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49年毛主席的恩师李漱清,让儿子给毛主席写信:问问你哥去哪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4:54: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49年毛主席的恩师李漱清,让儿子给毛主席写信:问问你哥去哪了                                                              2024-11-02 14:30                                        

发布于:天津市
   
前言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的各大城市都接二连三进行着解放。很多地方的大街小巷都沸腾着,人们欢乐地迎接战士们进城。然而,就在人群中,有一位来回扭头的中年男子,他朝着部队四处张望。

他是李介侯,很明显他是在找人。看到凯旋的战士们,他也盼着自己参军多年的哥哥李耿侯、七弟李贡侯和侄子李德深平安归来。直到最后队伍都进城后,他才确定:自己的大哥和七弟都没回来,侄子也没回来!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举国同庆的日子,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但看到这一幕的李老爷子李漱清却好像有心事一般,老爷子终于绷不住了,眼含泪水地四处打听自己儿子和孙子的消息。老爷子实在没办法了,把李介侯叫来后,对他说:“给毛主席写封信!新中国都成立了,问问你哥他们究竟去哪里了?!”
毛主席收到恩师儿子来信,内心百感交集
1949年11月,和往常一样,毛主席收到了很多信件。不过,他却因为一封来自韶山的信而陷入沉思。毛主席站在窗前抽起了烟,皱着眉头望着窗外。写信的人,是主席恩师的儿子,李介候。
关于李介侯,毛主席非常了解,他们是老乡,而且他们俩家住得也很近。因此,两家经常有走动。李介候的父亲李漱清,是主席的启蒙恩师之一,那个时候李老爷子已经75岁高龄了。

按理来说,收到这封信的毛主席应该感到开心,但他却百感交集。那么这封信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呢?毛主席是怎么提笔回信的?一直到李老爷子78岁的时候,又向主席提出了一些请求,但其中有一个毛主席却始终没有松口。
其实,自从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常常会收到一些来信,有的是祝贺信件,有的则是找毛主席帮忙办事儿,还有一些请他介绍工作的。不过,毛主席从来都是公私分明,绝不徇私。
关于李介侯的来信,毛主席看完后确实有点难以提笔回信。李介侯在信中提到了两个信息,一是告诉毛主席自己的父亲李漱清还活着,现在他们还在老家韶山生活。另外,他还转达了父亲对毛主席的祝贺。

二是和毛主席打探自己的大哥、七弟,以及大侄子,目前都在何处。毕竟在20多年前,李家兄弟先后都参加革命,如今,新中国已经成立了,他们却还没有回家。看完这封信后,毛主席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复,内心百感交集。
一时间,毛主席脑海中就呈现出了20多岁在长沙的画面,那个时候,毛主席在湘乡一带搞革命。他会经常来看望李漱清,每次来访李淑清都会教他一些东西,毛主席当时的学习态度也非常积极、谦虚。
那个时候的李介侯还小,但他清晰地记着自己的父亲总是和毛主席聊到很晚。在李淑清看来,毛主席就是他们李家后代的榜样和模范。那时候,李家的几个兄弟里,大哥李耿侯常常喜欢跟着毛主席学习。

当然,李耿侯之所以去参加革命,也是因为受到了毛主席的影响。这封信的意思很明确,毛主席的恩师李漱清找毛主席“要”自己的儿子李耿侯、李贡侯,还有自己的孙子,李德深。
革命成功了,新中国也成立了,过去这么多年,李家人至今都不知道,他们已经牺牲了。其实,寄出这封信之后,李淑清并没有抱有回信的希望,毕竟毛主席日理万机,可能不会有时间查看平民老百姓的信件。
毛主席给李家回信,却使用“传闻”二字
但李淑清父子在信寄出后,便开始默默地等着回信。收到这封信后的毛主席先是喜悦,而后又感到惋惜和遗憾。他感到喜悦是因为自己的恩师还活着。但也因为李家兄弟的牺牲而感到悲痛。

关于李氏兄弟的消息,毛主席也一直在关注。早在1928年的时候,他就听说李耿侯在战场上牺牲了,一起牺牲的还有他的儿子李德深。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李淑清关于这一些消息一无所知。
原来,恩师直到今天还在家苦苦等候着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凯旋。毛主席不愿意让老李爷子过于伤心,经过一番思索后,提笔写下了这封回信。
介候先生:
惠书敬悉,深感厚意!
耿侯兄自一九二八年在湘赣边界之宁冈县见过一面,随即率队返湘南以后,未再见过。传闻殉难,似属可信,时地则无从查问了。
尊翁健在,可为庆贺,尚祈转问候之意。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七日
了解毛主席写作风格的人,应该都了解主席的文字风格。“言简意赅、清晰明了”就是毛主席文字最大的风格。然而,在这封信的内容中,有好多不确定的词汇,例如“传闻、无从查问”等字眼。

