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85年黄克诚应邀谈谈林彪,在场的人听后感叹:只有他才敢这么说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03:55: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85年黄克诚应邀谈谈林彪,在场的人听后感叹:只有他才敢这么说                                                                                 2024-07-21 09:48                                        发布于:天津市
   
                     
20世纪80年代,解放军总政治部接到一个任务,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军事部分。
这本书中,不仅需要写到一些军事相关的知识,也需要记录一些中国军史、介绍一些重要的军界人物。
而当编辑把部分初稿交给黄克诚将军过目时,他却提出了不满。

编辑在写林彪的时候着墨极少,避不谈其功过。黄克诚认为必须要写清楚历史,错误不能避开,功劳同样不能含糊其辞。
后来针对这件事召开了一次谈话,黄克诚谈及林彪时的一些言论,让所有人都很感叹:“只有他才敢这么说。”他说了什么?又为什么这么“敢说”?
不问恩怨,只论事实
黄克诚出生于1902年,23岁加入共产党,此后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共产主义革命。
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他一次次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作为我国开国十大将之一,黄克诚将军的作战能力和赫赫战功自然毋庸置疑。
然而与“骁勇善战”相比,这位将军的一生却更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著称。
1985年,一次关于林彪的谈话中,黄克诚说出了当时没有人敢说的话,让所有人都感叹不已。

一张白纸上只要出现一个墨点,人们的视线往往就会被这个墨点完全占据,而对墨点之外的部分全部视而不见。
做人也是如此,当一个人身上出现一个污点,人们往往就会聚焦于此、口诛笔伐,再难客观看待这一整个人。
故而,在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史的时候都只想将林彪的过往一笔带过。

没有人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有何不妥,因此在编辑将书的初稿交给黄克诚将军审阅的时候,也根本没想到会得到反对意见。
黄克诚看了看其他将军、元帅条目下的详细介绍,再看看林彪条目下三言两句概括完的生平,皱眉摇了摇头,直言到:“这样写肯定不行啊。”
编辑听完这句话有些疑惑,不明白黄克诚将军对哪里不满意。
思绪微转,隐隐想起黄将军和林彪似乎有过节,难道是因为书里没有对林彪做出太多批判,所以才不满意?
还没等编辑思考出个所以然,黄克诚再次开口:“林彪的条目这么写,要怎么对后人有交代呢?”

编辑心想,果然是对这点不满意,正准备开口,黄克诚接下来的话却让他错愕不已。
只见这位老将军不疾不徐地说道:“我得说句公道话,这个条目下内容这么少,很不公平。而且对他的介绍很模糊,以前的功劳也没有表现出来,这样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这样的说法与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编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愣了一下他才迟疑地回答:“这位毕竟犯过严重错误,也是大家商量研究过之后才决定这样写的,这样写并不违背事实。”
黄克诚并没有被说服,而是坚持继续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违背事实不代表没有模糊事实,错误要写,功劳也要写,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才算对得起历史,也才算真的对后人有交代。”
黄克诚的话可谓“大胆”,当时那个特殊时期,根本没有其他人敢这么说。
编辑听完黄克诚的话内心大受震撼,但怎么改写他自己也无法决定,对上老将军等待回复的目光,久久说不出话。
黄克诚看出了他的为难,于是放缓声音说道:“这样吧,你回去之后跟大家说一声,回头咱们开个会,再讨论讨论这个事。”

于是,1985年的某个傍晚,负责这本书编写的工作人员齐聚一堂,与黄克诚将军相对而坐。
老将军直率了一辈子,面对读书人说话也做不到弯弯绕绕,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我就直说了,这个条目,需要修改。”
听完黄克诚的话,其他人互相交换了几个眼神,然后其中一个人出言问道:“那您能谈谈您对林彪的看法吗?”
这个问题其实不太友好,在那个时候,大多数人对林彪都是避而不谈的态度,这些人也不愿意开这个头,所以把问题抛给了黄老将军。

黄克诚不慌不忙,语气轻缓却严肃:
“我认为在评价林彪的时候,一方面要讲清楚他对我党和军队的发展壮大做出的贡献,一方面要讲清楚他的错误对我党和军队造成的后果。”
接着,黄老将军讲了很多战争时期的故事,让大家了解到了林彪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黄老将军在讲述中,对林彪优秀的作战能力给予了高度肯定,在场的人听完后内心不禁感叹:“现在也只有黄老敢说这种话了。”

