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集文人的浪漫与工匠的巧思的精美之作:汪士慎款砚台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03:12: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集文人的浪漫与工匠的巧思的精美之作:汪士慎款砚台                                                                 2024-09-04 14:56                                        

发布于:安徽省
                              

汪士慎款砚台

汪士慎(1686年-1759年)字近人,号巢林,别号七峰居士、溪东外史、晚春、甘泉山寄樵等,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诗人,清代画家,书法家。汪士慎的代表作有《巢林诗集》《空里疏香图》等。汪士慎擅花卉,精于兰竹,尤擅画梅。其作格调清淡秀雅,素有“汪梅”之说。金农称汪士慎画梅之妙和高西唐(翔)异曲同工。书法擅狂草、篆隶。汪士慎的行草书显然从八分书中汲取了相当的营养,取法高古,使其书法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韵味,清雅秀逸中见雄劲挺拔之气。汪士慎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郑燮并称“扬州八怪”。

汪士慎工诗及八分书,画水仙、梅花清妙独绝。金农谓其画梅之妙,与高西唐(翔)异曲同工。士慎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西唐画疏枝半开蝉朵,用玉楼人口脂抹一点红,良缣精楮,各臻其微。士惧老而目瞽,为人画梅,或作八分书,工妙胜于未瞽时。精篆刻,与张潜乙、金筋齐名。著有《巢林诗集》。《广印人传、国[清]朝画识、国[清]朝画徵续录、扬州画舫录、墨林今话、桐阴论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

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作为与笔、墨、纸并称“文房四宝”,中国历代的文化人对砚台的珍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时尚的风气,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对现代人来说,古砚台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独特的收藏理财的价值。

艺术点评:

此藏品汪士慎款砚台,“淡泊以明志”,长方形,砚面光滑天然颜色石眼,砚质细腻手感幼滑。砚背部刻诗文,台面有落款:汪士慎。其隶书古朴清质之貌,是文人风骨的展现,亦如其孤洁、清淡的品性,虽然,汪士慎与当时大多数取法汉碑、攻习隶书者一样,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汪氏在汉碑的浸润之下,其隶书气格可谓高古浑穆,颇具古意。同时又因为他于汉碑的斑驳中寻找心灵的落脚点,追求清劲雍博的书法风格,其作品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韵致。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此砚台的材质、工艺、品相、铭文 皆是上等 ,是集雕刻,艺术于一身的精美之作,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3 22:50 , Processed in 0.00792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