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6-6-9
- 最后登录
- 2025-1-11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60077
- 精华
- 0
- 帖子
- 18850
|
2012年,李敏在女儿陪同下回韶山祭祖,站在父亲铜像下忍不住流泪 2024-07-06 17:30 发布于:天津市
2012年4月30日,宁静的韶山里驶入一辆轿车。
随后,车里的一行人进入毛泽东广场。
为首的一人向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并鞠躬。
她就是毛主席的长女,李敏。
看着父亲的铜像,李敏不由的流下了眼泪。
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
“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
1948年,十二岁的李敏在姨妈贺怡的建议下,怀着向往又略显忐忑的心情,写下了一封信,而收信人正是毛主席。
在信中,李敏用天真又稚嫩的语气,问出了这个在心中埋藏已久的疑问。
在李敏的这十二年成长过程中,“父亲”这一形象是极其模糊的。
自从记事起,李敏的身边除了母亲贺子珍外,还有两个时常陪伴自己的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但是她没有关于父亲的记忆。
直到有一次在国际儿童医院时,哥哥毛岸青指着礼堂里毛主席的照片告诉她,这是他们的父亲。
李敏不敢相信,对于毛主席,她了解不多,但是她知道这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即便在苏联也受到很多人的敬仰。
李敏始终对于“毛主席是她的父亲”的消息心存疑惑,所以,当姨妈建议她给毛主席写一封信时,她决定亲自寻找答案。
就这样,一封满怀期待的信被发往了北平。
与李敏期待又带有忐忑的心情不同,收到女儿来信的毛主席的心情更显复杂。
这是十二年来,他第一次收到女儿的信,对于毛主席,这是惊喜且让人欣喜的事情。
但是作为一个父亲,面对十二年间几乎不曾见过面的女儿,毛主席的心底还有愧疚。
1936年冬,在陕北保安县,李敏出生了。
贺子珍与毛主席两人共育有六个孩子,但其余五个因为各种原因,先后夭折,所以毛主席对李敏是十分疼爱的。
《西京杂记》中有一篇《相如死渴》,里面有一句形容卓文君的句子——“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
李敏的乳名“娇娇”,就取自“姣好”中“姣”字的谐音。
毛主席也亲切地称李敏为“娇娃”。
从这里足以看出毛主席对这个女儿的喜爱。
可李敏出生的年代,正是国内革命事业以及抗战极为艰难的时刻,为了更好地投入革命事业,四个月大的李敏被寄养在了陕北老乡的家中,再后来,李敏被送进了在延安的保育院。
就这样,李敏在保育院度过了三年没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的日子。
直到1941年1月,四岁的李敏被送到了“负气”离开,赶赴苏联的母亲——贺子珍身边。
此时的贺子珍刚刚经历丧子之痛,小娇娇的到来,逐渐抚平了贺子珍失去幼子的伤痛,母女二人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贺子珍母女以及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二人从莫斯科转移到几百公里外的伊万诺沃市。
物资的匮乏让生存变得十分艰难,好在凭着顽强的意志,几人成功渡过难关。
意外却接踵而至。
饱受战祸折磨的李敏患了重病,医生对此束手无策,差点让她失去这个女儿。
几次经历与子女生离死别的贺子珍,将病重的小娇娇抱回了家,幸运的是,女儿的病情没有恶化,在贺子珍的悉心照料下,小娇娇痊愈了。
但贺子珍却由于长期战乱以及环境影响,脾气和身体本就不好的她,此时更是“每况愈下”,甚至最终被当成“疯子”,强行送进了精神病院。
就这样,异国他乡的小娇娇,再次失去了母亲的陪伴,进入了国际儿童医院。
直到1947年,在王稼祥的周旋下,母女二人才再相见,随后回国。
正是因为李敏这些艰难的经历,让毛主席对她又是心疼又是愧疚。
所以,面对女儿信中的疑问,毛主席当即写了回信。
期望尽早为女儿解惑的毛主席,回信后还给李敏发了一份加急电报,在电报中,他亲切地回复说:
“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
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
“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
毛主席曾经对着学生时期的李敏说过这样一句话。
当然,这句话不是对女儿呵斥,而是毛主席对女儿们的殷切期盼,他希望女儿们能过普通人的生活,不搞特殊化。
于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当李敏和李讷进入北师大附中学习,带她们去报名的是毛主席的保健医生王鹤滨。
当时学校给每个学生发放了一份学生注册登记表,在毛主席的授意下,登记表上家长一栏,写的不是“毛泽东”,而是“王鹤滨”。
因为毛主席担心如果写了自己的名字,会让学校有压力,或者因为他的名字让学校对两个女儿搞特殊待遇。
毛主席一直很注意对于孩子们以及干部子女的教育。
1957年9月,毛主席在武汉东湖开会时,曾经谈到干部子女的教育问题。
在他看来,越是干部的孩子,越不能娇生惯养,反而要更加严格地教育,要让他们经历风雨,到大风大浪中去磨炼。
