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蒋捷《虞美人·听雨》道尽一生悲欢离合,从年少轻狂到老年顿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1 07:51: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蒋捷《虞美人·听雨》道尽一生悲欢离合,从年少轻狂到老年顿悟!                                                              
2024-12-16 13:15                                        

发布于:天津市
   
                             
蒋捷,号竹山,生于南宋末年,约1245年,其先祖是阳羡巨族,1274年中了进士。家世好,才学高,又进士及第,实在年轻有为。锦绣前程光芒四射,未来写满了幸福的样子。一切,似乎都在意料之中。
但一切都不能自主,尤其是苦难。
1276年,元军攻占了南宋都城杭州,五岁的恭帝被俘。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刚满七岁的赵昰(shì)为端帝,继续南逃。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令小皇帝惊惧难安,结果不慎落水,虽被救起,但由此落下病患,不久便病逝了。
1278年,年仅六岁的赵昺(bǐng)即位,是为幼主。紧接着,文天祥被俘,张世杰战败沉船,南宋已无力对抗。
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陆秀夫有志报国,无力回天,身背幼主跳海而死,南宋随之灭亡。历史的大手就这样不由分说地将赵宋王朝推进了坟墓。
随之陪葬的,不仅有三百年的繁华,还有无数鲜活生命的平凡人生。
蒋捷,正是其中之一。

如果说盛唐诗人李白当年曾有过“春夜宴桃李园”的优游岁月,那么,生活在宋、元鼎革时期的诗人蒋捷,却只能在兵荒与乱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这首《虞美人·听雨》,正是他忧患余生的自述: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姑勿论季节如何变换,风风雨雨总是常有的事。可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生际遇的改变,“听雨”的感受总会不同。
诗人选取生命中三个阶段,从“听雨”引发的心灵波动,用三幅形象的画面来反映人生命运的改变:
先说“少年”期,那时候社会相对安定,诗人为我们绘出一幅“红烛高烧,罗帐低垂”的温馨画面。这不正说明诗人青春期也有过短暂的舒适和安乐吗?
一眨眼到了“壮年”期,兵荒马乱,江山易主,诗人开始流浪生涯。
一叶扁舟漂荡在辽阔的大江之上,风高浪急,黑云低垂。在凄风冷雨中,时不时传来失群孤雁凄厉的哀鸣。
这时候,小舟颠簸,风雨苍茫,诗人用“孤舟雁唳”的画面,来述说令人窒息的惶恐和诉说不尽的凄凉。

如今两鬓染霜,已进入人生的“暮年”期了。病残之躯,再也走不动了。只能蜷居在僧房的屋檐下,得过且过,苟延时日。什么艰难困苦,什么悲欢离合,都不能引起情感的波动。任凭阶前冷雨点点滴滴持续到天亮吧。
这幅“僧庐听雨”的单调画面,乍一看,仿佛是人世艰难磨钝了感觉神经的末梢;如果往深处去想,无疑正是诗人经历国亡家破后沉哀巨痛的欲哭无泪,是尝尽人生酸甜苦辣后的欲说还休……

从修辞造句的角度来说,首先,这“楼上”、“舟中”、“庐下”用得好。显然,这是经过挑拣斟酌后选用的三个词。
这三个词,在意向上正好形成了一条人生的抛物线,在意味上也喻意深沉:
人之年少,心气高,有壮志;人到中年,如行舟水中央,任重而道远;一朝年老,低眉、顺服、敛心性,一庐就是一天下。
另外,最不可不提的,就是“而今”二字。此二字粘性很强,可收上起下,不仅将上下阕连接得天衣无缝,还将词人几十年走过的心酸、苦乐,含而概之,一把拢住。

当然,这首词的魅力不止于此,其更深的内涵在于,它讲述的不仅仅是蒋捷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很多人都曾经历过的类似体验。
少年天真贪玩,无忧无虑。中年求生艰难,胸中多有不平气。老年时,想到很多人生风浪不过转瞬即逝,无须在乎,不必多言,自然能于凄凉时生宁静,于寂寞处生惊喜。从“樱桃进士”到白发老翁,说到底,欣赏人生风景才是最重要的事。
这是《虞美人·听雨》留下的思考,也是“竹山先生”蒋捷,为后人留在绵延雨声里的关怀与守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22:55 , Processed in 0.00828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