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79年,抚顺老农给叶帅寄6000字信件,揭开西安事变“捉蒋”真相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04:33: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79年,抚顺老农给叶帅寄6000字信件,揭开西安事变“捉蒋”真相                                                                                 2024-06-20 14:55                                        发布于:天津市
   
                          

王玉瓒
1979年中旬,此时正是务农的时节,举国上下百废待兴,叶剑英元帅正在为国家发展忙得不可开交。
这时,警卫员从门外递来一封专门寄给叶剑英的信。叶元帅看看信封——信是从辽宁抚顺市寄来的,落款为“王玉瓒”。
叶元帅满心疑惑地拆开读了读,信中所写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尘封了43年的历史真相就此揭开。

叶剑英
6000字长信揭秘历史真相
“西安事变以来,至今已经过去43年了。当年的真实情况,我个人的所作所为,尤其是关于捉蒋和云南起义二事,需要核实的话直接向我个人提出‘见证人征得书面证明就可以了’。”“至于现在报纸上登载的两篇关于孙铭九捉蒋的文章,确实有不准确的地方,而我也不会蠢到来冒充当年捉蒋的先行官。如有不实,我甘愿接受法律的制裁。”
这是叶剑英手中信件的开头,整张信件有六千余字,详细介绍了当年他经历西安事变时的全部过程。叶剑英看完后,当时就拨通了辽宁省委的电话。

这绝不是一件小事,是需要严谨论证的国家历史真相,在叶元帅的命令下,当时的辽宁省委黄欧东迅速联系信件寄出地抚顺市,并派出一个调查小组前往抚顺市查办。
这封信的作者是谁,他口中的事实又究竟是真是假,为何43年后才将真相公之于众?调查小组在抵达抚顺的第一时间就展开了调查。
在当时,信件邮递是常用的通讯方式,所以寄信者的身份并不难查到——抚顺市解放军退伍营长王玉瓒。

当调查组的成员来到王玉瓒老人的家中时,这位年过八十的老人热情地欢迎了他们。后来所有人都说:“从第一印象来看,他带有人民解放军的独特气质,一定是个实事求是的人。”
和王玉瓒老人聊了一段时间后,从老人口中得知,他是在看到最近的报纸后才决定给叶元帅寄信的。
原因是,报纸上刊登的两篇关于孙铭九捉蒋的报道,并不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所以他坐不住了,开始用纸和笔写下承载了40余年的历史真相。

孙铭九
原来,在当年西安事变爆发时,张学良和杨虎城参加晚宴过后,于凌晨下令军队起事并在华清池领兵捉蒋。而捉蒋的经过,在后期国内共有三种没有被官方证实的传闻:
第一种是由张学良麾下,东北军105师1旅1团团长张治邦前去华清池捉蒋的。第二种则是上校营长王玉瓒领到张学良秘密口谕后,带所属第一营前去华清池捉蒋。第三种便是报纸上最新刊登的,由中校营长孙铭九率张学良卫队第二营从华清池大门冲入,完成捉蒋任务。

张学良与杨虎城
在新中国建立后,张学良和杨虎城引发的西安事变永垂青史。
而完成捉蒋任务的负责人也被群众们奉为人民英雄,是至高无上的荣耀。第三种传闻就是孙铭九向相关记者透露的,也是最广为流传的版本。
但历史的真相却是——张学良在前一晚向营长王玉瓒秘密传下口谕,命令他连夜前往华清池捉拿蒋介石。

东北将领,高官的警卫营长
王玉瓒是辽宁黑山人,为了生存,18岁就参加了东北军。年轻气盛,王玉瓒在军队中作战勇猛,并且在作战中经常能想出奇招,逐渐在队伍里混出了名声。
在战场上屡次立功的王玉瓒,在军队中的地位慢慢爬升了起来,三十出头的年纪就当上了东北军的副旅级干部。军阀的队伍与正规军有很大区别,除了过硬的个人素质以外,还需要有大量的人脉关系。

