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桥战役,粟裕一战成名,毛主席电报嘉奖: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17 05:29: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黄桥战役,粟裕一战成名,毛主席电报嘉奖: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                                                           2024-06-15 13:27                                        

发布于:福建省
   
                          

黄桥战役,粟裕一战成名,毛主席电报嘉奖: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这场看似平凡的战役,实则是一个转折点。在这场战役中,一支人数仅仅七千余人的新四军,凭借卓越的指挥艺术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大获全胜。他们是如何在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下获胜的?是什么原因让毛主席如此赞赏并期望粟裕将军能成为"大器"?又是什么样的战略布置和顽强不屈的决心,让他们最终赢得了这场看似势单力薄的战役?让我们一探究竟。

战前局势分析:

1940年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为建立苏北根据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领7000余人开赴黄桥一带。陈毅任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二人默契协作,指挥有素。

然而,这一行动惹恼了当地国民党将领韩德勤。作为苏鲁战区司令,韩德勤对日军袖手旁观,部下消极抗战。他不愿共产党军队涉足,得知新四军驻守黄桥后,遂号召所部发起进攻。

韩德勤部拥有3万余人马,为当时国民党精锐。其中,李守维率领第33师、第117师担任主攻力量;另有三路军队拱卫左右,意图包抄新四军。相比之下,陈粟部只有区区七千人马,装备落后、弹药匮乏,战力实在悬殊。

更为棘手的是,驻扎附近的日军也暗藏杀机,打算坐收渔翁之利。我军孤立无援,进退维谷,陷入危难之中。然而,这支年轻部队并未丧失斗志,他们凭着浩然正气、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誓要为苏北人民建立根据地。

布置战略防御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陈毅、粟裕二人毫不动摇,反而在危机中把握机遇。他们清醒认识到,黄桥虽小,却是控制苏北的咽喉要地。一旦失守,整个华中抗战阵线将面临被切断的危险,日后想将日军赶出江苏、安徽等地更加艰难。因此,黄桥必须死守,不能有丝毫懈怠。

于是,二人亲自挨家挨户做工作,号召民众积极支前。很快,当地群众和地方武装纷纷表态,愿意同新四军并肩作战。在陈粟二人的努力下,黄桥西北和东部均结成了抗日统一战线,为我军创造了有利战场态势。

防御部署上,我军运筹帷幄,周密算计。首先,2纵队被调往黄桥城防区域,在附近的顾高庄设伏埋伏,准备对韩德勤主力利守维部发起阻击。同时,1纵队也在黄桥近郊暗中部署,配合发起突袭。

此外,了解到韩德勤性情暴躁,喜欢骄横亻作乍,陈粟二人决定设下离间计,诱敌深入我方包围圈。他们先派出小股力量节节败退,引诱敌军深入,待其陷入包围圈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对其实施歼灭战。

为保证万无一失,陈粟亲自反复研究地形,一张张手绘草图,直至将整个战役的部署、火力运用都精心安排妥当。与此同时,他们还不忘激励将士们的军心士气,要求每位指战员都要坚定信念、勇于献身,只有如此,才能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役中打败韩德勤部。

决战黄桥之役

就在双方陷入胶着之际,粟裕提出一个大胆策略:既然敌我力量悬殊,不如将主力集中营溪、黄桥一线,与韩德勤部迎头痛击,趁其麾下三路军队尚未集结之时,先机动主攻,乘势歼灭其中一股主力。

此策略颇具冒险,但粟裕独具慧眼,认为只有全力一搏,才能扭转被动局面。他反复论证利弊,最终说服了陈毅等人。

消息很快传至延安,毛主席得知后亦坚决支持此策略,旋即发出电报,号令陈粟部全军戒备,誓要与韩德勤决一死战。

韩德勤率领第三军三十三师、一一七师等主力,沿营溪、黄桥、海安一线开始了进攻。守在黄桥的我军精锐2纵队立刻坚守阵地,与来犯之敌周旋。

粟裕发现敌军主力集中于营溪一线,得以按兵未动之计,乘其稍纵即逝之际,令伏兵自顾高庄处发动突袭。一时之间,营溪遍地狼烟,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就在此时,1纵队也突然杀出重围,夹击韩德勤主力师团。数千勇士浴血奋战,将敌军生生团团包围。这一攻势凶猛异常,令日军眼前一亮,亟忙增兵来救援。

