这些杂件器物深入解读,有助于我们考证窖藏的性质。



金覆盂形器
【5】
发现于辽境的金银器中有宋物,并不奇怪。
扬之水认为,马具、带具和丧葬用器中的各种装饰用具,是辽代金银器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而器皿一类,早期多是由唐五代而来,晚期则与北宋相近。各种节日里,辽宋之间互赠礼物中的金银制品可以见出汉与契丹的趣向之别——辽之馈赠以马具、弓箭、装备等为主,宋之馈赠则以金银酒食茶器为大宗。宋廷赐契丹使节物件中有金带,金束带,又银瓶、注椀、银器若干两等。辽代早期金银器显示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主要原因之一即在于它是建立在俘掠人口的基础上,其制作很可能是出自汉族工匠。

鎏金银腰带扣

带具
易县窖藏中的金钗和梳子为汉族女子所用,从造型、纹样与工艺来看,几乎可以肯定是出自宋人之手,钏镯类也是宋风。
不过后,仿珠子璎珞的金珠串少见宋人制作,所仿之珠子璎珞多为辽物。
还有多副耳环,各种造型,也是辽风和宋风并存。比如,金葫芦花叶耳环、双荷叶金耳环,不是典型的辽代式样。

金穿玉摩竭戏珠纹耳环
一对金穿玉摩竭戏珠耳环,为白玉琢出“简化版”的摩竭戏珠,稍见辽代风格,但是,上方的金穿耳部分,一束花叶上有一只蜻蜓,却又是宋风 。

金穿玉摩竭戏珠耳环

金包青金石慈姑叶式耳环
总结一下,从目前的出土情况来看,辽代金银器既有着北方草原民族的特质,又以汉风贯穿始终。
这不是特例。入辽的后唐庄宗德妃伊氏墓,葬制与出土金银器就来自不同风俗。所以,这个窖藏虽然发现于辽地,但其中的金银器并不都是辽物。宋辽风格并存,这和易县所处的环境一致,“可视作北宋以及融合辽与北宋两种风格的金银器标本。”
那么终极问题,窖藏的主人是谁?
根据以上,拥有者具有辽宋时期高级官员的身份特征。扬之水认为,首饰就品类和纹样而言,窖藏主人应非契丹族,至少眷属是汉人。论整体风格,主要也以宋风为主,但也有若干辽代纹饰与工艺融汇其中。推测这批窖藏器物的拥有者,应该与宋廷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或许曾经有在宋廷当使者的经历。
而这次易县的这批窖藏在临平展出,有点续集的味道。
北宋时期,杭州已跃升“东南第一州”,南宋时期更是作为一国之都城。临平地处京畿之地,是南宋官河出临安都城第一埠。在易州被金控制后的十几年后,宋高宗赵构在绍兴十一年(1141)与金国达成合议,第二年,正是在临平迎回韦太后。
(部分图片由杭州市临平博物馆提供)
【参考资料】
扬之水《河北易县大北城窖藏金银器的几点认识》
魏祝挺 方华 黎毓馨《河北易县出土十八件北宋银铤的调查及初步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13:41 , Processed in 0.00874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