农民出身的王玉瓒知道,自己如果想要有出路那就必须要往上走,人脉需要自己积累。所以他利用起了自己能想到的所有办法,加入了东北讲武堂进行学习。
东北讲武堂,可谓是当年东北的西点军校。能加入其中深造学习的,不是高官子弟就是各部的精英,因此可以说这里是东北军事人才的最高殿堂。
从讲武堂走出来的都是未来各部队的高级将领,未来一片光明。在这里,王玉瓒结识了改变他后半辈子命运的人——少帅张学良。

虽然王玉瓒没有什么文化,但久经沙场的他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在校期间王玉瓒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表现出极高的军事素养,在校期间就被张学良看重。毕业后,就被张学良直接调到自己身边做贴身的警务员。
因为在进入讲武堂之前,王玉瓒就一直在张作霖的部队任职,所以他获得了张学良极大的信任。在日后不断地接触中,王玉瓒的职位一升再升。
几年后,王玉瓒已经坐上了上校营长的位置,而且王玉瓒指挥的是专门保护军中高层的警卫营。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几乎和张学良形影不离,甚至和张学良一起去了西安。
在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后,全国局势发生了变化。因为蒋介石的命令,北方五省几近沦陷,但蒋介石坚持自己的“剿共”方针。

为了防止计划失败,蒋介石特意亲自来到西安坐镇。而此时,东北军在西安负责保证蒋介石安全的警卫营营长,正是王玉瓒。
王玉瓒手下的部队是一个能独立作战的加强战斗营,拥有三个步兵连,一个骑兵连,和一个火力强大的机枪炮兵连,是非常强大的战斗力量。
不过当时局势十分紧张,王玉瓒的部队需要时刻保护蒋介石的安全。期间张学良和王玉瓒通过几次电话,张学良只是在电话那头语重心长地说:“要好好完成总部交给你的任务。”

1936年12月,为了逼迫张学良和杨虎城出兵参与自己的计划,蒋介石在西安华清池住下,不断向张学良施压。张学良无可奈何,只能来到西安。
在参加完蒋介石组织的晚宴后,张学良找到蒋介石,说出了那句贯穿整个西安事变的名句——“联合抗日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如果你再一意孤行,那就会成为民族的罪人。”
但蒋介石是什么人,国民党的“蒋委员长”怎么会轻易听从东北军司令的建议,他甚至还和张学良大吵了一架。

此时张学良已经明白,站在自己面前的已经不是一名中国党派的领导人,而是不顾国家安危的趋利小人。
他面色阴沉地走出大楼,路过警卫室时,看到了正在审查防卫工作的王玉瓒:“王营长,跟我走一趟。”
张学良说完径直坐上了自己的汽车,王玉瓒立刻骑上摩托车跟上。路上,王玉瓒心中十分忐忑。这次张学良突然让他放下防卫工作陪他出城,一定是有特别的任务。
张学良没有去其他地方,而是直接回了家。在军队中,高级将领的私宅是非常私密的地方,没有特殊情况是不会让人随意进出的。
张学良带王玉瓒来到私人书房,面色凝重地在王玉瓒耳边轻轻说了一句:“现在命令你立即带部队去将蒋委员长请进城来。”

王玉瓒不解地看向张学良心想:“刚从华清池出来,怎么还让我去请他来呢?”
“要抓活的。”短短的一句话轻轻地从张学良口中说出,但到了王玉瓒耳里那就像是战场上爆炸的炮弹一般。
张学良看着惊讶的王玉瓒,重重地点了点头,随即便转过身去看向窗外,王玉瓒此时彻底明白了张学良的决心。
“警卫营一营营长王玉瓒,保证完成任务!”王玉瓒向着张学良直直地行了一个军礼。随后,二人详细地分析了华清池内蒋介石护卫队的兵力部署。
王玉瓒说:“蒋介石带的亲卫队不过二、三十人,外围的宪兵队也不过数十人,装备的都是轻型单兵武器,我们一营几个连队合围华清池,一定能活捉蒋介石。”

