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一朵绽放在炮火硝烟中的铿锵玫瑰 2024-10-07 08:13 发布于:广东省
![]()
丁玲: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早年有一部描写萧红的电影《黄金时代》,反响很好,很多人为这位风华正茂的女作家早逝而倍感痛心,如今,“萧红热”的风头不减,如果说将民国女作家的热度排序的话,我想,张爱玲和萧红大概率会进前三的。 在我接触文学的时代,这两位其实都不是太入流的,因为,她们二人都并没有进入“无产阶级文学的革命阵营”,尽管萧红同鲁迅走得很近,但后来似乎偏离了“主航道”,所以,那时我们知道最多的女作家是丁玲。 ![]()
在《黄金时代》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萧红和丁玲同在一个屋檐下亲密交谈,丁玲是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她要奔赴抗日前线,在战火中迎来文学的新生;而萧红则不置可否,茫然又迷惑,于是,命运使这对好闺蜜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文学创作之路。 这个场景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存在,我不得而知,大概率是编剧脑洞大开所为,但是,后来萧红为坚持自己个人创作去了香港;而丁玲则开启了她为革命鼓与呼的文学征程。 ![]()
众所周知,毛主席专门写诗词赞扬的人有两位,一首是写给彭德怀,留下了“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名句;另一首就是为丁玲而写的《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
丁玲是1936年9月到达延安的,作为国统区第一位来到陕北的重量级女作家,她受到了延安最隆重的礼遇,毛主席亲自主持了欢迎她的茶话会。 不久后,丁玲便奔赴了陇东前线,毛主席感慨的写下了这首词,并极为罕见地用军用电报发给了丁玲,可见毛主席对丁玲的欣赏和关爱。 ![]()
丁玲,字冰之,原名蒋伟,1904年出生在湘西常德的一个很富裕的书香世家,父亲是地方高官,可惜在丁玲4岁的时候便撒手西去。 ![]()
丁玲的母亲出身于知府之家,不仅很有思想,也很时尚,为学习新知识,时年32岁的她竟带着6岁的丁玲一起,进入常德女子师范学校读书,这在当时也是传诵一时的佳话,能与其并肩的,怕只有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 葛健豪 向警予 杨开慧 ![]()
在师范读书时,丁玲的母亲交结了一位好友,就是中 国共产党第一位妇女界领袖,也是我党第一位中央委员的向警予,二人结拜为姐妹,丁玲则称向警予为九姨。 14岁时,丁玲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第二年便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学习,与杨开慧同窗。 ![]()
长沙周南女子中学被誉为“中国女子第一校”,在当时可谓是大名鼎鼎,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很多女子革命的先驱都在此学习过,如向警予、蔡畅等人,还有大画家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也曾在这里就读。 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丁玲同她在学校的一位四川籍的闺蜜王剑虹一起去了上海,在陈独秀和李达等人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结识了后来的中共领导人瞿秋白后,进入了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 丁玲(左)和王剑虹 ![]()
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从这里走出了我党一大批的领导人,如邓中夏、瞿秋白、蔡和森、任弼时、张太雷和恽代英等等,享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的美誉。 此时的校长是于右任,中国文学系的主任是瞿秋白,其他的老师也都是当时的牛人,如田汉讲西方诗歌,俞平伯、陈望道讲中国古代文学、邵力子讲易经等等。 施蛰存 戴望舒 ![]()
两位美女的到来,也引起一众男生羡慕的眼光,其特别关注的有两位,一位叫戴望舒,另一位叫施蛰存。 可惜的是,郎有情,妾无意,丁玲和王剑虹对这两位后来的大文学家完全地没有感觉,她们同时喜欢上了风度翩翩又博学多才的瞿秋白。 ![]()
而半师半兄的瞿秋白最终选择了王剑虹,伤心的丁玲只能落寞地离开了上海转赴北京,同时也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历程。 初到北京的丁玲混得比较惨,北大没考上,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工作没着落,她唯一的亲弟弟又突然夭折;再加上她的闺蜜,那位刚嫁给瞿秋白不到半年的新娘王剑虹,因被瞿秋白的肺结核病传染而亡。 瞿秋白和杨之华 ![]()