这些不确定的词汇对毛主席的作品和文字来说,是非常少见的。不得不说,单单从这几个字眼就可以看得出,毛主席不想让恩师难过,想让恩师对家人的回归抱有希望。
关于李家父子收到信之后的反应,我们无从所知。或许,他们已经看出了毛主席的用意,又或者他们在湖南解放当天,没有发现解放军队伍中有熟悉的面孔时,就已经明白事情的真相了。
但谁能想到,仅仅在几天之后,李淑清父子就又收到了毛主席的另一封信。这封信的文字一点没有含糊,更没有不确定的词汇。毛主席在信中写道,“李耿侯、李贡侯、李德深三人为革命牺牲,均应发给光荣纪念证件,请持此往湘潭县府洽办为荷。”

得知消息后的第二天,已经75岁的李漱清就让李介侯带着自己,足足走了十几公里的路程,从韶山一路赶到湘潭县政府。李老爷子将毛主席的这封信交给了一个工作人员,具体情况没有过多解释,而是匆匆离开。
工作人员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便按照李淑清的意思将信拆开,看到内容后震惊不已。要知道,这是毛主席第一次亲自为一户农家百姓作证。因此,湘潭县政府对这一事件也重视了起来。
还没过多久,湘潭县县长便亲自来到了李淑清家中。县长带着抚恤金和三块大大的烈士牌匾,将这三块牌匾高高地挂了起来。对李家来说,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对儿孙思念的寄托。
三块大大的牌匾挂起来后,李家门前常常围着人群,村民们纷纷对这件事情感到好奇,一时间,韶山便“沸腾”了起来。其实,让村民们更加好奇的是,这个李老爷子和毛主席究竟有什么关系?

年少时期辍学务农的毛主席遇到与众不同的李漱清老师
关于他们的关系这需要追溯到毛主席年轻的时候,毛主席之所以认识李漱清,是因为他曾经在韶山李氏族校等学校执教,那个时候的毛主席仅仅只有13岁而已。不过,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不支持孩子上学。因此,毛主席当时就辍学在家务农。
毛贻昌已经给儿子做好了计划,希望儿子能够脚踏实地一点,在他看来读书对一个农村来说好像不切实际。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在家跟着自己做点儿小生意,然后到了年纪成家立业。
不过,在年少的毛主席心里,还是想要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一生。当然,毛主席从小就对知识非常渴望。李氏族校和毛主席的家距离不是很远,仅仅只有几公里的路程而已。

一向喜欢学习的毛主席知道有位新老师来授课了,便偷偷跑到学校去听课。他发现,这位老师授课的内容和其他老师讲课的内容截然不同。没有“之乎者也”,也不经常和学生们讲到“人之初......”。
其他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学生们的状态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这位老师常常和学生们提起的是一些维新救国的历史。偏偏是李漱清讲的这些家国大事,让毛泽东很感兴趣,也对这位新来的老师非常好奇和喜爱。
一向喜欢学习的毛泽东找到了李老师,还虚心向他请教很多的问题。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毛泽东还经常向李漱清借书。慢慢地,这对师徒就这样认识了,也开始熟络起来。

不过,李漱清非常不解的是,毛泽东喜欢读书却不来学校上课。后来,他才知道,是家里不让他上学。李漱清知道后无奈地摇摇头,拍着毛泽东的肩膀说道:“不能进学校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想要学习怎么都可以学,你可以一边务农,一边自学。如果你愿意的话,我负责教你!”
那个时候的中国,相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来说,进步得比较慢。对此,李漱清非常坚定地认为,中国要想发展得好,唯一的途径只有维新救国。李漱清对待中国发展的看法,从来没有和毛泽东以外的人说过。
因为他非常清楚在很多人的心里,不会想着国家发展的这些事,甚至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就是吃饱了没事干,所以才会成天想着这些和柴米油盐无关的事。不过,毛主席和其他人不一样,非常喜欢听李漱清老师讲这些内容。

