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去世前路过南华寺,拜谒六祖真身后大哭,临终留八字总结一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30 04:15: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去世前路过南华寺,拜谒六祖真身后大哭,临终留八字总结一生                                                          2024-07-29 18:11                                        

发布于:天津市
   
   他是大宋时期最有名的美食博主,是当时文学圈的顶流爱豆,还是水流专家,社交达人,他就是苏东坡。
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学史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磊落洒脱的性格,在苏东坡的内心深处,他渴望自由自在地生活,追求真理和美的境界。
他的诗词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回顾苏轼的一生,是为起起落落,曾是繁花,终亦凋落。在他去世之前,曾在拜谒六祖真身后痛哭,临终前苏东坡以八个字作为自己一生的总结,即“吾生无恶,死必不坠”。为什么是这八个字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草木皆枯,只因一生命的诞生
苏轼之诞生,虽难以用“吸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来形容,但实乃机缘巧合。
当其呱呱坠地之际,眉山上之草木竟似受其影响,灵气尽失,最终枯萎凋零。稀奇之事尽是出自奇特之人,苏轼也是如此。

苏轼,诞生于四川眉山。他的家庭背景颇为特殊,父亲苏洵虽家境贫寒,却未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尽管苏轼终身未能考中进士,但苏洵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一成就并非偶然,苏洵虽未通过科举,但他的学问造诣深厚。苏洵在二十七岁之前的生活状态,与普通的年轻人并无差异。那时他并未热衷于学业,而是在过了那个年少轻狂的年纪,才决心闭门苦读。
也正是这一转变,对苏轼日后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苏洵的严格要求之下,苏轼每天都是读读写写,一直到把80万字的《汉书》倒背如流。他的天才特质也正是在这时才逐渐显现出来。
苏轼每日遵循父训,勤勉攻读诸多经典诗文,不仅逐字逐句精确记忆,更能深入领会其中意蕴与思想。经年累月,其才华日益显露。

也是此时,苏轼开始创作诗歌与文章,以独特之笔触与深邃之思考,吸引众人目光。他在年仅十岁时创作的《黠鼠赋》,展现出了超越其年龄的深刻眼光与独特思想,便传出了他是集合了眉山上的精华之后所诞下的,是佛家之人。
进京赶考,苏轼开始踏上政途
因京城开封正值科举考试之际,苏轼便随父亲和兄长一同进京赶考。在科考中,他凭借自己扎实的学识和过人的智慧,完成了一篇名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首秀大作。
《刑赏忠厚之至论》一经问世,便在文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其中,文坛泰斗欧阳修更是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在阅卷时偶然看到了苏轼的这篇文章,一读之下,便为之拍案叫绝。

在欧阳修的眼中,应试之文佳作极少,但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却是个例外。
欧阳修对苏轼的观点深表赞同,因此他毫不犹豫地给了苏轼这篇文章极高的评价,并将其誉为应试之文中的佼佼者。
得到了欧阳修的褒扬后,苏轼名声大噪,成为了开封城内红极一时的焦点人物。他的才华和风采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和赞叹。人们纷纷称赞他是文坛的新星、国家的栋梁之才。
苏轼也因此备受鼓舞和激励,更加坚定了自己在文学道路上追求卓越的信念。

本想要大展身手,却不料误入泥潭
在苏轼得到欧阳修点拨后,便怀揣壮志,欲展翅高飞之际,然而,命运却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父亲的病逝,如同晴天霹雳般突然降临,让苏轼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瞬间吹散了他心中的热情和希望。
按照当时的朝廷制度,他必须立即返回原籍,恪守孝道,为父亲服丧三年,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朝政却发生了重大变故。

王安石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开始实施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法。这些变革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和反对。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苏轼恩师的欧阳修,却成为了反对和阻挠变法的代表人物。
这些变法涉及到了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虽旨在推动国家的繁荣和进步。但他坚持认为,这些变革将会破坏国家的稳定和传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他坚决反对这些变革,并努力在朝堂之上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仕途之路,开弓没有回头箭,当一只脚踏上这条道路的时候,便再也不能停下来。看似与苏轼毫无关系,他变他的法,我当我的官,可朝堂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此关键时刻,苏轼的立场与抉择显得尤为重要。身为欧阳修的得意弟子,苏轼责无旁贷地选择站在了恩师的立场上,坚定地反对王安石变法。
因此,苏轼遭到了他人的排斥和打压,进而迫使他主动提交了离开京城的报告。既然朝堂无望,那就放眼于天下。
在接下来将近十年的时间里,苏轼奔走于大大小小的地方,都在当地干出了一番不错的成绩。虽然从前的经历让苏轼收起了锋芒,但他依旧对自己的仕途充满着希望。
随不及九九八十一难,但也算得上颠沛流离
在苏轼被贬调湖州不久后,苏轼便写信向宋神宗便是感谢,可就是这感谢信,却让苏轼险些丢了性命。

