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曾火遍全国,主席纠错:脚上穿的不是布鞋啊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7 07:08: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曾火遍全国,主席纠错:脚上穿的不是布鞋啊                                                                     2024-12-25 13:18                                        

发布于:天津市
   
      2011年,时值建党90周年之际,著名画家刘春华,将《毛主席去安源》的第三幅油画赠送给了安源路矿工人纪念馆。
这幅油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引起了全民热潮,据统计,这幅油画的单张彩印多达9亿多张,这样的数量,在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发行奇迹。
1995年,《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更是拍出了605万元的,当时中国油画最高价格。关于这幅油画背后的故事,这一切还得从1967年北京举办的一场展览开始说起。

一、安源运动主题展
1967年夏,北京针对毛主席当年领导江西安源工人运动为主题,举办了一场展览。
按照主办方的意思,需要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画,来表现出毛主席当年点燃了安源工人运动的革命之火。
最终,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央美院学生刘成华身上。
为什么这个艰巨而又光荣重要的任务,会交给刘成华呢?
显而易见,刘成华在绘画上,是美院的佼佼者。
刘成华初中毕业后,成功考取了鲁迅美术学院附中,他的素描绘画功底,在整个学校,都是数一数二的。
1963年,刘成华考取了中央工艺美院。吴冠中等名师,正是刘成华的老师之一,刘成华的作品,经常被吴冠中等老师放在教室里,供其他学生观摩研究。在整个美院中,刘成华都属于最拔尖的那几个学生,他还是学校学习部部长。
这一年,中宣部部长周扬到学校视察,刘成华的作品得到了周扬的大力盛赞。

二、《毛主席去安源》背后的故事
1967年,刘成华接下任务后,他并没有“纸上谈兵”得在家搞艺术创作,而是亲自前往江西萍乡安源煤矿,搜集真实的历史资料。
正如刘成华后来所说的一样,要完成这样这个任务,一定要了解清楚当时真实的历史情况。
同年7月初,刘成华来到了安源。刘成华从当年参与过安源工人运动的老工人口中,了解到不少毛主席、刘少奇、李立三等人多年领导安源工人运动的历史事迹。
在一些老工人带领下,刘成华还去了毛主席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体验生活,一部分老工人还给刘成华讲述了不少毛主席在安源的特殊故事,一些故事,甚至在历史书上都没有记载过。
刘成华认为,了解这些事迹,对于自己创作展览主题画作,是很有帮助的,是能够帮助自己打开创作思路的。
根据历史记载,从1901年到1919年,安源工人和清政府、帝国主义、军阀等反动势力,进行过7次大规模斗争,遗憾的是,由于缺乏有效组织和领导,7次工人运动都宣告失败。

1921年秋,毛泽东来到安源煤矿,工人的惨状,让年轻的毛泽东越发觉得革命的重要性,当时的工人在劳动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一天工作时间至少在12小时,工资却仅有8至12个毫子。
毛泽东坚信,安源工人运动是可以发动起来的。回到长沙之后,毛泽东多次给安源工人寄送革命书籍和宣传材料。
在毛泽东、刘少奇领导下,党支部在安源煤矿建立起来了,党还在安源创办了夜校。
1922年9月,在刘少奇领导下,安源爆发了罢工等工人运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三、毛主席指出油画中的两处错误
基于种种历史事实,刘成华将创作的主要方向,放在表现毛主席青年时代的精神形象,和激扬的革命思想上。

就这样,刘成华根据老工人们所说的,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时,拿着油纸伞,身穿青布长袍,左手握拳,向前走来的情景,创作了后来引起全国轰动的大作——《毛主席去安源》。
在这幅油画中,刘成华将毛主席气吞如虎,指点江山的精神形象刻画得极其传神,画中,毛主席身后山峦肃立,风雨欲来的情景,更是让后人看到了当时特殊的革命浪潮,以及毛主席的革命决心。
刘成华后来解读到,画中,毛主席向我们走来,表达出了毛主席对革命的坚定。毛主席目光如炬和左手握拳,让人们看到了毛主席誓要改变中国,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的信心。毛主席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表现出了毛主席不畏艰难,甘愿为革命付出一切的革命精神。
1967年10月1日,经过几个月的创作,《毛主席去安源》顺利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
很快,群众针对这幅画写下的感言,就写下了四本厚厚笔记本。
1968年7月1日,《人民日报》等多家官方媒体,都刊印了该油画的彩色图页。
这一年的国庆,这幅油画还被放大,出现在了国庆阅兵现场。

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这幅油画在全国范围内影响非常之大。这幅油画的邮票就发行了5000万张,以该油画创作的像章,毛毯等工艺品数不胜数。甚至,连当时的小学课本都出现了这幅画。
令刘成华哭笑不得的是,在很多产品中,他的名字被写成了刘春华,后来,他索性改名为刘春华。
由于这副画实在影响太大,连毛主席本人也关注到了。有一次,汪东兴秘书高长臣和一些警卫战士,和毛主席在一起聊天。高长臣聊到了《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突然说道:“画好是好,可是有两处错误。”
高长臣不由说道:“主席,哪里有错误呢?”

毛主席随手拿起一张这副画的彩页画说道:“第一处,是这副画的备注写错了,我第一次去安源,是1921年秋,而不是1922年。第二处错误是,我第一次去安源,穿的是短袖,而不是长袍,另外,脚上穿着的是草鞋,不是布鞋啊。”
毛主席指出两处错误后,这副画的热度慢慢降了下来。1980年,国家对于六七十年代的一些作品采取了特殊处理,纪念馆将《毛主席去安源》这副画,取了下来。
对于这副画,刘春华不愿意让他就此“埋没”,于是,在1980年7月,刘春华以创作人的身份,从革命博物馆取走。
因为这幅作品,刘春华个人命运发生了极大改变,首先在政治上,刘春华最高做到了北京市委常委。
文化圈子里,刘春华成为顶尖的画家。1995年,《毛主席去安源》更是拍出了605万元的天价,在之后很多年,因为这副画,刘春华和革命博物馆,还打起了画作归属权的官司。

《毛主席去安源》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热捧,这是因为这副画,让人们看到了毛主席伟大的革命精神,让人们看到了毛主席早期为人民不畏艰辛的革命历程,这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是人民对毛主席的爱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9 18:02 , Processed in 0.01623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