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6岁当美院院长,影响中国美术史的刘海粟,为何与徐悲鸿斗了一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6:36: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6岁当美院院长,影响中国美术史的刘海粟,为何与徐悲鸿斗了一世                                                                                 2024-09-18 13:30                                        发布于:天津市
   
       1953年9月26日夜,一代大师徐悲鸿已经身在弥留之际,除了交代一些必要事项外,他还再次表达了对于刘海粟被任命为华东美专学院院长的强烈不满,言语之中,流露出两人之间深深的隔阂。
徐悲鸿和刘海粟同为我国近代美术史上的巨擘,只不过分属于不同的流派,徐以画马而闻名,推崇写实;刘则主张印象派,擅长描绘山水。有趣的是,这两人虽都驰骋画界,但却因事生隙,明争暗斗了一辈子,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两人纠缠不休的背后,原因并非全是出于艺术理念的分歧,其实,徐刘之间的恩恩怨怨,早在求学之时便已埋下。
少年英才,16岁成美院院长
刘海粟与徐悲鸿第一个不同的地方,便是出身。
刘海粟自幼家境优渥,父亲早年曾经在清朝做官,后来清廷衰弱后,便转投了商业,开了一家钱庄,历经多年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刘母出自书香门第,祖上曾经是闻名遐迩的学者洪亮吉。正是在母亲的教育熏陶下,刘海粟自幼便对美术产生了兴趣,而且经常出没于一些画馆,观摩学习技艺,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比之下,徐悲鸿的出身实在是贫寒,父亲徐达章是一位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同时也会一些绘画技巧,常常给他人作画,以补贴家用。
徐母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家生计全靠父亲一个人维持,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徐悲鸿便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
不过,徐刘两人的人生,都在十几岁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并且正是在这期间,两人产生了交集,只不过这份交集,却成了日后他们决裂的开端。
刘海粟10岁时,在父亲的帮助下,进入到父亲好友谭廉开办的绳正书院读书。在这里,刘海粟开阔了视野,并对西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谭廉将他引荐到周湘开设的画馆,刘海粟也从此开始正式接触西方绘画。

在学习几年后,刘海粟回到常州,开设起了画班,但由于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除了几个亲戚家的孩子来学习外,根本没能招收到学员,况且此时的刘海粟,也是一边学习一边教学。
这样的生活过了两年,刘父刘母为儿子说了一门亲事,但刘海粟早已对表妹杨守玉倾心。为了躲避包办婚姻,刘海粟一个人跑到了上海,并准备远赴日本留学。刘父为了不让儿子远渡重洋,迫于无奈,便答应了刘海粟学画的要求,并且给了他200块银元。
可刘海粟用这笔钱,与好友乌始光、张聿光共同创办了一所美术学校,并以“上海图画美术学院”为名开始招生,刘海粟出任校长。这所学校后来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也就是如今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

这一年,刘海粟不过16岁,从出生到这时,除了包办婚姻,刘海粟的人生过得可谓是一帆风顺。但是反观同时期的徐悲鸿,可以说过得有些贫苦不堪了。
徐悲鸿在17岁之前,随父亲辗转于各个乡镇,专门为有需求的人写字画画,以此赚取薄利。这日子虽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艺术视野。
17岁那年,徐悲鸿决定外出闯荡,他带着家中绝大部分积蓄,只身来到上海,正是此次上海之行,让两人碰上了。
初到上海,徐悲鸿一边卖画,一边寻找着能够继续学习的机会,直到他在《申报》上,看到了上海图画美术院的招生信息。

对西方绘画同样感兴趣的徐悲鸿,当即带着家当报了名,只不过当他来到学校时,却发现这里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学生压根没几个,教师也都没听说过,甚至连校长,都是个比自己小一岁的青年。
起初,徐悲鸿没有十分在意,还是交了学费留了下来,但是在上了几天课之后,他才发现,学校的教学理念与自己完全不同,甚至背道而驰。
比如,刘海粟在课堂上使用人体模特教学,而这在徐悲鸿的观念中,与中国传统艺术大相径庭,他本人也不推崇这种方式。所以没过多久,徐悲鸿觉得学不到任何东西,便收拾行李离开了学校。
此后,徐悲鸿对这段“上当受骗”的经历闭口不谈,而对于他的不辞而别,身为校长的刘海粟,还专门派人寻找,只不过没得到结果罢了。

在徐悲鸿离开之后,刘海粟继续专心办学。
因为当时是20年代前期,尽管在当时封建王朝已经被推翻,但是人们心中的封建意识仍然像一把牢不可破的枷锁,深深地架在广大社会群众的身上。
刘海粟在课堂上大量使用人体模特教学,与人们心中的传统观念背道而驰,自然引起了激烈的反响。为此,上海一名女校校长,特地写了一篇文章,抨击刘海粟之“罪状”,并向教育局举报,刘海粟也因此被冠上了“艺术叛徒”的“罪名”。
艺术观念的冲突,或许也是徐悲鸿离开美院的原因之一,但是真正导致两人然后决裂的,另有其他原因。

