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邓大军被围,毛泽东3次握笔都掉落,见一人进屋后大喊:我没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03:42: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刘邓大军被围,毛泽东3次握笔都掉落,见一人进屋后大喊:我没病                                                                                 2024-09-04 11:35                                        发布于:天津市
   
                          #历史开讲#

“我没有病!”
1947年8月末的一天,从佳县朱官寨的一孔窑洞里突然传出了一声吼叫,而这刚好被站在窑洞外的任弼时听到了。
当那熟悉的声音传入耳蜗之时,任弼时便立刻意识到:毛主席,生气了。
任弼时旋即走进窑洞,他发现一位医生正一脸茫然地站立在毛主席的身旁。
他给这位医生使了一个眼色,医生心领神会地离开了窑洞,窑洞里又一次变得安静起来。

任弼时缓缓地走到了毛主席的身旁,看着他那已经浮肿的连笔杆子都拿不稳的双手,心中不禁暗暗感叹:
刘邓大军此刻所面临的困境,竟然让一向沉着冷静的主席也开始变得焦躁不安起来。
适逢入秋,可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困难却远不止天气这一个。
逐步逼近大别山的数十万国军,毫无群众基础的社会环境,缺医少药、无粮无草的现实状况,都在威胁着这支刚刚经历过一番血战的孤军。
在大别山上的茅屋中,在朱官寨的窑洞里,刘邓二人与毛主席竟在同一时刻陷入了沉思……

一、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大别山脉,坐落于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之处。
东面是蒋氏王朝的政治心脏——南京;西面是国民政府的军事重镇——武汉;北面是平坦开阔的黄淮平原;而南面则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万里长江此封喉”说得就是这里。
1947年上半年,蒋介石集结几十万大军对我陕北、山东解放区进行了规模空前的“重点进攻”。
企图以优势兵力最大限度地消耗我军的有生力量,将解放军主力“围而歼之”。
虽然西北野战军在彭老总的指挥下先后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3次战役的胜利,但敌强我弱的现实局面却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彻底改变。

陕北的敌人正在步步紧逼,山东解放区的形势也同样严峻。
虽然我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一役中一举歼灭了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可拥有兵力优势的国民党军仍然在全线推进,一点一点地向我山东解放区的中心地区逼近。
我党所管辖的解放区本来就比国民党所控制的国统区要小。
经过几个月来的战火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耗竭严重,而反观国民党军的大后方则安然无恙,几乎每天都有成吨的物资从那里运往前线。
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识破了蒋介石的诡计,此刻的中央首长们都十分清楚:
想要扭转战局就必须派出一支力量“打出去”!将战火直接引入国民党的国统区,攻敌所必救!
可是,到底该由哪支部队来当这把“抛出去的尖刀”呢?

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选择了由刘伯承、邓小平所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
而刘邓大军此次任务的目标,就是挺进千里之外的大别山!
1947年6月下旬,刘邓大军主力在夜幕的掩护下冒着敌人的炮火强渡黄河,吹响了挺进大别山的号角,同时也拉开了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现在的人们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场战事,所以大家都很难理解,为什么蒋介石当得知刘邓大军已经进入大别山后会如此的吃惊;
为什么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蒋介石都以为千里挺进大别山只不过是共产党的“权宜之计”。
现在让我们重新打开地图,先找到刘邓大军的出发点——山东菏泽,接着再找到大别山的所在。

如果仔细去看,我们可以发现,在菏泽与大别山之间的区域,拥有着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河流。
而大家所看到的每一条河流,都是刘邓大军需要跨越的障碍。
就算将那些水流较缓、横渡难度不大的小河排除在外,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依然还有黄河、涡河、颍河、洪河、汝河、淮河这几道天险。
在这些天险之间,是廖无人烟、水漫及腰、泥泞难走的黄泛区。
刘邓大军为了渡过这里,将一切重型装备全都丢弃了,以至于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中,二野可用之炮简直少得可怜。
前有一道又一道如同天险的大河,后又有三十几万国民党的追兵。
刘邓大军想要成功挺进大别山,除了军队首长指挥得当、部队将士奋勇拼杀之外,“老天爷的相助”也是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