黄克诚听到这样的问题,神色未变,回答道:“我只是在说实话。你们编史书的,更应该注重事实,清清楚楚地记录历史,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
黄克诚的话让众人肃然起敬,而且他真正将“直言”践行了一生,甚至曾和毛主席唱反调。
一生直言,无愧无悔
古往今来,面对下级能做到直言的人很多,但面对上级敢于直言的却寥寥无几。
而黄克诚将军的直言不分对象,只看事实。
因此他不仅敢和修书的人谈林彪的功过,也敢和毛主席“唱反调”。

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吉林四平曾经历过四次战斗,其中第二次的四平保卫战中,我军内部在决策上曾经出现过不小分歧。
1946年4月,国民党集结了8个军的兵力,全力向四平发起了进攻,东北民主联军迅速增调部队,在方圆百里布下了防线。
两军对峙数日,毛主席一再传达坚守四平的命令。
但黄克诚将军却认为第一波防守已经成功,继续死守四平只是无意义的消耗,于是提议守军将领撤防,转为运动战,但一直没有收到对方的回复。
于是黄克诚直接向中央发电,说出了自己的建议。

毛主席并没有马上同意,而是认为应该继续坚守。
直到数日之后,双方兵力持续消耗,毛主席终于向守军发电,表示如果死守不成,可看势撤退,转换作战方式。
此次分歧最后看似达成了共识,但是后来再次提起这件事时,黄克诚却公然和毛主席唱起了反调。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有几位将军因为一些问题受到了批评,黄克诚正是其中之一。
也就是说,黄克诚此时的处境并不好,随时面临被降职、处分、甚至撤职等风险。
会后几位领导轮番上阵和黄克诚谈话,但都没有什么效果,于是毛主席亲自找上了黄克诚。

毛主席一直非常平易近人,也非常擅长谈话,两人没有立刻聊到主题,而是谈起了过去。
言谈之中,话题逐渐跑到了四平保卫战上,黄克诚说话一向直言不讳,没什么顾忌,便又说起对当初“死守四平”的反对。
前面说到黄克诚此时的处境并不好,换了其他人这个时候应该非常注意谨言慎行,以免让自己雪上加霜。
黄克诚却毫不“收敛”,言行举止和平时一般无二。他的态度和言论让毛主席微微不悦,毛主席淡淡说道:“死守四平是我下的命令。”

黄克诚没有因为毛主席的不悦退缩,甚至说出了一句更加“大胆”的话:“你的决定就一定是对的吗?”
黄克诚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当初应该及时撤退,而不是继续固守。
四平保卫战的决策对错也许只能留与后人评说,但黄克诚的“固执”却很快带来了一些后果。
黄克诚将军一直是个很坚定的人,13年前的事情再次提起他都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庐山会议上的问题自然更加坚持己见。
会上的批评和几位领导及毛主席的轮番谈话,都没能让他改变想法,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不断接受审查,后来被撤销了职务。

撤职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但黄克诚将军却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
因为敢于说真话、从不人云亦云的性格,他曾经多次和各种人“唱反调”,也因此多次经历撤职、降职等处分。
1928年,湘南发生暴动,为制止暴动,当地提出了一项政策——焦土战略,也就是“烧房子”策略。
这种决策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很不得人心,黄克诚时任某县县委委员,极力反对这项政策,因此被扣上了“右倾”的帽子也没有改变想法。

黄克诚据理力争无果,在执行这项政策时候“阳奉阴违”,没有真的烧掉老百姓的房子。
后来因为这件事被县委书记批评,但黄克诚拒不认错,最后被撤销了县委委员的职位。
类似的事件在黄克诚的一生中一共发生过10次,但他始终践行着自己“说真话”的原则。
无论面对的是下级还是上级,无论是不是会因此得到处分,他始终坚定如一,对所有人说真话、为老百姓办实事。无惧前路如何,只求无愧于心。