张学良对王玉瓒下达了详细的任务部署,他对王玉瓒说:
“明天的抓捕行动瞬息万变,谁生谁死都不一定。明天的行动二营长孙铭九会全力协助你,全体参加兵谏的部队都要从黄色军装改为蓝色军装,作为华清池守卫部队,应由你们一营率先行动。”
张学良将如此机密的任务交给了他最信任的王玉瓒,这次任务的成败决定了他,甚至是全中国的生死存亡。
王玉瓒不敢怠慢,回营后立即做出了部署,他找到警卫营二营长孙铭九,下达了张学良的口谕命令,并和副官谭海一同定制了周密的行动计划。
整个计划分析了蒋介石所带嫡系警卫的兵力,并且对行动开始后可能会出现的紧急情况,做出了几份预案。

孙铭九
为了不被看出端倪,王玉瓒和孙铭九甚至在行动前几个小时还在和国民党的将领在一起谈笑风生,而部队的调遣都已经秘密完成,“活捉蒋介石”势在必得。
西安事变,秘密打响第一枪
1936年12月12日凌晨,这是张学良定下的行动时间,王玉瓒和孙铭九早已经在办公室里等待许久了。
两人兵分两路,王玉瓒召集骑兵连迅速包围华清池外围,命令骑兵连连长严密看守,不允许任何人进出,他自己带领一个步兵连进入华清池捉拿蒋介石。
外围的士兵很快就被悄无声息地控制起来了,但在建筑内的几十名蒋介石贴身卫兵,可都不是吃素的。

电影《西安事变》
为了减少伤亡,王玉瓒带领一个排的士兵悄悄摸进了蒋介石住所的正门,为防止蒋介石听到声响后从后门逃跑,王玉瓒带人一直悄悄穿过庭院,摸到三园门之前。
到了这个地方,想要神不知鬼不觉地继续往前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三园门内不断有巡视的哨兵来回走动,王玉瓒抬起手枪迅速瞄准,“砰,砰砰!”,三声枪响划破寂静的夜晚,西安事变就此拉开了序幕。
楼下的步兵连迅速开火,一时间枪声四起,子弹横飞。蒋介石的卫队也是反应迅速,立刻与王玉瓒的部队交起火来。

虽然房子里面掩体很多,王玉瓒的部队没法迅速集中火力。但区区不到百人的警卫队,怎么可能是王玉瓒几个连的对手。
很快,十几分钟后战斗就宣告结束了。可当王玉瓒来到蒋介石卧室的时候,却发现老蒋已经逃跑多时了。
这一瞬间,王玉瓒的心仿佛坠入了冰窖,因为他明白如果现在没法活捉蒋介石,那么日后引发的连锁反应会是无法想象的。
他下令让所有士兵搜查蒋介石住的五间厅,一连士兵石志中发现五间厅院里后墙下掉了一只军靴,王玉瓒迅速意识到蒋介石是翻墙逃入后面的骊山了。
“马上给我找,挖地三尺也要找到蒋介石!”王玉瓒一声令下,数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迅速冲上华清池旁边的骊山,一营和二营的士兵分东西两路上山。
一时间,整个骊山到处都是搜寻蒋介石的官兵的身影。

此时天色已经微明,山上的能见度很高。虽然山上布满陡峭凸起的岩石和刺人的荆棘,但士兵们还是不断地搜寻着蒋介石逃跑时留下的痕迹。
经过不断地搜寻,将搜查范围缩小到了骊山北坡。可能是因为太过慌张,从乱草丛中探出脑袋的蒋介石被手枪排长刘允政发现,几名士兵迅速扑了上去,将蒋介石推搡着带下了山。
此时的蒋介石狼狈不堪,完全没有委员长的威风气势。身上还穿着睡衣,鞋子也只剩了一只,被两名士兵架着肩膀,面色惨白四处张望,嘴里不停地问着:“张学良在哪?张副司令在哪?”
早上八点钟,蒋介石被谭海副官和孙铭九营长押送至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指挥所,“兵谏”行动圆满结束。事后王玉瓒回到家时对妻子说:“你知道么,昨晚我把天捅了一个大窟窿!”
40余载迷案终揭晓
王玉瓒打响了西安事变的第一枪,冲在了战斗最前沿,最后由王玉瓒部一连的战士活捉了蒋介石。

