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离原上草”读了这么多年,“离离”是什么意思?多数人不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07:30: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离离原上草”读了这么多年,“离离”是什么意思?多数人不知                                                         2024-08-27 12:40                                        

发布于:天津市
   
     在我们义务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涌现出无数朗朗上口的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便是其中代表作之一。现在提起“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很多人都能下意识地接下后面两句。
但很有可能许多人都不理解这首诗背后的深层内涵,尤其在我们学习这首诗时还是学的删减版,只读到了前两句,却忘记了还有后两句的精彩。

对于这首印在脑海深处的诗歌,我们真的理解了吗?那“离离原上草”中的“离离”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两个例子复合使用,究竟有何种含义呢?
一、长安居大不易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即公元772年)正月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但其出生之后不久后家乡便发生了战争,战火喧天、民不聊生。白居易两岁时他的祖父祖母相继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在公元781年左迁徐州别驾,但为避徐州战乱,便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因此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

童年光阴如白驹过隙,为实现自我理想与人生价值白居易也在踌躇中来到了长安,和大多数长安漂一样,白居易也需要到处递信获得贵人的青睐,其中一封他就投到了一位名叫顾况的大诗人手中。
顾况作为长安知名的大诗人,每天都能收到很多长漂青年的投名信,早已见怪不怪,因此他也一如往常,只把白居易当成了一个没有出色才学的青年。并且生出了嘲弄之意,直言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其实,长安的米价太贵,这个小伙子居住下来不容易。
可白居易自幼真才实学,年轻气盛,听到前辈的嘲讽自是心有不甘,于是就随手拿出了自己的诗。这首诗就是那首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诗全文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一看到此诗,当场目瞪口呆,立即修正了自己的话,并激动的言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于是长安居大不易的故事也被后世传为佳话,同时也成为白居易16岁成名的引子。

二、白居易的生平
要想理解一个诗人所做诗文的内涵就一定要对其生平事迹有所了解,同时也要事先清楚他的写诗风格。
前文中已有简要地提到白居易的童年生活,了解到白居易出身于官僚世家,从小便学习并遵循当时的主流文化即儒家文化,同时其父为了让白居易能够深刻地有所领悟,还带白居易体验了贫苦百姓的生活。
因父亲的悉心教养,小小年纪的白居易就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艰苦,因此在别的同龄孩子在嬉闹的时候,他在刻苦读书。白居易的童年尚未过完战争就爆发了,许多流离失所的悲剧在白居易眼前上演。正是这些悲剧的发生让他萌生了改变这个乱世,让百姓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的想法,也正因此,白居易的许多诗更贴近人心,也更加被百姓所接受。

此外白居易的诗大体上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社会政治密切联系,注重抒发自己的政治意向,讽刺时弊;另一类则更多地是强调生活与情感,于平淡之中表达情感寄托。显然今天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属于第二类诗,强调生活与情感,于平淡之中表达情感寄托。?
三、“离离”的深意
在对白居易的生平和文风有了大体了解后,那么我们再回到问题本身。其实,根据白居易的写作习惯来看,“离离”这个词并不适用于普通的固定用法,也和动词无关。那么要想理解,最终还是得根据前后的诗意来判断。
现在我们翻开古汉语字典来看,就会发现“离离”二字叠用本身就被赋予了一些的特殊含义,“离”单字是指疏离、离去,双字叠用就变为了描绘为事物的繁茂。这两个字可以带有强烈的情感抒发,并且意境悠远。

它的用法最早可见于《诗经》。《诗·小雅·湛露》中有诗云:“其桐其椅,其实离离。”除此以外,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塘上行》其中有言:“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这两处文学作品中的描写都和白居易的“离离”二字接近,都意为盛、多、貌。因而,连接上下,白居易在开篇中所述“离离原上草”,其意应为:草原之上芳草累多,呈现一派繁荣之象。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个解释有些怪,因为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按理来说,所有的诗句意象都被蒙上了一片悲伤面纱,那又为何会在悲哀的情绪之下,描绘草原上的芳草繁茂呢?
殊不知这正是诗句设计之奥妙。本诗之所以能够突出文中的强烈感情,关键就在于各种意象与境界的对比和强烈冲突。正如李煜的名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样。亡国本是一个耻辱的事情,但亡国之女并不感觉其中的痛苦却在高声歌唱,境界与意象的对比形成了强烈冲突,方能更凸显离别的悲伤之情。同时白居易用茂盛的草木,来说明草原生命的旺盛,不止与自己离别的境界形成强烈反差,这也是在暗示着,岁月漫长宴席却终需散场。在此等强烈反差下,更好地彰显出离别的悲痛。

白居易仅通过简单的叠字就将离别之情展露无遗的同时又对来日重逢寄予期望埋下伏笔。因此此诗境界立刻得到升华。简简单单两个字,就尽显白居易的文学实力。

结语:
诗歌正如中华文化锦绣长廊中的绚丽图画,而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的白居易毫无疑问地为这图画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几笔,使其更加熠熠生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10:47 , Processed in 0.00835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