党和人民,高于一切
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是黄克诚的优秀品质,是他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式;而党和人民则是他坚定的信仰,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和目的。
在黄克诚心中,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战场上他为之浴血拼搏、九死不悔,在生活中,他为之奉献一生,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1941年,为革命事业奋斗了小半生的黄克诚结婚了。
这时候他已经39岁,在很多人看来,人到中年第一次成家,一定会很珍惜婚姻和家庭。
然而黄克诚在新婚当天,没有和妻子如胶似漆、柔情蜜意,而是态度严肃地向妻子提出了一些“要求”。

黄克诚向妻子提出的“要求”无关夫妻的婚姻生活,而是有关于党和国家。
首先,他要求妻子绝对不能因为个人利益损害党和国家的利益;
其次,由于自己工作特殊,涉及很多军队机密,他要求妻子不能随意打探机密。
新婚之夜没有柔情,反而摆出严肃地态度谈论公事,换做别人,以后的婚姻生活可能会很不顺利。
幸运的是,黄克诚的妻子深明大义,而且也是一位共产党员,对这样的态度非但不反感,还很钦佩黄克诚对党和国家的忠贞。

后来的婚姻生活非常顺利,两人都是心怀大义的人,又有共同的革命理想,很快就从陌生夫妻成为了深情伉俪。
事业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扶持,一生感情和睦,家庭美满,孕育了2儿2女,孩子们都事业有成,分别在报社、中科院等单位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克诚夫妻在教育子女方面都非常尽心,黄老将军更是十分重视子女的品德教育。
有“开国将军子女”的身份,孩子们似乎注定会有一些“特权”,但黄家的几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受到任何特殊的“照顾”。

在小女儿的记忆中,父亲虽然很疼爱自己,但在一些原则问题上非常严厉。
自己小时候不懂事,因为新鲜感闹着要坐汽车去上学,父亲知道后摆出了严肃的神色,冷声对兄妹四人说道:“汽车是公家的,绝对不能私自动用!”
小时候的小女儿其实不太理解父亲的话,但父亲严肃地定下了家规,自己只能听话。
长大后就明白了父亲的心,也非常感谢父亲的严厉,正是因为父亲对原则的严格坚守,才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而不是一个骄奢淫逸、贪图享乐的纨绔子弟。

黄克诚将军不仅严格要求子女,自己在生活中也是以身作则,从不因私事麻烦国家。
他生活作风简朴,生活条件甚至比很多普通人都不如。
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们一家六口住在一个四合院里,地方虽然不拥挤,但由于年久失修,房子很多地方都会在下雨天漏雨。
黄克诚让孩子们住在好一点的房间,把漏雨最严重的房间留给了自己。
每次下雨的时候,他就把家中的洗脸盆端到房间,放在漏雨的地方接雨水。
这样的情况很快被其他人知道了,于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立刻上门和老将军进行了一次谈话。

工作人员看了情况,发现房子太老了,要修补的话得大动干戈,于是建议黄克诚搬家:“您是对国家有功的将军,国家肯定不会亏待您,不如您换个地方住吧。”
但是出乎工作人员的意料,黄克诚将军拒绝了这个提议。
黄克诚笑了笑,说道:
“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我知道穷人的生活。现在很多群众连住房都很困难,我有地方住已经很不错了。搬家得花很多钱,把这些钱省下来,让更多的群众有地方住不是更好嘛。”

最后,黄克诚没有搬家。他真正做到了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和人民,直到死亡。
甚至在年迈病重的时候拒绝治疗,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不能继续为国家工作,也就没有必要浪费国家钱财治病了。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将军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
结语
黄克诚将军的一生充满波折,他曾因直言被多次革职,也曾在身负骂名时被人落井下石。
但他心中的革命信念始终坚定,实事求是、敢于直言的品质从未动摇,他为党和人民奉献了一生,他的光辉品格值得所有人学习与铭记。
参考文献:
董保存."一辈子讲真话的黄克诚".铁流(26).Ed.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 解放军出版社, 2014, 35-45.
尹择."刚正不阿黄克诚".铁流·25.Ed.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 解放军出版社, 2013, 112-116.
王贵胜.黄克诚:“我这个人是敢讲真话的”[J].领导文萃,2009(09):64-68.
刘诚龙.黄克诚直言林彪功过[J].同舟共进,2009(05):74.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2 21:45 , Processed in 0.00951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