面对如此危机,韩德勤慌不择路,四处呼救。然而,他的求援讯号却被我军提前掐断,无法传出。就在敌人心猿意马之际,陈毅又挥师自黄桥而出,直扑韩德勤大本营。

智取韩德勤部队

在黄桥前线,双方激战正酣。我军2纵队身经百战,奋勇杀敌,很快就击溃了敌军主力李守维部的进攻。与此同时,1纵队也将翁达旅团残部团团围住,处于上风。

见形势不利,韩德勤大怒,急令其左翼军团增兵前来,试图扭转战局。谁知我军早有预谋,早已将这支军团蛰伏在小路边的庄稼地里。待敌军深入包围圈之时,陈毅一声令下,数百名伏兵起身,从四面八方夹击敌军。

双方一触即发,枪炮齐鸣。伴随着战马的踣铁般踏地声,一阵阵炮火呼啸而过,在黄桥上空激射出一簇簇硝烟。弹雨从天而降,震耳欲聋,但我军将士精神无比抖擞,一往无前,攻无不克。

很快,韩德勤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压。他原本统帅的三万大军,竟被陈粟部短短数千人马生生包围。而就在决战的关键时刻,附近的日军也逐渐加入战团,企图插手瓜分战果。于是,陈粟二人决定狠下毒手,先攻日军,断其后路。

趁着日军尚未集结之时,陈粟发动了猛攻。先头部队从旁侧迂回,切断敌军退路。随后,粟裕亲自督战,率领主力一路杀向日军大本营。双方战事一触即发,进展如火如荼。刀剑相见,硝烟弥漫,双方陷入了你死我活的决战阶段。

经过近一周的艰苦作战,我军终于全歼了韩德勤麾下的大部分军队,仅存的残部亦溃不成军。就在此时,陈毅再次发起了总攻,直捣韩德勤大本营,将其生擒于黄桥之役。就这样,一场听起来势单力薄的小小战役,却成了我军沉重的一记耳光,狠狠扇醒了国民党军阀的'霸主梦'。

获胜之因探析

黄桥战役,我军凭一支仅七千余人的部队,竟然击溃了韩德勤麾下三万大军,实属不俗的战果。战后,毛主席亲自电贺陈粟,并专门嘉奖粟裕"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如此高度评价,足见战役的非凡意义。

这一胜利的取得,离不开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是陈粟二人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卓越指挥才能。在严酷的实力对比下,他们精心布局,诱敌深入,趁势施密集打击。全程出奇制胜,战术上处处算无遗策,可谓真正将兵书经典入木三分。

其次,凭借扎实的群众工作,我军取得了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援。新四军在布防时就暗中调动各地民兵,打造统一战线。一旦开战,手持小旗杆、把镰刀的农民子弟们就随时加入战团,充当向导或运输勤务员。这股浩浩荡荡的群众力量,为我军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最为重要的,是全体将士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新四军起家于农村,每个战士都怀着解放家乡的赤子之心,视死如归、无所畏惧。他们紧跟陈粟指挥棒,临阵无惧,出生入死,才最终化解了实力悬殊的困境,赢得了胜利。

当然,除上述三大因素外,韩德勤盲目自大,骄躁妄为的错误指挥,也是我军胜利的一大助力。他轻视敌人,麻痹大意,未曾想到一支区区七千人的部队,竟会给他如此重创。最终也由于此而葬送了大好机会。

结尾

总的来说,黄桥战役凝聚着我军的智慧与力量,是一场标志性的胜利。它不仅让新四军名扬黄、淮,也令当时蜷伏华中的日军闻风丧胆,为将来的大反攻扫清了道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战役,陈粟二人才被毛主席看中并提拔重用,日后更是脱颖而出,成为解放战争的主将。由此可见,黄桥之役对于整个抗日事业及新中国的诞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01:51 , Processed in 0.00877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