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写给爱妻的诗,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流传千古,更是他一生之痛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9:27: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写给爱妻的诗,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流传千古,更是他一生之痛                                                           2024-07-15 18:20                                        

发布于:天津市
   
       爱情,自古以来都是诗人创作的永恒主题。所谓爱情,便是“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與子偕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苏轼的爱情故事共有三段,便是他的三位夫人,王弗、王闰之和王朝云。
三位夫人陪他走过人生的起起伏伏,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依然不离不弃,生死相依,而苏轼对这三位夫人也是用情至深,直至生命的终结。今天介绍的这首《蝶恋花·春景》,正是苏轼写给最后一位妻子王朝云的。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写得很美,而且很耐咀嚼和回味。如果可能,就请躺在椅上,捧一盏清茶,打开舒缓悠扬的轻音乐,再来读这首《蝶恋花》。它常常会让人浮想联翩,能唤起人们心头沉睡很久的某种温馨的回忆。

花褪残红的暮春时节,苏东坡眼中所见仍然充满了生机:
杏树枝头初结了青青的小杏果,燕子在天空盘旋飞掠,碧绿清澈的河水环绕着村舍人家流淌。看着柳树枝头的柳絮渐渐被风吹尽,他的心头也许会升起一丝漂泊之感。而眼前处处繁密茂盛的芳草,却让他感到一阵宽慰:天涯何处无芳草。
正在这时,从一边围墙之内传来清澈动听的笑声。围墙外的苏东坡细细一听,原来是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银铃般动听的笑声。
从那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笑声中,不难想象围墙内、秋千上那裙裾飞扬、翩跹若蝶的场景;不难想见和煦的阳光透过树梢和秋千架照在那少女的脸上,少女腮边漾起甜甜的笑靥;乌黑的长发随风飘舞,如云如瀑……
然而不久后,慢慢地,墙内那少女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周遭又恢复了宁静。大概少女玩累了,回房歇息去了。
东坡心中却多了一抹挥之不去的失落感。罢了,罢了,墙内的佳人根本就不知道我的存在,我又何苦枉自多情,徒增烦恼呢?凭尔去,恍如梦,多情自古空余恨,终被无情痛。叹息着,东坡离开了村子,又踏上了远去的行程……

这首词据说与苏轼的一位爱妾王朝云有关。
朝云姓王,钱塘人,能歌善舞,天资聪颖。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贬任杭州通判,一日宴饮时看到了轻歌曼舞的王朝云,即被苏东坡看中。时在杭州的苏轼夫人王闰之便把王朝云从歌舞班中买出,收为侍女。
当时王朝云年仅十二岁。朝云到苏家后,苏轼和夫人开始教她读书识字,待她如亲人一般。朝云聪颖、活泼、漂亮,逗人喜爱。连秦观都写诗赞美她美如春园,眼如晨曦。
朝云仰慕苏东坡的学识人品,跟着他读书习字,很快便“粗有楷法”。她十分庆幸自己与苏家的缘分,决意追随东坡先生终身。

苏府里的丫鬟、仆妇、婢妾如云,王朝云对于苏轼的理解更为透彻。
苏轼一日饭后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自己的肚子里所装何物。一个侍女说是文章,另一个说是见识,苏轼皆不以为然。独有朝云朗声道:“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大笑:“知我者朝云也!”
苏轼一肚子不合时宜,再恰当不过。大概是打那之后,苏轼才动了念头将她收在房中。他需要这朵解语花的陪伴。
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是传诵一时的名篇。王士祯《花草蒙拾》中说:“‘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大江东去’耶?”实际上,这确实也是词史上最著名、最出色的《蝶恋花》之一。

写这首词的时候,王朝云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小丫头,常为其吟唱。多年后的一个秋天,层林尽染,落木萧萧。
“朝云歌喉将转,泣不能。东坡不解,朝云道:‘奴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二句。”
但每每唱至“枝上柳绵吹又少”时,朝云便会感于句中悲情而泪流满面,恸哭不能自已。
苏轼问她何故,朝云说:“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就再也唱不下去了。”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朝云跟着苏轼到惠州之后,她“日诵‘枝上柳绵’二句,为之流泪。病极,犹不释口”。不久,朝云“抱病而亡,子瞻终生不复听此词”。
古人认为,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这首词也暗喻了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
苏轼仕途生涯十分坎坷。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
正因为朝云是这样一个有着敏锐感受力的知音,所以她死后苏轼竟“终生不复听此词”。
可见,苏轼被朝云的知己之情、知音之情所深深感动,成为苏轼心中一处永远温暖却又伤痛的存在。
朝云是唯一理解苏轼的,而苏轼对朝云的理解又产生了相知相惜的知己之感,真正做到了心有灵犀。在朝云的眼中,在苏轼的世界里,只有他们二人才是彼此生命中最为清澈的存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9:14 , Processed in 0.0078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