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向前派来新的政委,许世友愣在原地:这娃娃不是我的勤务兵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27 23:29: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徐向前派来新的政委,许世友愣在原地:这娃娃不是我的勤务兵吗?                                                           2024-07-25 14:53                                        

发布于:天津市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年轻的红军干部多不胜数,大多数都在30岁以内。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林彪,他20多岁就当上了军长。因此不少人都以为,在红军史上最年轻的干部当属林彪。其实不然,纵览红军战史,最年轻的干部不是林彪,而是红四方面军第9军的政委陈海松。

陈海松是从一名普通的战士一步步升为政委的,当徐向前派他来红9军25师工作的时候,许世友看后当场愣在原地:“这娃娃不是我之前的勤务兵吗?”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陈海松是如何从许世友的勤务兵变为能和他并肩作战的政委?他又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毅然决然参加红军
陈海松1914年出生在河南省罗山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里,家里仅有一亩半山坡地,父母靠种地、打鱼卖柴为生。虽然家里情况不是太好,但好在能维持基本生活。然而在陈海松两岁那年,母亲却因病去世,膝下无儿无女的婶母便将他接去抚养。
陈海松小时候非常聪明,但也具备小孩子顽皮的性格,他经常带着村里其他小伙伴打打闹闹,一度令婶母十分头疼。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玩耍的过程中,他经常充当领头人,从这里也看出他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1927年,随着黄麻起义的爆发,革命斗争的烈火在大别山区燃烧。不久后,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游击队伍频频出现在大别山区,也在当地吸收了不少优秀青年。
1929年,李陈洼在大别山区建立了农民协会和赤卫队,年仅13岁的陈海松深受影响,逐渐对革命产生好奇和向往。紧接着,他带着那些小伙伴成立了童子团,自己担任团长,在区乡苏维埃干部的带领下毅然决然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
一天,陈海松忙完童子团的事情后回到家已经是深夜了,但让他意外的是父亲、叔叔和婶母都没有睡,而是聚在一起商讨些什么。陈海松悄悄凑上前一听,原来家人们见他经常往外跑,担心他以后会参加红军走了,便打算让他提前结婚洞房。
陈海松听后也不多打扰,悄悄回到房间思索如何让他们放下戒心。于是他决定先让家人们放松警惕,然后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跟红军走。几天后,陈海松去童子团的次数越来越少,而是开始下地干活,这也令父亲、婶母等人格外高兴。
这天,陈海松正在地里干活,休息间看到红军部队正从南往北走着,他连忙放下手里的锄头,飞奔红军所在的方向。原来陈海松家里的田地距离大路很近,他知道红军部队一般都要从这里经过,他想要参加红军,但家里人不同意,他便决定等家里人放松警惕,不再看管自己,然后趁机去参加红军。

等家里人收到消息赶到田地的时候,他们只看见陈海松留下的一把锄头,婶母一边摸着锄头,一边痛苦道:“松儿啊,你如果铁了心要参加红军,也要和婶母打一声招呼啊,婶母是万万不会拦着你的。如今你偷偷参加红军,婶母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来,也不知道如何找你啊!”
陈海松这一走,便再也没有回过家……
陈海松那天投奔的部队正式徐向前领导的主力红军,营长见陈海松聪明伶俐,便收下了他,让他当自己的勤务兵。从这以后,陈海松跟随红军南征北战,正式投入革命。
1931年,陈海松因表现出色被吸入共产党。1933年,当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巴中地区的时候,陈海松已经是红军机枪连的指导员了,当时他才19岁。
机枪连的连长是被我军俘虏的国民党军机枪射手,他的机枪打得虽然很好,但态度狂妄自大,不将其他人放在眼中,机枪连连长的这种性格也导致前几任指导员不能与他和谐相处。组织无奈,只好将脾气好、能力强的陈海松派去给他当指导员。
本以为陈海松也很难和机枪连连长相处,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两人合作越来越默契,连长还将自己的绝技交给陈海松。不久后,陈海松升为营政委,随后又升为团政委。
就在陈海松靠自己的本事一步步升职的时候,张国焘却大搞“肃反运动”。陈海松所在的部队的政治部主任被张国焘抓去,他熬不住严刑拷打就污蔑陈海组是敌人派来的奸细。就这样,陈海松被抓走,这也令团长余天云十分着急。