新党人开始咬文嚼字,恶意踹则着苏轼的诗文,虽不是本意,但还是被他们抓住了把柄。他们认为苏轼是在反对变法,甚至就连苏轼诗中表达自己豪迈感情的词句都被说成了是对宋神宗的僭越,于是便开始了对苏轼的弹劾。
不久苏轼便被押入大牢,直到有一日苏轼从苏辙那里得知自己命不久矣,愤怒与悲痛在心中油然而生,便在狱中写下两首绝命诗给了苏辙。
苏辙读过诗后,悲痛不已,便跑去向宋神宗求情。
在宋神宗读了苏轼的两首绝命诗后,再一次被他的才华折服,再加上当时朝中有很多大臣在给苏轼求情,便对苏轼从轻发落,将苏轼贬到黄州了。

经年累月,直到司马光任宰相之职,王安石所倡导的“新党”势力逐步受到遏制,国家局势逐渐稳定。苏轼才因此再度受到朝廷重用,被召回京师,委以重任。
苏轼在重返朝廷之后,虽已步入高龄,但仍以龙图阁学士之尊荣再度出任杭州知府。
正是在这段时光里,他致力于民生工程,为杭州的百姓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堤坝,从而根治了长期困扰民众的水患问题。杭州的百姓为了表达对他无私奉献和卓越贡献的深深敬意与感激之情,特别将这道堤坝命名为“苏公堤”。
本想安安稳稳的度过后半生,可总是事与愿违。哲宗皇帝即位后,朝廷局势再次发生变动。时年五十七岁的苏轼,在定州任上再次受到贬谪,被任命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前往当时被称为“荒凉之地”的惠州赴任。

借佛缘看透空门,生前之事了无遗憾
在前往惠州的旅途中,苏轼一行人途径南华寺,而六祖禅师慧能的“真身”就在这南华寺内,因此,对佛教有着深厚缘分的苏轼特便决定要去亲自参拜。
在见到慧能大师的真身后苏轼写下了著名的《南华寺》一诗。在苏轼的笔下,六祖真身的面容安详地端坐于塔中,仿佛是在向世人展示他那深邃的内心世界和无尽的智慧。

面对这样的场景,苏轼不禁产生了强烈的感悟,他深知自己之所以要拜谒祖师,正是为了识得自己的本来面目。
在苏轼看来,惠明和尚是那样幸运的人,他得到了大师的亲自指点,照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体悟大道。这种境界,是苏轼一直向往的。
他深知自己虽然也是累世修行的佛子,但因一念之差而堕入凡尘,迷失在红尘的纷扰之中。如今,一睹祖师尊容,他感动到眼泪和雨水一样流个不停。这泪水既是对祖师慧能的敬仰和感激,也是对自己过去执着于红尘俗世的忏悔和反思。
而在多年后,苏轼又再一次来到南华寺,也是这一次,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他的内心映照出纤尘不染的纯净,决心继承慧远大师的东林遗风,不被生活的琐碎和艰难所左右。最后放下内心的执着与分别,踏上通向更为圆满境界的旅程。

在苏轼归家途中,常州的百姓都在等待着他的到来,在船中的苏轼看到此等情景开着玩笑说“别把我看死了”。
但却没想到最后却一语成真。没过多久苏轼便久卧不起了。
在人生的最后,苏轼用八个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既然一辈子都没干过亏心事,那么死后必定不会堕入地狱。
苏轼的离去非常坦然,没有抗拒也没有哀悼,没有丝毫的琐碎与执念,往事都化作了一缕飘渺。

于此同时,当年眉山上因苏轼的出生而枯萎的草木,此时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3 17:24 , Processed in 0.00869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