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士无双的任弼时,现在都没人知道,他到底有多么厉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国士无双的任弼时,现在都没人知道,他到底有多么厉害                                                                               2025-01-01 12:46                                        

发布于:天津市
   
                                    一、
1945年的七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因为逢五的数字容易记忆,后人便称之为五大书记。
这个感觉,和五虎上将、五子良将差不多。
毛朱刘周的人生波澜壮阔,大家都非常熟悉,唯独任弼时去世的早,导致很多人不熟悉。
其实
任弼时能成为“五大书记”之一,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和成就,丝毫不比前四个人差多少,甚至说他是“国士无双”也不为过。
时间回到20多年前。
1921年5月,任弼时和刘少奇、肖劲光等人离开上海,绕道海参崴进入苏联,然后穿越西伯利亚到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
他在莫斯科努力学习革命知识,而且因为俄语不错,还接替瞿秋白做过课堂的翻译。
虽然任弼时不是东方大学的风云人物,但也是成绩最优秀的人之一,所以在1924年国共合作的时候,他被派遣回国参加工作。
选派任弼时回国的,便是青年共产国际。
这是共产国际领导下的机构,和各国的青年组织建立上下级关系,然后指导各国的青年革命运动。
简单来说,你可以把共产国际理解成党组织,青年共产国际理解成共青团。
而中国共青团的前身社会主义青年团,早在两年前就成为青年共产国际的支部,接受其领导。
于是被其选派回国的任弼时,崛起速度非常快。
1924年9月,任弼时刚回国两个月,便做了团中央宣传部的编辑,同时参与筹备团的“三大”,随后就在1925年1月的“三大”上,当选为团中央局的执行委员,成为领导人之一。
再过半年,张太雷离任,任弼时接任团中央总书记,此时离他回国不到一年时间。
周恩来自欧洲回国,直接到黄埔军校做政治部主任,任弼时的这份履历,和周恩来相比也差不多了。
都是青年才俊啊。
当然了,任弼时的能力也是顶尖的。
他执掌团工作以后,要求各地的团组织迅速发展团员,为了简化程序,任弼时亲自修改入团条件:
诚实勇敢且服从纪律的工人,可以入团。
有活动能力且遵守纪律的学生,可以入团。
每个团员至少介绍新团员一人。
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为了尽快发展党员,规定不怕死愿意给穷苦人打天下,就可以做党员。现在任弼时发展团员的方式,和毛泽东是异曲同工的。
所以到了1927年,中国共青团员已经有3.7万人,人数是团“三大”时的15倍。
在那个年代,这份成绩很了不起。
也正因为成绩出色,任弼时才能在同年的“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临时中央的政治局委员,并且在1928年同志们去莫斯科开“六大”的时候,留守国内,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
那时任弼时才24岁,相当于现在大学毕业的年纪。
真厉害。
虽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只有半年,但任弼时不是工具人。
他在半年内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起草条令指导城市和农村工作、拟定《军事工作大纲》确定红军的名称、让官兵平等和连队建立党支部,在中央层面制度化等等。
尤其是《军事工作大纲》,是最早的建军纲领文件,我军后来的建军成果,都能在这份文件里找到影子。
同样是青年领导革命,看看任弼时,再看王明博古,人和人真的有差距。

二、
大革命年代的任弼时,能力超强贡献突出,属于可以信任培养的年轻人,直到
长征时期,任弼时才成为真正的党内大佬。
1931年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抱着苏联的大腿,直接成为政治局委员,开启长达四年的统治时期。
而在这次会议上,任弼时也被选为政治局委员。
这种关系相当于古代科举中的同年,任弼时应该和王明站在一条线,才符合正常逻辑。
事实上,会后成立的苏区中央局,任弼时和毛泽东、周恩来都是委员,随后派到中央苏区领导工作的代表团,任弼时也是负责人。
只要他不发表自己的看法,老老实实的听话做事,地位和影响力必然直线上升。
但是任弼时没有啊。
刚到苏区不久,他便搞起了实事求是,做了很多违背中央指示的事,让留守上海的博古等人大怒。
于是在1933年初博古等人进入苏区后,觉得任弼时“执行路线不彻底,工作不合手”,把他贬到湘赣苏区做地方工作了。
这件事,当时的人称为“打毛排弼”,毛是毛泽东,弼就是任弼时。
也就是说,任弼时被“放弃”了。
但正是博古放弃了
青年干部任弼时
,才成就了
军政大佬任弼时。
1934年夏天,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基本失败,中央苏区准备突围,那么就需要提前派出部队探路,也可以说是吸引敌人火力。
于是寻淮洲和粟裕领导的红七军团,被改编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突围到江西北部和方志敏会师,给大部队转移争取时间。
任弼时和红六军团则向湖南中部突围,找贺龙会师。
孤军深入国统区,没有任何援兵和补给,可谓危险之极,而且博古和李德等人也不抱什么希望,完全是碰运气。
如果真有成功的决心,为什么派出的两支军团,都是战斗力不强的新军团?