二、得道者“天”助
8月26日,刘邓大军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汝河防线,来到了挺进大别山的最后一个障碍——淮河边上。
只要成功渡过了这里,刘邓大军前往大别山的道路就将畅通无阻。
眼看胜利在望,可刘伯承与邓小平却在此刻犯了难。
原来,早在解放军赶到之前,国民党就向淮河的驻防部队下了命令,将所有渡船全部烧毁。
此时,刘邓大军虽在淮河边上却面临着无船可用的局面,这可如何是好?
经过开会讨论,刘邓二人决定:
刘伯承与张吉春先行渡河指挥部队,参谋长李达留在岸北指挥渡河作战,邓小平则带领一支力量阻击追击之敌,尽可能地为渡河部队争取时间。

下午时分,渡河作战开始。
担任此次任务的先锋部队是6纵的第18旅,该旅本想在淮河河面上架起一座浮桥,可怎料淮河突然涨了水,浮桥架不起来。
万般无奈之下,该旅的指战员只能依靠临时找到的十几艘小船运兵渡河,可按照这个速度,就算到天亮第18旅也完成不了任务。
眼看敌人的追兵已经近在咫尺了,第18旅的旅长和政委急得直跺脚。
李达见状带着一众指战员们找到了司令员刘伯承,看看司令员有没有好办法。
深夜,刘伯承带着疑问来到了河边。
方才,参谋长等人向他汇报了渡河作战的进度情况,这个效率是万万不行的。
所以他亲自来到河边,想实地考察一番,这河水到底有多深。

刘伯承找来了一艘小舟,划着它来到了淮河中央,他用竹竿子这里插一插,那里插一插,如此往复一直持续到天将破晓。
不久之后,刘伯承派人给李达送来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河水不深,流速甚缓,速速告诉李参谋长可以架桥!”
有了这个情报,部队的战士们心里也就有了底,工兵们迅速开始设置浮桥,大部队也开始做着渡河前的最后准备。
眼看浮桥就要设完了,刘伯承却派人又送来一张纸条。
就在方才,刘伯承在河流的上游碰巧看见有人牵着马过河,这说明此时的河水不深,人能够徒涉。
他立刻写了张纸条告诉参谋长李达:通知部队,立刻徒涉过河!

27日白天,十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涉过了淮河,第二天,国民党的追兵姗姗来迟。
正所谓“吉人自有天相”,当国民党的追兵来到淮河北岸的时候,淮河竟毫无征兆地涨水了。
河水太深架不起浮桥,周围仅有的船只也被解放军烧毁,国民党军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刘邓大军往大别山的方向而去。
成功挺进了大别山,但刘邓大军的处境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好。
当地的百姓遇见解放军就跑,别说行军打仗,就算吃饭住宿都成了问题。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当地百姓对于我军的固有印象。
大别山虽然是革命老区,但我党的部队却并没有长期在这里驻扎,这就导致,只要我军转移,国民党势力就会返回这里对“亲共”的百姓进行报复。
久而久之,“共产党”这三个字在大别山上竟成了人人都避之不及的忌讳。
在大别山上,刘伯承与邓小平今生第一次体会到了革命事业没有群众基础的痛苦。
部队的战士没有地方住宿,只能夜空当被子、草地当枕席;
部队里的北方士兵因为水土不服而上吐下泻,进而一个接着一个病倒;
没有村民领路,部队行军只能依靠地图,可地图上仅有二十余里的村庄,愣是走了半天,翻过了好几个山头才到。
大别山内饥寒交迫,大别山外则是暗流涌动。