而瞿老师很快又与杨之华结婚,诸多的不顺,让她陷入崩溃的边缘。 遭受爱情沉重打击的丁玲,生活过得很窘迫,万般无奈下,她回到湖南老家,和母亲一起,住在母亲任教的学校里,心情郁闷到了极点。 丁玲和胡也频 ![]()
突然,一位在北京认识的青年编辑胡也频出现在她的面前,在胡也频猛烈的追求攻势下,丁玲与胡也频确立了情侣关系,开始了同居的生活,不久后又一起回到了北京。 二人那一阵可以说是穷困潦倒,实在没办法时,就去一个比他们稍稍强一点的朋友那儿去蹭饭,那个朋友名叫沈从文。 沈从文 ![]()
为生活计,丁玲一度想进入演员的行列,也就在这时,她将自己的名字蒋伟改为丁玲,然而,当她去了上海参加拍摄后,虽然形象和演技都还不错,也得到大导演洪森的认可,但她的性格却有缺陷,至少,她是不会认可演艺圈的“潜规则”的。 从上海回来后,她决心还是从事写作,便以已逝世的闺蜜王剑虹为原型,于1927年底写出了处女作《梦珂》,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一炮而红,瞬间便成为当时的新锐作家,名声大噪,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叶圣陶和《小说月报》 ![]()
丁玲的才华引起时任《小说月报》主编、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的高度关注,他致信丁玲说,“再有小说你就寄来”,于是,丁玲一鼓作气,写了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再次引起了轰动。 偏偏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个第三者,即是后来的文学大家冯雪峰,他对丁玲也是一见钟情,丁大小姐实在是无法取舍,在两难的情况下,她竟做出了一个在当今也是惊世骇俗的决定,三个人共同生活。 冯雪峰 冯达 胡也频 ![]()
不得不说,丁玲真是够大胆,够开放的,这是严重违反公序良俗的举动,一直到后来玩不下去了,丁玲最终还是选择了胡也频,一出民国版的“锵锵三人行”方才落幕。 冯雪峰离开后不久,胡也频也应聘去山东省立高中学校当老师,丁玲曾去看望过他,据当时的学生季羡林说,丁玲穿着时髦,很新潮,在相对封闭的济南来说,犹如飞来了一只金凤凰,惊艳了众人。 左联五烈士 ![]()
胡也频后来加入了“左联”,经潘汉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1月17日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时,被国民党逮捕,20天后,宁死不屈的胡也频与柔石,殷夫等人一起,被枪杀于上海龙华,被称为“左联五烈士”,时年仅28岁。 悲痛中的丁玲把刚满3个月的婴儿送回湖南老家,她以笔为武器,写出了《莎菲女士的日记》第二部,叶圣陶将她的作品集册为小说集《在黑暗中》,再次引起文坛巨大的反响。 ![]()
在冯雪峰的邀请下,丁玲担任了“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同时也成为鲁迅的学生和“左联”旗下的一员大将;1932年3月,丁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仪式上,瞿秋白代表中央宣传部出席并讲话。 此时的丁玲也想与冯雪峰重归于好,然而,冯雪峰已经结婚,并且还有一个女儿,夫妻二人情感和谐,冯雪峰也理智地远离丁玲的爱情之火,无奈的丁玲只能放弃,将所有的热情都诉诸笔端,佳作频出。 ![]()
不过,丁玲孤独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来采访丁玲,随同前来的是26岁的翻译冯达,这位小青年对丁玲是关爱有加,一来二去的,二人又同居在了一起,此时的丁玲担任“左联”党团书记,而她的家则是我党的秘密联络点。 然而,不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1933年5月13日,二人被中统特务头子马绍武给抓了起来,同时被捕的还有潘汉年的弟弟潘梓年,为此,丁玲肯定地认为冯达是叛徒,冯达则是百口莫辩。 1953年,全家合影。前排丁玲、蒋祖慧,后排蒋祖林、陈明。 ![]()
虽说二人的关系紧张,但却一直被秘密关押在一起,他们还生有一个女儿叫蒋祖慧,后来是我国著名的舞剧编导,如《红色娘子军》等等。 作为知名的作家,丁玲的“失踪”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蔡元培和杨杏佛、鲁迅等人联名声援,而宋庆龄则直接致电行政院长汪精卫要求释放,但丁玲就如同消失了一般,没有任何消息,大家都认为她已遇害,于是,各种的纪念文章见诸报端。 ![]()
直到1936年9月,在我地下党的努力下,被关押在莫干山的丁玲终于获救,组织安排她去了延安,在此期间,她同萧军和萧红等人有了交集,所以才有了电影《黄金时代》中那个与萧红促膝谈心的场景。 而出狱后的丁玲和冯达各奔东西,女儿则托付给丁玲的母亲抚养,他们互相间再也没有提到对方的名字。 ![]()