水火不容,争斗不休
徐悲鸿离校后便回到了家乡,后来又赴法留学,在巴黎观摩研究,学习西方艺术。在法留学期间,徐悲鸿认识了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建树,在艺术上得到了诸多指点。更重要的是,徐悲鸿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并且在康有为的影响下,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正是在康有为“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徐悲鸿坚定地认为,只有唐代画家吴道子、阎立本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有中国画的精深奥妙之处。这让徐悲鸿更坚定地认为,刘海粟是艺术中的异类,也更加深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当徐悲鸿回国后,他的名气逐渐在画界流传开来,不断有人上门,高价请其作画。

刘海粟作为商贾之后,他敏锐地发现,可以利用徐悲鸿的名声为自己的学院宣传,以此招收更多的学生。
于是,刘海粟开始对外散布自己和徐悲鸿的过往交集,这些举动让徐悲鸿不胜其烦。
不过徐悲鸿起初并没有过多计较,直到1932年,一则关于两人的介绍,彻底点燃了徐悲鸿的愤怒。
当时,上海一家久负盛誉的报纸,专版介绍了当时国内几位当红画家,而在徐悲鸿的专栏里,赫然印着“徐悲鸿师从刘海粟”的字样,这直接引爆了徐悲鸿积蓄已久的怒火。
徐悲鸿当即发文,炮击刘海粟创办的不过是一所“野鸡大学”,刘海粟本人则更是被徐悲鸿形容为“流氓西渡,惟学吹牛”的画坛败类。

由于刘海粟之前被冠以“艺术叛徒”的字眼,此番又面对徐悲鸿的炮轰,自是气不打一处来,当即撰文回击。
在文中,刘海粟指责徐悲鸿自视过高,目中无人,美院已创办十几年,师资学生遍布全国,不是几句污蔑便可抹杀的。
此后,徐刘二人的交战持续不休。徐悲鸿甚至称“刘海粟的画功与其名气不符,再深造十年,也不能和自己相提并论”,刘海粟本想回应,碍于蔡元培等人出面劝说,才勉强平息了这段口诛笔伐。
但仇恨的种子已经深埋,又怎么会轻易化解?所以,即便是有不少人从中斡旋,也始终没能彻底解开两人结下的恩怨。

其实,徐悲鸿的妻子廖静文,后来在谈起这件事时,曾这般说到:“悲鸿看到广告上说,上海图画美术院有很好的师资力量和设备,便报了名。后来他告诉我,那时一共不到十个学生,甚至连石膏模型都没有,就拿一张印出来的画挂在墙上,让他们临摹。因为什么都学不到,不到两个月,悲鸿就走了,钱也不能退,他都没有见过刘海粟。”
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徐悲鸿确实是上当受骗了。刘海粟的行为,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就是赤裸裸的虚假宣传,也难怪徐悲鸿如此生气,毕竟本就不多的积蓄,几乎全部赔光在了这里,而且什么也没有学到。
抗战爆发后,徐刘各自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巅峰。徐悲鸿在重庆创作了一大批爱国主义作品,刘海粟也在此期间,创作出诸多作品。

在整个抗战期间,受到时局的影响,徐悲鸿和刘海粟之间的争斗也逐步放缓。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投入到抗战中,似乎没有心思关注两位艺术家。
“汉奸”之名,从何而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终于得以再度发展,彼时,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流派,在国内的美术教育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刘海粟所推崇的流派,则不被视为主流,而且此时,他所创办的学院已经被兼并。
随着美术教育事业的重新开始,徐悲鸿和刘海粟之间的矛盾,再度被激发。
1953年,当文化部计划委任刘海粟担任华东美专校长时,徐悲鸿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为此他写了厚厚的检举材料递交文化部,并且称呼刘海粟为“汉奸”。

徐悲鸿在写给周扬的信中这样写到:“周扬先生,前几日,我为抗议汉奸刘海粟出任华东美专校长曾与先生面谈”,“周扬部长,今日先生召开座谈会,令刘海粟检讨,我以为应当让他坦白上海沦陷期间,与日本人勾结之往事”。
而事实上,刘海粟的“汉奸”之名,如今也没有完全令人信服的说法,不过在抗战期间,刘海粟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曾多次借助手中画笔,来表达心中的爱国热忱。
早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刘海粟就曾有感而发,挥笔创作了《虎踞图》,表达了他希望全国人民共同抗日的愿望。一年后的淞沪会战打响后,刘海粟还特地画了一幅以“八百壮士”为原型的《四行仓库》,这件事也是去年上映的电影《八佰》的历史原型。