他们都知道,出了苏区,基本就回不来了。
事实上,北上抗日先遣队真的没回来,和方志敏会师以后,跟国军作战屡次失败,最后就剩下粟裕带出来的400余人。
而红六军团能保存下来,唯一的原因就是任弼时。
当时任弼时和红六军团离开苏区,用78天的时间转战5000里,绕了四个省的地界,才找到贺龙部队。
结果两军刚会师,
军委命令两支军团不能一起行动,贺龙部队留在原地打游击,任弼时部则向军委规定的地区前进。
孤军深入就算了,还不让共同作战,这是闹哪样?如果真听了军委的命令,贺龙和任弼时的两支军团,极有可能都要覆灭。
任弼时很清楚分兵的结果,便做了一个违背命令的决定,
和贺龙的红二军团一起行动,在湘西开辟根据地。
可以说,这个决定挽救了2万红军战士的生命,也给红二方面军留下火种。
而且决定合兵之后,任弼时还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整顿部队,重新恢复红二军团的战斗力。
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王明派各路人马到根据地掌权,张国焘去了鄂豫皖,夏曦则到了湘西,他们到任后,根据地都出现大规模的肃反运动。
尤其是湘西,夏曦都杀疯了,以至于红二军团的党员不到十分之一,连队组织不起党支部来。
党员和党支部都没有,这哪里是红军嘛。
所以任弼时从红六军团调干部,到红二军团做政委,并且建立各级部队的政治部,同时恢复红二军团干部的党籍,让受批判的同志回来工作。
短短几个月时间,红二军团的党员数量增加四倍,重新成为党领导的红军部队。
要是没有任弼时整顿部队,可能贺龙就没有日后的赫赫威名,也没有元帅军衔了。
第二件是建设根据地。
在整顿部队的时候,任弼时和贺龙商议:“磨刀不误砍柴工,咱们要做点事情。你指挥部队打仗,我来搞建设。”
于是贺龙指挥部队攻城略地,打下大庸、桑植等县,任弼时派出3000多人的工作队,到基层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并且建立各级地方政府。
军事和建设,配合的非常好。
到了1935年,两支军团经历30多次战役,部队发展到近2万人,建立起人口45万的革命根据地。
不过此时中央红军已经长征,留在南方的任弼时和贺龙军团,彻底成了孤军,打不过陆续增兵到20万的国军,只能效仿中央红军长征了。
也就是在长征路上,中央发来命令,决定以红二、六军团为核心,成立红二方面军,贺龙是总指挥,任弼时是政委。
后来胡耀邦评价说,
任弼时才是红二方面军的灵魂人物,没有任弼时就没有这支主力红军。
也就是说,
任弼时在红二方面军的地位,相当于红一方面军的毛泽东。

三、
任弼时一辈子公正无私,不管是什么人都能保持合作关系,但有两个人,任弼时始终如一的反对。
其中一个是张国焘。
1936年6月,红二方面军翻越雪山到了西康,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红军会师原本是一件喜事,任弼时也觉得,北上的日子不孤单了。
但他万万没想到,两支方面军会师不久,张国焘便派来工作团,给红二方面军送来大量的文件材料。
这些文件材料,显然不是讲工作和革命的,而是指名道姓的诽谤中央领导,光明正大的搞分裂。
此时任弼时才知道,红一、四方面军出现过矛盾,张国焘也曾另立中央,虽然现在伪中央已经取消了,但看起来张国焘并不死心。
现在送来诽谤领导的文件材料,到底想干什么,恐怕不需要多说。
任弼时想着,张国焘这老小子,蔫坏蔫坏的。
于是他命令各级政工干部,张国焘送来的材料一律不准下发,只保留一份备案,其他的全部烧掉。张国焘派来的干部,只允许讲团结,不能讲分裂。
用贺龙的话说,要是敢讲分裂,小心老子打你的黑枪。
张国焘不死心啊,亲自和任弼时谈话,要求红二、六军团更换军政主官。他没说换成什么人,但任弼时知道,肯定是四方面军的人。
于是任弼时直接拒绝。
张国焘又提要求,说红六军团给他指挥吧。任弼时再次拒绝,做你的大头梦去吧。
最后张国焘提出新要求,召开两个方面军的干部联席会议,商讨一些重要的问题。毕竟四方面军的人多,投票权也多,他想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掌控二方面军。