余天云很清楚陈海松的来历,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位清白的同志背污蔑,于是找到师长何畏说:
“陈海松参军的时候还是个小鬼,他是跟着我长大的,在部队里表现也是十分出色的。在入川的路上,那么苦他都坚持过来的,还将特务连的娃娃兵带的那么好,怎么可能是敌人派来的奸细呢?肯定是有人诬陷他!”
何畏说:“可是有人指认他是奸细,人证、物证都有,你让我怎么相信你?我不是不相信你,但我要给其他战士一个交代。”余天云无奈,只好找到红军总指挥徐向前,请他处理这件事。
徐向前从来都不相信这支能征善战的部队会出现敌人的奸细,在听了余天云的话更是气愤不已,他当即给何畏打去电话:“何畏啊,我听说你抓了个叫陈海松的小同志?”何畏连忙回答:“徐总指挥,您怎么知道这件事?没错,陈海松是有人举报,我们才抓的。”
徐向前说:“你抓人之前都不调查清楚吗?陈海松从小就是童子团的团长,参加红军的时候还是个小鬼,敌人上哪发展他去?你快把他放了,不要寒了战士们的心!”

总指挥都发令了,何畏只好让手下将陈海松给放了。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尽管陈海松被释放,但他的职务和党籍都丢了,他也从余天云所在的团政委变成余天云的警卫员……
许世友:新来的政委不是我的勤务兵吗
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四川军阀田颂尧知道这一情况后,当即集合6万余人兵分三路向通江、南江和巴中的红军发起进攻。在反“三路围攻”的作战中,陈海松担任红25师的副营长,他率领两个连的兵力扼守杀牛坪。
在此期间,陈海松利用杀牛坪的地势优点,先是派出少量兵力扼守此地,然后派出大量兵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法,抗击敌军5个团的接连进攻。经过和敌人三天三夜激烈的战斗,我军毙伤1500多名敌人,阵地仍牢牢掌握在我军手中。战斗结束后,陈海松升为红36团政委。
1934年6月底,红四方面军进行扩编,红12师被扩编为红9军,许世友担任红9军副军长和25师师长。许世友在军事方面能力突出,但在政治方面却不行,再加上他脾气有些暴躁,因此组织需要调一位脾气好且能力强的政委辅佐他。

这天,徐向前给许世友打电话:“世友同志,我给你派去了一位新政委,他的年纪比较小,你可不要吓到他啊!”许世友有些好奇,他连忙问道:“年纪小,能有多小啊?”
徐向前哈哈大笑,说:“也就比你小了近10岁吧,你记得把脾气收敛点,这个小同志脾气好,性格温柔,你可不要把他给吓跑了。这个吓跑了,我可没有其他人选再派给你了。”许世友说:“您就放心吧,我知道怎么办。”
不久后,徐向前口中的小政委来了,为了表示自己对对方的欢迎,许世友一大早就跑到部队门口欢迎。很快,许世友看到徐向前口中的小政委,但他越看越眼熟,等对方走到他面前的时候,他瞬间愣在原地:“这娃娃不是我之前的勤务兵吗?”
而这位小政委就是陈海松,他之前还当过许世友的勤务兵,两人格外熟悉。因此当陈海松再次来到许世友身边工作的时候,他们配合得格外默契。此后,两人一起指挥红25师先后参加了营渠战役、宣达战役等等。
在宣达战役中,陈海松在前线指挥战士们作战的时候,不小心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右大腿。尽管受了伤,但他仍不愿下前线,而是照常指挥部队,直到战士们打下宣达城后,他才同意工作人员将自己送去医院诊治。