李漱清看到毛泽东越听越精神,他便越讲越神采飞扬。对他们两个人来说,对方和自己就是志同道合的人。有一次,李漱清把一本名叫《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的书推荐给了毛泽东。
说实话,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这本书确实有点难以理解。但李漱清相信,毛泽东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一定会喜欢上这本书。果然不出他所料,毛泽东没有排斥这本书,反而是对其非常入迷。
毛泽东很快就将这本书读完了,他和李淑清分享着书中的内容。还将书中不理解的地方写下来,一次又一次地问老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对当时的毛主席来说,读完这本书后,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在李淑清看来,毛泽东不能不接受教育。因此,从那之后,他便开始给毛主席“开小灶”教学。他们的课堂有时候在放牛的山坡上,有时候会在小河边,有时候还会在毛泽东的家里,或者李淑清的家中。
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单单是师生那么简单,很多时候他们的交谈更像是朋友一般。正是这位狱中不同的老师,给了当时的毛主席最早的救国启蒙教育。因此,毛主席对于李淑清的感情,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不把儿子的命当命,交到毛主席手里
1925年,这个时候的毛泽东32岁,他打算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回来这一趟,他还特意到湘潭看望了恩师。李漱清看到毛泽东来了后非常开心,知道毛泽东的计划后,便赶紧把自己的大儿子李耿侯叫来。
他和大儿子说道,“以后你就给润之当秘书吧!”那个时候的毛泽东身体不是很好,之所以返回韶山是为了养病,二是想要在韶山建立特别支队。不过,那个时期的人们对共产党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几乎没有人愿意加入。

李漱清毅然决然地让自己的儿子跟着他干,这对当时的毛主席来说就是一种非常大的认可和鼓励。当然,这对其他乡亲们来说,也起到了一个表率的作用。李老师是很多人都尊敬的人,大家对其也非常信任。
慢慢地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的队伍,李耿侯就是“韶山五杰”之一,也就是第一届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最早的5位成员。李淑清对毛泽东的信任是毋庸置疑的,他都没把儿子的命当命,还将其交在了毛泽东的受伤。
值得一提的是,李淑清也尽自己的力量在帮助毛主席。1925年下半年,毛泽东在广州任宣传部代部长,他需要负责《政治周报》的编写。为了将内容写好,他在第一时间想到了李漱清老师,随后便立马写信邀请他帮忙。
那个时候的李淑清已经51岁了,但是他仍然坚定地选择要帮助毛泽东。要知道,当时毛泽东的处境并不是很好,湖南的几个军阀都下令要捉毛泽东,甚至脸省长赵恒惕都下了命令要捉他。

因此,当时很多人一致认为远离毛泽东才能安全。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51岁的李漱清没有考虑那么多,而是提起行李就出发。对他来说,这就是在践行自己的救国梦。
不论自己的年纪有多大,不论处境有多么不安全,这些都不是问题,所以收到毛泽东来信后的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此后的日子里,李漱清一直在广州为革命尽绵薄之力,直到1927年,情况更加危险,他才被送回到湖南教书。
李耿侯没有让父亲失望,他带领着同志们一直在韶山一带活动。他们组织农民上夜校,组织工人成立自卫队,为我工农红军扩充了大量人员。直到1928年9月份,他和儿子李德深都不幸在战斗中牺牲了。

大儿子李耿侯跟着毛泽东投入革命事业后,李漱清的次子李贡侯在一年后也参加了革命。不幸的是,他在1929年6月份牺牲了。为了革命事业,李漱清先后先去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
对恩师李淑清的要求中,有一个毛主席没有松口
李家是当之无愧的烈士之家,毛主席当然心生敬意。收到主席的来信,74岁的李漱清也终于知道儿子和孙子的归宿。对于儿子们和孙子的牺牲,他没有抱怨,而是感到骄傲。
一直到1952年的夏天,毛主席在给韶山的亲戚书信中两次强调:一定要接李漱清到北京来一聚。这一年,李漱清已经78岁高龄了。得知主席邀请,他赶紧收拾行李准备启程。
1952年9月,李漱清终于出发前往北京了。临行前,他给主席准备了家里的特产腊肉,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一同拎到了北京。9月25日,李淑清抵达北京,他看到毛主席已经在迎接自己了,两个人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此后的数天里,这对师徒谈天说地,说尽天下事,常常让她们回忆起过去的往事。快分别前,李漱清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请求。那个时候成了一个文史馆,是负责整理文史资料的。
虽然李漱清已经是一个八旬老人,但他依旧想为国家奉献一丝力量。李漱清便顺势提了个请求:那就请主席推荐一下吧!其实,在大家眼里,李淑清是有能力胜任的,这个要求也不过份。
但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毛主席并没有答应,而是回答道:“推荐的话,我就不推荐了!”其实,李漱清是明白毛主席的这句话的,他知道毛主席是认可他的。不过,这件事需要李淑清自己申请。

回到湖南后,李漱清自己向组织提出了申请,如愿地当上了省里的文史馆员。参加工作后的他,认真负责,省里核查资质的同志们都一致认为:他是够格的。1957年12月,李漱清在湖南病逝,享年83岁。
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难过。回想到李老师向自己提出的要求时,他总是难以忘怀。但方寸之间,皆是规矩。毛主席做事一向如此,公私分明,这么多年来,毛主席拒绝过的人很多。“真诚”二字,便是毛主席的魅力之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8 12:16 , Processed in 0.00853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