上海沦陷后,刘海粟还曾经带领美专师生,举办了“上海美专师生救济难民书画展”,将筹集到的资金悉数捐献。此外,刘海粟还于1940年1月,在雅加达举办了中国画展,并将筹集资金通过华侨总会,寄给贵州红十字会,用于支持前线抗战。
这都表明,刘海粟在当时是积极抗日的代表人物,但为何徐悲鸿在文书中,言之凿凿地称他为汉奸?
其实,徐悲鸿的言论,并不是完全毫无根据的,其中大抵有两个原因。
首先,在1945年,《新华日报》曾刊印了一则《文化汉奸名录》,刘海粟的名字赫然排在第六。

另一个则是在1943年11月30日,刘海粟于上海举办画展。而这次画展的承办者是汪伪政权的张一鹏,出席的嘉宾也以日军和出卖国家的汉奸居多。
除此之外,在举办画展之前,刘海粟从南洋赶回上海,乘坐的是日本提供的军用飞机,这也被认为是他与日本人勾结的佐证。
甚至后来连刘海粟的结婚典礼上的主持人也是汉奸陈彬和,且当中也有日本人的参加。
但是根据刘海粟回忆:“日本人要用飞机把我送回上海,我一直在斗争啊,但是还是被迫接受了,这里误会很多,我不管的,随他们去说,而且我结婚时没有邀请他们,结果他们反过来请我吃饭。”

其实这些事并不难理解,因为日本人在扶持汪精卫建立汪伪政权后,需要物色一批能人志士加以利用,刘海粟可能正是他们选中的人之一,因此才会主动与他接触,通过为其举办画展、主持婚礼等方法,意图收买,而这些在外人看来,便是实打实的汉奸“罪证”。
除了把刘海粟当作是“汉奸”之外,徐悲鸿在担任美协主席期间,只要在工作上遇到有关刘海粟的事项,几乎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例如,1953年第二届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在各省上报的名单中,上海的名单里排名第一的就是刘海粟。
当徐悲鸿看到刘海粟的名字后,马上提出抗议,拒绝刘海粟参加代表大会。在徐悲鸿看来,让昔日的“汉奸”来担任文艺界代表有所不妥。

总之,徐悲鸿和刘海粟之间的关系一直如同水火,并且一直持续到徐悲鸿去世,都没有缓和半分。
坊间曾有消息称,周总理曾亲自出面调解过二人之间的矛盾,但是并未奏效,也有的传闻称,刘海粟在接到文化部的任命后,曾经主动找到徐悲鸿讲和,但是被徐悲鸿拒绝。
但毕竟这些真实性都无从可考,我们只有从现有的资料中得知,徐悲鸿和刘海粟之间的恩怨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哪怕是悲鸿生命垂危之际也要发表抗议,这足以说明两人隔阂矛盾之深,以至于谁也不能原谅谁。
回过头再来看,除了徐悲鸿对刘海粟将他称之为学生而不满外,两人在法国留学期间的经历,这也是后来深化两人矛盾的原因之一。

前文已经提到,徐悲鸿山留法期间,观摩研究了大量西方绘画,但是最终还是坚定写实主义,并尝试将西方写实引入国内。
与徐悲鸿不同的是,刘海粟在留法期间,虽然也深感西方艺术的魅力,但是刘海粟更倾向于和中国写意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印象派、抽象派,他认为这种相似可以促进中西美术的融合,从而诞生一种新的艺术流派。
于是,刘海粟在旅欧期间,大力推广中国画技法,还曾与毕加索等著名大师交流,可以说刘海粟为中国艺术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此外,刘海粟可以称得上是影响了近代中国美术史走向的人物之一,他是第一个在我国使用人体模特教学的画家,后来又将西方的印象派、抽象派引入国内,推动了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并且在以传统写实为主要流派的中国美术界,拓开了以写意为核心的画法,这一点在我国近代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徐悲鸿和刘海粟在对于西方绘画的理解上,有极大的不同,前者坚持写实主义,后者推崇印象派、抽象派。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似乎两人注定不会站在同一条道上。
徐悲鸿去世后,刘海粟曾撰文悼念,即便两人之前水火不容,但刘海粟还是在文中坦言道:徐悲鸿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的一大损失。
从现在的角度上来看,徐悲鸿和刘海粟的恩怨,更多的成分是私人恩怨,艺术的成分占比不多,因为艺术本就是多样化的,而且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本就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艺术作品或许有高低之分,但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是无法对比的,艺术是包容性的,艺术家更当如此。

1994年,在徐悲鸿去世41年后,98岁的刘海粟与世长辞,这段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段恩怨纠葛,彻底画上了句号。当年两人的那些明枪暗箭,如今早已变成一段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9:12 , Processed in 0.00842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