当战士们将陈海松送到医院治疗的时候,他的右大腿早已肿得像发面馒头似的,宽松的裤子也被撑得紧绷绷的。当医生小心翼翼地剪开裤腿准备治疗的时候,才发现弹片还深深地嵌在陈海松的右大腿上。一旁的战士都看哭了,他们没想到政委如此坚强,竟然带着弹片、强忍痛苦在前线指挥战士们进行长达两昼夜的作战。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不是很发达,再加上药物稀缺,所以医生在取弹片的时候没有使用麻醉药。就这样,陈海松强忍疼痛,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让医生将弹片从肉里取出。在取弹片的过程中,陈海松没有吭一声。
手术结束后,陈海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向一旁的医生汤正兴询问:“汤医生,我的腿怎么样?没什么大碍吧?”汤正兴回答道:“幸好弹片进的不是很深,你们也没有耽误太长时间,回家好好休息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陈海松还向汤正兴了解了医务处的情况,并鼓励道:“汤医生,你一定要带头好好学习医疗技术,将医务处建好,为更多病人服务……”陈海松深受重伤,但他要借助这个机会关心其他伤员的治疗情况,这实在是令人佩服。
1935年1月下旬,红四方面军接到中央的命令,准备向嘉陵江以西前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为了迷惑敌人,让他们分不清中央红军真正的意图,同时为中央红军渡江创造条件,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发起陕南战役。

战役刚开始的时候,时任红9军政委的陈海松率领红25师,担负起保障正面进攻部队左翼侧后方安全的任务。当时有三路敌军向他们进攻,但陈海松毫不惧怕,毅然率领战士们从侧翼直插到陕军背后。这一举动不仅切断了陕军的退路,还令他们军心打乱,一时间慌忙逃窜,溃不成军。
紧接着,陈海松率部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成功将陕军第49旅和独立旅的一个大团全部歼灭,接连攻下新铺湾等地区。红25师的战士们获得胜利后没有骄傲,而是乘胜追击,直逼褒城。
褒城和南郑都是陕南的重要战略地点,此处不仅工事坚固,而且防守极其严密。陈海松得知这一情况后显示派出一小部分兵力袭扰守军一晚上,然而在第二天拂晓时分,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向城北的鸡头关发起进攻。
这天晚上,红军再次向北关和馒头山发起猛烈的进攻,陕军拼死守城,敌人的飞机也前来支援,多次向红军战士所在的方向进行轰炸。在这一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红25师的战士们数十次冲进陕军阵地,和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
经过八天激烈的战斗,由于“转移敌人视线”的目的已经完成,红四方面军总部下令让红25师撤退。就这样,陕南战役正式结束,这一操作也令敌人摸不清头脑。

红四方面军在撤向川北的时候,又在嘉陵江中段发起了嘉陵江战役。在强渡嘉陵江之前,陈海松来到红四方面军总部,请求让红25师担任主攻。但非常可惜的是遭到了红四方面军总部首长的拒绝,他对陈海松说:“总部决定由88师担任主攻,你们没有担负主攻任务,自然也分不到渡江器材,所以你们要自己想办法,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渡河,有没有困难?”
说没有困难都是假的,但陈海松说:“虽然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红25师一定会完成任务的,还请首长放心!”
当时渡船全被敌人控制在西岸,陈海松无奈只好发动战士们出出主意,想想办法。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四川籍战士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用农民打谷子用的绊桶渡江。”陈海松连忙让战士试验这个办法,但非常可惜的是由于江水太过湍急,一只桶过不去,两只桶绑在一起又容易冲散,这个办法也以失败告终。
看着面前的江水,陈海松不禁想起家乡的打鱼桶,就是在两个绊桶间加一根杠子,如此便能在汹涌的江水中平稳下来。
3月28日晚上,渡江战役正式开始,25师先遣队利用绊桶偷渡成功后,还缴获了对岸敌人的两只渡船,令全师顺利渡江。

陷入敌军包围,壮烈牺牲
1936年10月下旬,红30军、9军和5军共两万多名战士相继渡过黄河,随后组成西路军,陈海松担任军政委。最开始西路军是准备执行宁夏战役的,不过随着时局的变化,宁夏战役被迫停止,战士们只好向河西走廊出发,执行打通新疆的任务。
11月初,蒋介石集合11.5万国民党军,对红军展开十分残酷的“围剿”。由于西路军没有支援部队,他们逐渐陷入被动状态。
1937年初,西路军经过连续数月和敌人激烈的战斗后,人数急剧减少,从最初的两万多人减少为3000多人。西路军被迫进行突围,由红9军负责掩护。
3月12日黎明,西路军来到梨园堡附近休整,负责掩护的红9军则来到梨园口,继续担任首守卫任务。陈海松先让战士们原地休息一会,自己则带着警卫员登上山口,观察四周的地形,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
在看到战士们休整得差不多的时候,陈海松对大家说:“同志们休整好就上山警戒吧,千万要小心!”陈海松的命令刚下达,在后面追击的敌人就跟上了。