任弼时说,干部联席会议可以召开,但不能用多数压服少数,只能是两支独立的方面军商量问题。
张国焘无奈,这还开什么会,算球吧。
直到北上陕甘,张国焘都没有占到任弼时的便宜,而且任弼时和朱德经常找四方面军的干部谈话,苦口婆心的劝他们改邪归正,要跟着中央走。
现在来看,
张国焘分裂的阴谋失败,一方面是南下政策执行不下去了,另一方面就是红二方面军在旁边监视。
如果只有朱德等同志,想说服四方面军的干部听中央命令,恐怕力度不大。你一个老头子,空有总司令的名号,又能怎样?我们可是有兵的。
但是红二方面军在旁边,朱德说的话就有分量,更何况任弼时是政治局委员,贺龙是暴脾气的龙头大哥。
这三个人一起说出来的话,谁都要掂量一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任弼时和贺龙的红二方面军,和朱德一起催着红四方面军北上。
另一个就是王明。
当初在中央苏区的时候,任弼时经过革命工作的锻炼,就知道王明和博古的路子不对,于是才有了贬谪下放的事。
到了1937年11月,红军经历千辛万苦走到陕北,并且改编成八路军东征抗日,结果这个时候王明回来了。
因为王明做了六年的驻共产国际代表,回到陕北自然以“太上皇”自居,号称自己是国际路线的正确代表。
要继续革命就要服从共产国际,而服从共产国际就是服从王明,这就是王明的逻辑,也是一杆招兵买马的大旗。
但在抗战初期,共产国际的指导是错的。
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说,中国共产党要和法共一样,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这不就是要求我党向国府投降嘛,真听了王明和共产国际的,以后就没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了。
于是坚持独立自主的毛泽东,又成了少数派,说破嘴皮子,都不能说服“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同志们。
想改变局面,就需要派人到莫斯科做工作。
而这个到莫斯科做工作的人,必须有留学苏联的经历,才能得到共产国际的信任,必须经过革命战争的锻炼,并且相信毛泽东的“独立自主”路线,才能做有意义的工作。
此外,这个人必须有相当的能力和威望。
选来选去,毛泽东发现,只有任弼时能完成任务。那就不用多说,就你了,去苏联。
1938年3月,任弼时离开延安,取道飞往莫斯科。
刚到莫斯科不到半月,任弼时便向共产国际主席团,提交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的报告。
这份报告共15万字,详细阐述了我党灵活的抗日政策。看完这份报告,共产国际也不得不承认,法共经验是错的,中共经验是对的。
于是共产国际做出决议,同意我党用自己的经验,到日军后方开辟抗日根据地,以及继续用灵活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更多的同胞反抗日军侵华。
而且在同年7月,王稼祥即将回国的时候,季米特洛夫找王稼祥和任弼时谈话,明确告诉他们:
“应该告诉全党,要支持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他是实际斗争中锻炼出来的领袖。至于王明等人,就不要再争领导人了。”
至此,共产国际放弃王明,他再也不能以“太上皇”自居了。
所以别看王明在国内跳得欢,任弼时一出手,就把他拉下马。
换做别人,可能真没这个本事。
到了1941年,任弼时已经回到国内参加整风运动,有次会议上,王明又扛着共产国际的大旗,指责我党的抗日政策是错的,应该听国际的建议。
言外之意,还是和毛泽东争锋。
任弼时当场站起来发言:
“季米特洛夫和我说过,王明有很多缺点,让同志们帮他改正。但我回来只和毛主席讲过,不太好直接和王明说,现在是不得不说了。”
“曼努意尔斯基问我,王明是否有企图,把自己的意见当作中央的意见?是否想团结一部分人在自己周围?季米特洛夫同时说,王明有些滑头的样子。”
