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6岁少年见大雁殉情而死,落笔成文,提笔写下无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09:34: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6岁少年见大雁殉情而死,落笔成文,提笔写下无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2024-08-19 10:43                                        发布于:天津市
   
                          不少人在表白时,为了提升爱情的逼格,他们往往会用古人的一些爱情诗词,来展开雅致而又含蓄的表白。

事实上,古人的很多爱情金句的确透着满满的真挚和清新感,尤其对于一些文艺女青年来说,这一招更是屡试不爽。
不过,要论古人“爱情金句哪家强”,有一千古名句恐怕是无可争议的前三,甚至一度成为表白的神句,哪怕是古文小白,也能够从这句爱情神句中受到一些心灵的洗礼。
如果通读整篇诗词下来,你更会有一种心灵被撞击的感觉。无数后人甚至将这篇千古诗词,盖章为“无人超越”。

有意思的是,这篇千古名词是一位16岁少年所作,它的背后还有一段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据说这位少年在科举考试的路上,看到一对大雁殉情而死,他内心深处的柔软被重重的拨动了一下子,一瞬间,他的灵感喷涌而来,很快这篇千古诗词就成文了。
这个16岁少年就是金末元初的天才诗人元好问。这首千古名篇的词名叫《雁丘词》,或许看到这里,很多诗词小白还有些懵。

但如果说“问世间,情是何物!”这句爱情神句就是这首词的首句,你还会有疑问吗?
如果要在网络上发起爱情金句排行榜问卷调查,那么,这句诗词自认第二,估计没人敢认第一吧!
这句话虽然千百年来,有种被人用烂了的尴尬,但是它的确有一种“此句一出,谁与争锋!”的共鸣感,哪怕轻轻的读着这句话,读着这篇诗词,我们就会马上有一种焦虑消失,向往爱情的感觉。

这句诗词在无数小说、影视剧中出现,它的“杀伤力”之强是无与伦比的,《神雕侠侣》的主题曲《问世间》的词就来自《雁丘词》的上半部分。
如果关注影评剧评的朋友就可以明白,一部电视剧的爆火,主题曲同样是加分项,正如不少影评人所写到的一样,《神雕侠侣》的火,有一部分是被这首主题曲点燃的,或许可以说是被元好问的这首千古名篇点燃的。
如果是古文资深粉就可以了解,我国不少天才诗人创作出那些千古大作时,他们并不是正儿八经的闭门创作,很多诗人都是因为一些特殊事件引发的灵感喷发。

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据说就是在他身处异乡之时的有感而发。正如在学校里语文老师分享写作技巧时所讲,写作,有时候需要特殊的感情加持。
历史上元好问创作出《雁丘词》这等千古名篇,正是因为他听到大雁殉情故事的“感情喷涌”。
这个故事的原文是这样的:一只大雁不知怎么回事就死了。让现场猎户震惊的是,另外一只飞翔的大雁,却在这只已经死去的大雁身边环绕飞行,久久不愿离去,不久,这只飞翔的大雁居然直接对着一块大石猛烈撞击而死。

大雁殉情故事让元好问的心很难不起波澜,大雁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让他感叹爱情的神奇。
虽然不知道元好问当时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但是古人都相对早熟,特别是对于元好问这种文艺青年来说。
这种奇特的爱情故事更会让他产生难以想象的共鸣,16岁正是向往爱情的少年如花的年纪,对于古人来说,或许已经成婚了,甚至不少人这个年纪孩子都有了。

因此对于爱情,元好问自然是向往的,大雁殉情的故事就很有可能对他的爱情观,形成很不一般的撞击力。
事后,元好问从这位猎户手中买下了这一对大雁,并且像对待朋友一般,将他们妥善安葬了。
从这一细节也可以看到,元好问是一个悲悯的人,很多时候,这份可贵的悲悯之心同样会成为创作的源泉。

要知道,“大难临头各自飞”才是很多爱情的真实图像,而大雁却能够放弃生,这种以死来证明爱情忠贞的做法,自然会让这个16岁少年体悟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正是因为这份震撼力强烈的灵感,他才能够快速写下《雁丘词》这样的千古名篇。历史上,这次科举考试,元好问是失败了的,要知道,此时金朝已经极度腐败,哪怕以元好问的才华,他也没能进入仕途。

虽然他几次科举失败,但,毫无疑问元好问是一块金子,才华横溢的他,自然会成为很多大臣的“朋友”。
32岁时,他成功考中,然而这一次因为官场腐败案,他再次被牵连,35岁时,他才在朝廷权贵赵秉文等人的帮助下,真正成为朝廷公务员,但他担任的也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官职。因此,哪怕他此时已经是一名编制内官员,他的经济收入也不怎么样。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天下大势对金国已经非常不利,明眼人已经看得出来,金国被灭已成定局,以元好问的眼光,他自然是属于“明眼人”。

值得一提的是,元好问不仅仅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他在治理地方上的才华也堪称优等生。公元1231年,他担任南阳县一把手,在他一系列的“内政手术”下,整个县面貌焕然一新,在那个乱世之中,居然隐隐透着一股向上的朝气。
元好问在16岁做出这篇千古大作之后,他并没有“元郎才尽”,反而在后续的几十年里,产出无数绝美诗词,诗词就超过1500首,不但如此,他还是一个“全能型人才”。
在散文、小说、散曲上都有不少精彩大作。比如说在词上,《问莲根有丝多少》这首词同样堪称精品之作,整篇词金句无数,值得回味深思,也能够引起共鸣。
元好问在诗词文学上的才华,似乎就如被上天吻过一般。在旁人看来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他居然能够挖掘出一首千古名篇。从大雁殉情到《雁丘词》这首千古名词,元好问展现的情感共鸣力和极致洞察力,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0 10:26 , Processed in 0.00844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