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24-10-2 06:19 编辑
雄奇奔放 浑厚壮丽——何海霞艺术价值的再认识 2024-10-01 10:58
发布于:山西省
研究何海霞山水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他的艺术是近百年中国绘画历史的缩影。回眸二十世纪中国画的现代探索,何海霞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集大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极其坚韧的精神,在继承传统和接纳现代的同时,从整体上把握住了院体画、民间画、文人画的笔墨技法和传统绘画的内涵,自发地不断掘取个人生活经验的源泉,并将之与自己深层的心理体验、必要的理性思考、活跃的形式创造、悠远的民族艺术语言,以及东西方美术中可借鉴的成果融为一体,完成了山水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何海霞的艺术最终所达到的高度,在他同时代其他艺术家中显得比较突出。
何海霞是新时期山水画家中具再认识价值的一位艺术大师。中国画的现代进程,面临的是一个充满论争、困惑和畸变的革命年代。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中国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突破和转变上。首当其冲的是中西美术两大艺术体系的碰撞和交汇。打破了文人画唯我独尊、高居中国绘画金字塔顶的稳定结构,扭转了文人画入主画坛经久不衰的精英意识,并以前所未有的批判精神,在中国画坛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和艺术革新潮流。何海霞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情景中投身其中的。他一生独特而具传奇性的经历,生活、思想和艺术上的几次大的转折,都与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艺术革新潮流同步而行。他是中国画现代进程中的健将和革新者。
一、何海霞艺术的重大转折
始于 “长安画派”
何海霞 仿巨然法 38.5cm×92cm 1946
何海霞 江天楼阁 32cm×34cm 1949
何海霞美术馆藏
何海霞是“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这个群体合奏中的独奏者。他从登上长安画坛那一刻起,就意识到自身的处境和孤独的命运。孤独是艺术家的良药和兴奋剂,正是在孤独中,增强了何海霞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找到了自我的艺术之光,赢得了更大的创作自由。艺术家在群体中会受制于集体面目的牵制,那种被一个明确的主题牵着走的“写实”路线,像被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左右着,令人感到拘束和不自由。艺术丧失了自我,丧失了生命,意味着丧失了创造。何海霞在群体中努力将自己所掌握的传统技法,运用到描绘真实感受的自然景观的创作中去。他想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认识传统、创新技法,让作品增加更鲜活的自然意味和时代精神,以摆脱或克服掉传统技法中某些僵化的定式,力求古法与现实的适应和统一。
何海霞对生命的体验超乎常人,他一生经历了几个时代: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带来的创伤和灾难;日寇侵略者统治下的屈辱和蹂躏;政治风暴、极左路线对人性的践踏。感受到人世间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以及善与恶、爱与恨、真与伪、虚伪与残忍、坚强与软弱、孤独与寂寞。更不幸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在中国大地掀起,他不得已被迫停止了创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外事工作的需要,陕西省政府把他从下放的农村接回西安,为陕西一所宾馆绘制大型国画《劲松》,这是他处于极度困境时的一幅力作。出自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也是对伟大领袖毛泽东诗句的超然理解,才创作了这幅山水画。画面上凌空的仙阁,乱云飞渡中挺拔的劲松,屹立磐石之颠,面对飞云,泰然自若。这正是身处逆境之中画家自我精神的真实写照。然而,正是这幅堪称时代之作的艺术珍品,再次给何海霞带来了更深重的厄运,他不得不为躲避灾祸长期漂泊在秦川和豫西的农村中。
何海霞 开山筑路 68cm×143cm 1956
中国美术馆藏
一个人的命运有时是很奇妙的、神秘的、不可预言的。或许是上苍的特意安排,让何海霞半生迁徙漂泊,历经磨难和压抑;又让他在知天命之年滞留西安,尽情吸收物华天宝的文化积淀,接受儒家学说的滋润,为开启艺术创作新篇章筑立根基。何海霞身居关中,背靠秦岭,眼前是亘绵千里的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蕴育了特殊的人物,“长安自古帝王都”,从事艺术的人也不例外。就是在对景写生风气统领中国画坛的年代,何海霞看山也画山,但他更注重目识心记,他画的是心中真山水,全面精神世界里的山水画。在他眼里,秦岭就像一个铮铮铁骨、充满阳刚之气的中年男子,华山好似世纪铜鼎,是华夏民族力量的象征。他能感到一种“五岳储心胸,峥嵘出笔底”的创作冲动。他一生画的最多的莫过华山,华山在他笔下,变幻莫测,万千气象,不论用水墨、青绿、泼彩、金碧,还是几种技法混合使用,绝不会雷同。他从画中得到了自由的宣泄和精神的净化。
时代更迭,新的生活打开了何海霞的眼界,带来了一片光明。这是一个明朗的、雄伟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时代,是一个翻天复地、日新月异、充满新鲜事物的时代。新与美,不仅存在于理想、梦想等思想中,而且根植于现实之中。他笔下的江河山川、阡陌良田,显示出雄浑壮丽的气概,表现的是人的伟大。其借助于各种事物的形象属性是为了表现新的理想,是何海霞在不断经过生活的锤炼之后,画家“强烈的感情正是反复加深了的生活感受的结果”。何海霞的生命在经受了生与死的洗礼后,七十多岁的高龄时又站上了一个新的生命高度,肩负起沉重的命运感和使命感,并形成了他完整的人生哲学世界。
何海霞 西坡烟雨 100cm×60cm 1956
何海霞美术馆藏
二、何海霞艺术的重大转折
根植于思想改造和世界观转变
何海霞 炼铁厂一角 34cm×45cm 1958
何海霞美术馆藏
何海霞 西秦第一关 35cm×46cm 1958
何海霞美术馆藏
文 / 刘春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