毛主席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在李敏的自述中曾提到,父亲从来不将子女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也不允许子女凭着他的名义来寻方便。
在李敏的记忆中,毛主席是一位慈父。
作为父亲,主席很体谅孩子们的心情。只要孩子合理的愿望,他都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
他同样也是一个严父。
对于自己的孩子,毛主席从来不允许孩子们以他的名义谋取私利。即便对于自己十分疼爱的女儿,也没有丝毫溺爱。
如此看来,这句“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其实包含着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在于,主席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谁的附庸,他希望他们在成为毛泽东的儿女前,首先是他们自己。
第二层含义则是,主席不希望后辈们因为是毛泽东的孩子,而有什么优越感,要把自己当作是千千万万普通民众里的一员,不搞特殊化,不借势谋私利。
这一点,李敏践行得很好。
李敏在北京师大附中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之后又在国防科委以及解放军总政治部担任过干部。
她一直把自己的身份“隐藏”得很好,读书时,老师同学们都知道她是李敏,却没人知道她是毛娇娇;工作后,同事们也都知道她是解放军干部,却不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女儿。
退休后的李敏依然深居简出,生活简朴,她和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一样,精打细算地维持着四口之家的生活,买价格低廉的毛线、抽时间为孩子和自己织毛衣,衣着朴素,从来不赶时髦。
不止李敏,李讷、毛岸青、毛岸英都是如此。
李讷曾病重入院,在医院记录中留下的名字却是“沈娟”,为的就是不要因为李讷的真实身份,而受到特殊照顾。
毛岸青在中宣部做翻译时,毛主席也曾告诫他,在外介绍自己,不要提他们的关系。
作为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同样严格践行父亲“艰苦朴素,不搞特殊”的教育理念,曾经严词拒绝想要他提供方便,谋得一官半职的舅舅。
爸爸,女儿看您来了
“爸爸,女儿看您来了。”
2012年4月30日,留短发,戴眼镜,身着青色旧西装的李敏在女儿孔东梅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韶山,参加祭祖。
韶山是毛主席的故乡,在那里有一处毛泽东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毛主席铜像。
随后,在武警战士的引领下,李敏向毛主席铜像敬献了花篮,并深深地三鞠躬。
这句“女儿看您来了”,包含了太多思念。
时光匆匆,割不断的永远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毛泽东从《论语·里仁》篇中为自己的女儿取了一个满含寄托的名字。
而李敏在《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用回忆的形式,抒发了对于父亲无尽的思念。
同时,也把一个真实的毛主席,一个作为平凡人的毛主席展现给大家。
字里行间,处处透着温情。
在书中,李敏提到,父亲曾经教育她,不要鲜花和掌声,要夹着尾巴做人,要过普通人的生活。
有一次,印尼的总统苏加诺给孩子们送来了咖啡、牛奶,希望能够给他们改善一下伙食。父亲知道后,却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会议上他非常严肃地告诉他们,还有很多人吃不饱。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李敏的身上看不出一丝骄纵和奢侈。
李敏也时常拿父亲曾经为一顿伙食召集过一次家庭会议的事情,来教育孩子要生活朴素。
面对艰苦的生活,李敏毫无怨言,和普通人家一样,李敏的儿子也穿丈夫穿过的衣服,女儿孔东梅也穿哥哥穿过的衣服。
毛主席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融入了“关爱”与“严厉”,是一种有原则性的爱,也正是在这种清正和谐的教育理念之中,李敏才成长为今天的模样,毛主席的教育思想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每一个受到教诲的人,都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女儿心中的毛泽东》——党史博采(纪实),作者陈延生,穆建春2017-12-05期刊《毛泽东长女李敏回韶山祭祖》——湘潮(上半月),作者颜家友2013-01-05期刊《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和李讷》——党史天地,作者唐小雨,华丽2006-12-15期刊《女儿眼中的毛泽东——李敏自述》——党的建设,2001-12-01期刊《深居简出的李敏》——党史天地,2004-12-15期刊《毛泽东严禁子女搞特殊》——党史文汇,作者全紫红2013-01-12期刊《从毛泽东关怀子女成长看家风建设》——中国档案,作者刘振华2021-04-20期刊毛泽东之女李敏的平民生活(组图)_河北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