8月底,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一次作战会议。
直到此刻,蒋介石依旧认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共产党的“权宜之计”,他甚至信心满满地对各位将领们说:
“即便共党已经占领了大别山区,可长江、淮河、平汉路、津浦路这些交通要道依旧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无论他们有什么行动,我军都可以予以有效的阻击!”
话虽这么说,但蒋介石里也十分清楚,大别山上的刘邓大军对于自己的国统区究竟有着怎样的威胁。
为了消灭这个悬在眼前的匕首,蒋介石在此后调集了数个师“围剿”大别山,企图趁刘邓大军立足未稳之际将其消灭,最不济也要将其赶出大别山区。
就在刘邓二人正在为如何争取群众支持而绞尽脑汁的时候,国民党“围剿”大别山的部队已经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了。

三、刘邓大军被围,主席心急如焚
8月30日,身处陕北解放区的毛主席正眉头紧锁地看着一副军事地图。
方才中央军委刚刚得到消息,蒋介石的“围剿”大军已经离大别山区越来越近。
华东野战军已经失去了与刘邓大军的联系,奉命前去支援的陈谢兵团也被国军死死缠住。
此时,大别山上的十余万将士已然成了一支孤军。
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虽心急如焚可一时竟也想不出有效的办法。
就在这时,一位医生拿着一些药品走进窑洞,提醒主席该吃药了。
最近一段时间,陕北解放区正面临着严峻的粮食危机,这其中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因为蒋介石对该地区的全面封锁。
整个解放区内,从党中央的各位首长到一线作战的战士,无论是谁都在忍受饥饿的折磨。

久而久之,毛主席也因为营养不良而患上了疾病,全身上下开始出现严重的浮肿,就连鞋子都穿不上了。
毛主席想拿笔在地图上做一个标记,可浮肿的双手竟是连支笔都握不稳。
他刚拿起笔来,忽又掉了下去,再捡起竟又掉在了地上,如此反复三次,毛主席也有些生气了。
恰好在此时,医生不合时宜地走了进来,提醒主席吃药。
正在气头上的毛主席被医生这一句话打断了思路,一时没有控制好情绪便大喊了起来:
“我没有病!”
好在任弼时听到喊叫声走了进来,与主席交流了几句,缓和了他激动的情绪。
事后,毛主席也反应过来自己刚才之举确实不妥,特意让卫士把那位医生叫了回来,并当面向他道了歉。

而在千里之外的大别山上,邓小平与刘伯承也为争取当地百姓们的支持,给部队定下了三条铁律,即:
强奸妇女者,枪毙;抢掠民财者,枪毙;枪打百姓者,枪毙。
这铁一般的纪律向当地百姓证明了我军的决心与立场。
当地的百姓们也渐渐发现:“吃拿卡要”这种国民党军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共产党的部队里竟然是会被枪毙的死罪!
他们开始相信共产党,开始相信共产党的军队。
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刘邓大军逐渐在大别山上站住了脚跟。
此后,我军将士依托有利地形,在刘司令与邓政委的指挥下,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直接粉碎了蒋介石“围剿大别山”的计划。

在这一系列战役中,蒋介石的“心头肉”——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三师被我军全歼,而这也让胡宗南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严重。
蒋介石将“整三师”的覆灭归咎于胡宗南的见死不救,而胡宗南则不满蒋介石的越级指挥、毫无章法。
最后胡宗南干脆撂了挑子,双手一甩,将整个战局全都交给蒋介石去指挥。
1947年11月,蒋介石将海军调入长江。
面对日益严峻的威胁,经中央军委同意,刘邓大军撤出大别山,虽然撤出了大别山,但刘邓大军却并没有撤出中原。
1948年2月,刘邓在临泉县重新会师,开启了大别山及中原地区游击作战的新篇章。

与此同时,整个解放战争也正式进入到了我军的节奏之中。
在绵延千里的大别山脉上,在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区,一股红色力量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蔓延,最后发展成了能够直逼国民党心脏的一柄利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3 20:13 , Processed in 0.01186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