陈海松连忙命令就近部队抢占寺江山,但非常可惜的是红9军的战士们历经战斗、突围后早已疲惫不堪,个个衣服破旧不堪,满脸疲倦。由于战士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上饱饭了,所以他们没有力气执行陈海松的任务,只爬到半山腰就被早已爬上去的敌人给压下来了。
陈海松无奈,只好指挥战士们占领山口南侧的一些土包,进行掩护,和敌人继续战斗。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担负掩护任务的红9军战士进入弹尽粮绝的地步,有些战士无奈只好和敌人进行白刃战,但很快就被打下了……
看到这一情景,陈海松再也忍不住流下眼泪,但现在不是婆婆妈妈的时候,为了保存现有的革命力量,他一边布置作战任务,一边让保卫局长陈宜贵组织机关人员尽快撤离。
现在是什么情况大家都十分清楚,留下来只有死路一条,如果现在撤退的话,还有生还的可能。但陈海松没有选择撤退,而是坚持战斗,将有活下去的可能让给其他同志,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大家所敬佩。
陈海松身为红9军的政委,他是万万不能撤退的,他撤退的话那么剩下的战士怎么办?又有谁来保障红军主力的安全呢?孰轻孰重,陈海松心里十分清楚明了。
陈海松对陈宜贵说:“现在你带一部分兵力护送机关人员撤退,记住,务必保证他们的安全!”陈宜贵连忙摇头拒绝,他说:“政委,您先走吧,我们留下来和敌人继续战斗,不能让您在这里啊,您如果出什么事,让我们怎么办?”

陈海松沉下脸,说:
“你在说什么胡话?你如果还当我是你们政委的话,就立刻保护机关干部撤退!正是因为我是你们的政委,我才不能退缩,我要给其他战士们做一个榜样,我要和战士们共进退!更何况我也不能走,我要牵制住敌人,保证红军主力的安全……”
陈宜贵还想说话,却被陈海松给打断了:“好了,不要婆婆妈妈的了,让你走你就走,再不走的话咱们谁也走不了。机关的同志们没有多少战斗力,留下来也是徒增伤亡罢了,能逃出一个是一个,也算是为革命保存力量……”
就这样,陈宜贵带着一小部分战士和机关干部突围撤退,陈海松则带着几十名自愿留下的战士坚守阵地。和敌人展开一番战斗后,陈海松等人的子弹越来越少,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此时,敌人察觉到我军战士没剩多少子弹了,他们一边喊着“冲啊,杀啊”,一边向我军据守的阵地冲去。陈海松见状当即大喊一声:“警卫排的战士们,跟我冲啊!”随机向敌群冲去。

也许是我军战士抱着必死的决心,因此他们的冲劲令敌人下意识产生撤退的想法,最终因抵挡不住,丢下数十具尸体便撤退了。但随着敌军数量越来越多,红9军的战士们彻底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没有子弹,战士们只好和敌人拼刺刀,尽管如此,他们仍击退敌人数次进攻,始终坚守阵地,这也给西路军的大部分争取更多转移时间。
上午10点多,枪声和战士们厮杀的声音响彻云霄。此时隐蔽在一个山包旁的陈海松急于观察战场情况,方便进行接下来的指挥。他刚爬到山包顶,没想到就被敌人发现,随着敌人射出的一梭子子弹,陈海松倒地不起……
1937年3月12日,陈海松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3岁……
战斗结束后,只有一个负了伤的战士得以脱险,其余战士全军覆没,当他向上级汇报陈海松牺牲的经过时,上级也忍不住红了眼眶。当那300多名率先撤退的红9军战士得知陈政委牺牲的噩耗后,一个个哭得痛彻心扉,不能自已。

1937年5月,中央军委为陈海松等高级干部举行了追悼会,毛主席、任弼时等领导人都参加了此次追悼会。在抗日战争时期,朱德还经常向别人提及陈海松:
“我们红四方面军中有一个很能干、很年轻的军级指挥员,他叫陈海松,但非常可惜的是他牺牲得太早了。如果他现在还活着的话,一定能发挥更多作用,为国家贡献更多,可惜了,可惜了……”
徐向前也曾多次感慨:“陈海松是红9军的核心首长啊,9军能有这般成就少不了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1 20:36 , Processed in 0.00829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