杨虎城
毫无疑问,王玉瓒立下了头功,张学良在后来也是给王玉瓒提拔到了团长的位置。但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的报复如期而至。
张学良和杨虎城被分别软禁,而王玉瓒所在的东北军被完全稀释,分派到江苏、安徽等地。王玉瓒在随队参加了淞沪会战后,被强制安排到贵阳红十字会担任军事教官。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49年冬季,王玉瓒组织整个红十字会响应云南卢汉起义,第二年被解放军专门护送回到家乡辽宁。
由于此前是国民党将领,王玉瓒为了避嫌一直低调生活,完全沉浸在乡村生活中,对于此前自己立下的赫赫战功绝口不提,同村的乡亲们都当他是普通的农民。
但由于我党对当时这一行动的真实情况并不清楚,知情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也都无法了解到情况。

所以在国家调查情况时,孙铭九率先向工作人员提到,是自己当时捉拿了蒋介石,并将具体情况登了报。
但历史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西安事变的真实细节是扭转我国命运的大事。
在看到报纸的第一刻,王玉瓒心中就涌现出了深深地责任感,和当年听到张学良的命令一样,他要让全国都知道西安事变的真相。所以他一封封地写信,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根据王玉瓒的描述和还原,调查组的同志们跋山涉水,历时近四个月,行程近九千公里。他们走访了吕正操、万毅、刘澜波、原东北军105师师长刘多荃、原东北军骑兵军长何柱国等人,取证了二十余个线索。

吕正操
在云南,他们找到曾任张学良卫队一营的一个排长,他证实了当年他们是奉王玉瓒营长的命令,在华清池共同参加了“捉蒋”的全过程。
同时他还证实了,西安事变是在王玉瓒接到张学良下达的第一道命令之后开始的,并非孙铭九所说的由他亲自捉拿蒋介石,而是由王玉瓒组织并完成了整个行动。
其实国家如此调查也是有原因的,报纸上刊登的孙铭九捉拿蒋介石的版本,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孙铭九在采访中说道,是自己在五间厅捉到蒋介石的,但又说不出五间厅的具体位置。因此,当时党史办的工作人员们对孙铭九的话持怀疑态度,叶剑英个人也觉得蹊跷,所以才如此重视王玉瓒的来信。

1979年10月16日,调查组终于还原了西安事变的真相。调查组的同志们来到王玉瓒的家中,向他递上了一份《关于王玉瓒政治历史问题的结论》的文件。
这份文件上详细记录了王玉瓒参与西安事变的全过程,并写着:
“经党组织深入调查,证实王玉瓒同志1936年在西安任当被军总部卫队第一营营长时,基于反蒋抗日的爱国思想,组织、参加、完成了12月12日的捉蒋行动。”
在看到文中的“爱国”,“立功”字样后,王玉瓒眼眶湿润着签下“符合实际,同意,感激”的字样。自此,沉浸了43年的谜团就此揭开。

两年后,由全国政协文史办副主任、西安事变编辑组组长张魁堂主持的西安事变45周年纪念座谈会,特意邀请了王玉瓒,由他亲口向全国人民讲述西安事变的全部真相。
会后,张魁堂发表了名为《临潼捉蒋史实全貌已基本查清》的文章,文章结尾处总结性地写到:
“经过编辑组的反复核实,临潼捉蒋的主要情况和参与人员查清楚了。历史事实俱在,谁也不能改变。”
1984年,王玉瓒老人一辽宁省政协常委的身份与世长辞,享年88岁。王玉瓒老人坚守了一个秘密长达43年,从未向他人提及过其中细节。
但为了不让历史的真相湮灭,他毅然决然地澄清了当年的真相,将我国的历史进一步完善。回顾王玉瓒的一生,可以用党和政府对他的评价来总结:“爱国,正义,有功。”
参考资料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2期,《西安事变与王玉瓒》
[2]《共产党员》,2009年第02期,《华清池“捉蒋”真相》
[3]《党史纵横》,2009年第12期,《王玉瓒——从护蒋卫士到捉蒋先锋》
[4]《文史春秋》,2004年第01期,《王玉瓒:打响西安事变第一枪》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3 17:17 , Processed in 0.00840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