来到延安的丁玲开始了她生命的新里程,她立即上了最前线,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并先后创作《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夜》、《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等解放区文学优秀作品,从而受到我党各级领导的赞扬。 作为一个单身又有名声的著名女作家,丁玲自然受到广泛的关注,于是,便有了很多的传说,如她同彭德怀关系的猜测等等,但是,后来与她在一起的,是小她十几岁的陈明结婚,这也是她最后的一次婚恋。 陈明与丁玲 ![]()
解放后,丁玲被委以重任,她担任了中宣部文艺处的处长、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以及作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并以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举获得了斯大林文艺奖。 获奖后的丁玲,将5万卢布的奖金全部捐给了中国妇联的儿童福利部,一时间成了新中国文化界的一面旗帜。 胡风 ![]()
1955年“胡风案”爆发,丁玲被牵扯其中,成为“反党小集团”分子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不久后,又被错误地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遭到非人的待遇。 1958年,戴着“右派”帽子的丁玲被下放北大荒农场改造12年;即使在这人生的苦难之际,她也保持着昂扬乐观的精神,坚持创作,写出了小说《杜晚香》。 ![]()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丁玲迎来了更猛烈的风暴,她被投进了监狱,在度过了5年艰难的岁月后,又被赶去山西长治农村监督改造,直到1979年方才平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京。 ![]()
重返文坛的丁玲放下了所有的恩怨,重新回到了文艺战线,她担任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多部作品,在创办并主编《中国》等重量级的文学杂志的同时,培养了很多青年作家。 ![]()
198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倒多年来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肯定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 当很多人对丁玲的遭遇表示同情或愤怒之时,她总是不以为然,淡淡地回答说,“我首先是一名党员,然后才是作家。” ![]()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临终前,对陪伴她一起度过几十年艰苦岁月的丈夫陈明说,“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你一生太苦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 ![]()
在追悼会上,陈明哀伤的笑着说:“你慢慢地走,从容地走,我怕我追不上你...... ” 或许人这一生中都会有过这么三段感情:白月光、朱砂痣、还有一个就是最适合你的那个人。 ![]()
丁玲走了,在她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大起大落,如孙犁先生所说,“一颗明亮的,曾经子夜高悬,几度隐现云端,多灾多难,与祖国的命运相伴随而终于不失其光辉的星,殒落了。” 她的命运和文字,体现了一个女性从旧社会到新时代的变迁,也许,她的文字并不如张爱玲和萧红的作品吸引人,但是,她是用独特的角度,将人生和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尽管她被人评为“革命体制内部的异类”。 ![]()
我很欣赏有一个评价,“丁玲是一座大山,一条大河,一道悲壮的风景,足以装点照耀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
就这一点来说,读懂了丁玲,就能真正认识一个觉醒的女子,在反封建和争取女权的征程中的心路轨迹,特别是在那个火红年代中,她身上所展现出博大的情怀和强韧的性格,远不是张爱玲这样在“孤岛”上的文人能写出来的。 ![]()
借用王蒙先生所说的一段话来作本文的结尾:“在全国掀起张爱玲热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了人们没有纪念和谈论丁玲而悲伤而不平,我愿意愚蠢地和冒昧地以一个后辈作家和曾经是丁玲忠实读者的身份,怀着对天人相隔的一个大作家的难以释然的怀念和敬意,为丁玲长歌当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