“我告诉他们,王明同志确有钦差大臣的味道,他的主要问题是个人突出,自以为是。”
这番话说出来,王明彻底失去依仗,而任弼时又一次把王明打翻在地。
其实不论是反对张国焘,还是反对王明,
任弼时都不是私人恩怨,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支持毛泽东的工作。

四、
如果以为任弼时支持毛泽东,仅仅是反对张国焘和王明,那就想的太简单了。
1940年回到延安后,任弼时辅佐毛泽东做的一系列工作,证明他是真正的无双国士。
这些事现在说的不多,我们简单说一下。
做为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延安有很多部门和政府机构,但各部门机构缺乏统一管理,导致各种事情错综复杂,很难及时处理。
于是
任弼时亲手建立了中央办公厅
,下设秘书处、总务处和警卫处,并且制定严格的财会、文档保管、行政制度,来集中处理部队、地方和各部门的事务。
随后任弼时调整各部门机构,让它们都集中到杨家岭附近办公,有什么事可以互相交流,也方便上下通达。
万事有所归依,效率就高了。
抗战时期要团结各阶层人士,那么政府人员的结构,就不能都是共产党员,必须让各阶层人士都参政议政,才能起到统战团结的目的。
原本这是政协的任务,但抗战时期没有成立政协的条件,任弼时就起草政策,
建议组建“三三制”政府。
在“三三制”政府里,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都是党外民主人士。
这样便开拓言路,完成统战和团结。
随着皖南事变以及国共合作破裂,陕北不可避免的出现经济危机,任弼时觉得:
“如果国共关系缓和,陕北就是抗战的大后方,如果国共关系继续恶化,那就要以陕北为根基,一边坚持抗战,一边消灭蒋介石。”
所以任弼时说,现在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陕北的经济建设问题,我们在《延安不需要特货》里说过,事迹感人成绩巨大,
第一个提出经济建设且制定政策的人,就是任弼时。
此外,任弼时辅佐毛泽东精简机构、调整部门职能、建立党的一元化领导以及整风整党整军,相当于党的大管家。
事无巨细一概包揽。
我党能革命成功,根本原因是组织的胜利。
如果把党组织视为一台精密的机器,那么毛泽东是提供图纸的发明者,而任弼时就是亲自动手组装机器的工程师。
要是在武侠小说里,
毛泽东是挥剑杀敌的剑客,任弼时是干将莫邪一样的铸剑人。
所以我党成为如臂使指的战斗力超强政党,任弼时功不可没。
这样的人,你说是不是无双国士?

五、
1945年4月“七大”召开,毛朱刘周任被选为“五大书记”,其中任弼时是最年轻的,那年才41岁。
然而最年轻的任弼时,年底却被苏联医生检查出高血压、糖尿病、动脉血管硬化等毛病,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
这些病需要静养,才能康复的希望。
但是解放战争逐渐拉开大幕,任弼时又是分管组织、经济、书记处日常工作的书记,实在太忙了,根本没时间静养。
就这么拖啊拖,拖到解放战争胜利了,任弼时却因为身体的问题,不能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
后来经斯大林同意,任弼时到苏联治疗半年,病情略有好转,结果刚回国又遇到抗美援朝,任弼时没日没夜的参加会议,终于熬不住了。
其实他就是被累倒的。
当初赴苏联留学的时候,任弼时给家里写了一封信,里面写道:
“现今社会生死存亡,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
任弼时是成功的。
而在他的讣告里,其中一句是——
任弼时同志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之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9 04:40 , Processed in 0.00914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