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12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7 16:33: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惜晖 于 2025-1-17 16:34 编辑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12篇                                                

                   2025-01-15 11:04                                                                来源:                                                    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发布于:北京市
   


              

(来源: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安徽,诗情画意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诗词丰富。唐宋时期,多少著名诗人泛舟长江、淮河、新安江,登临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他们为安徽风物歌吟,为安徽山川代言。那些华章丽句拨人心弦,闪烁古今。

诗仙李白一生中传世的诗歌一千多首诗,有五分之一的诗写在安徽。行走在安徽大地,一步一诗,一脉锦绣。

人物

杜荀鹤、黄观、周馥

美食

贵池小粑、九华黄精饼、池州辣椒鲊、东至干锅菌、陶公菊如意卷、石台富硒土猪肉、青阳将军湖鱼头、陵阳一品锅、九华黄精石耳炖土鸡、秋浦花鳜

池州,别称池阳,被誉为“千载诗人地”。

李白为九华山改名,杜牧问酒杏花村,岳飞寻芳翠薇亭。在历史长河中,无数名流驻足吟赏,山水有了绝唱。

这里,九华山的钟声悠扬,秋浦河的波光粼粼,每一处山水都蕴含着诗意。今日的池州,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你可以在九华山听晨钟敲响,可以在平天湖畔感受湖光山色,也可以在杏花村的酒香中沉醉。

摄影:余昌林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宋] 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译文

野棠梨花飘落了,时光匆匆,又过了清明时节。东风无端地欺负旅途的人,竟将我的好梦吹醒。云屏后我孤枕难眠,感到寒冷胆怯。弯曲的江岸上,有个佳人举杯为我饯行。将马拴在杨柳树下,我曾在此地轻易与那个知己离别。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往日的燕子还栖息在这里,能听我诉说对那个佳人的思念。

听说在繁华街道的东边,有人曾在某家门帘后见过那个佳人。昔日轻别离的悔恨像春天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无穷无尽;如今难以相见的新怨恨又像高耸的山峰,千重万叠。即使有那么一天,我俩在酒宴上再相遇,她已是镜中花,可望不可及。她也会惊讶地问我:近来怎么又白了很多头发?

注解

①东流:东流县,旧地名。据《太平寰宇记》:唐会昌初置东流场,南唐保大十一年(952)升东流县,治所在今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

②野棠:野生的棠梨,二至四月开花。

③刬(chàn)地:宋时方言,相当于“无端地”“只是”。

④云屏:云母镶制的屏风。

⑤觞: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

⑥绮陌:绚丽多彩的道路,宋人多借指花街柳巷。

⑦纤纤月:这里形容美人足纤细。

赏析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是首言情词,具有典型的婉约风格。可能有不少人会问,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岂会写出如此缠绵、伤感之作?其实,辛弃疾的词风格是以豪放为主,亦有婉约佳作。

辛弃疾年轻时在北方参加义军抗击金兵,后曾在江西、福建、湖南等地任安抚使、转运副使及滁州知州等职。一生以助南宋朝廷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备受主和派及奸佞之徒排挤,壮志难酬,便把情感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其抒写报国志向和壮志难酬的词风显得沉雄激昂或悲壮。“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辛弃疾热爱生活,亦儿女情长。

辛弃疾早年路过东流县,曾在某村结识一位歌女,两情相悦,不久分别。宋淳熙五年(1178年)暮春,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召为大理少卿,从豫章(南昌)去临安(杭州)赴任,途经此地,面对人去楼空的景象,挥笔写下《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抒发思念之情,感叹知音难觅。

时光流逝,佳期不再,佳人恰如野棠花般飘落难觅。曲岸持觞,垂杨系马,作者对当初匆匆而别倍感惋惜。当听说佳人别后的消息,作者自然感伤不已,心情无比复杂。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这满头白发,既意味着“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又饱含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悲愤,恋旧之情、身世之感已浑然不可分,可谓百感交集。同时,使柔媚的词风中透出悲壮之气。

此词表明辛弃疾至少曾两次到过东流县,且流连忘返。通过即景抒情、以景作喻,间接描写了东流的景象及风俗人情。这里多山临江,江岸山上多生野棠梨树,春天野棠花烂漫迷人,人们热情好客。

摄影:刘国强

链接信息

东流镇位于池州市东至县中西部,地处长江南岸,是一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古镇,陶渊明曾隐居东流艺菊,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南唐设东流县后,一直为县治所在。至德县始建于唐至德二年(757),中间曾改名建德、秋浦县。1959年,东流、至德两县合并为东至县。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曾路经东流,并作有《丙申泊东流》诗:“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东流今日客,建德椎牛羊。野语尚信然,小市黄芦洲。惟有采薪翁,经营往来舟。”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县名由来,记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善良和热情。

著名诗人梅尧臣曾任建德县令,写有《往东流江口寄内》:“艇子逐溪流,来自碧江头……而我无羽翼,安得与子游。”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东流县山水相间的景观。有趣的是诗人见鸟双飞而思异地分居之妻,亦属爱情诗篇。

宋代写到东流县的诗人还有黄彦平、杨万里、赵蕃、王质、彭汝砺等,且多是路经此地而作,说明东流曾是长江上的要津,且富游观之胜。

如今,东流镇是一个以古祠堂、古塔、古街为特色的历史文化风景区,著名的景点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陶公祠、天然塔、秀峰塔、老街等。游人到此,不仅可以访古,品江南水乡美食,还可到附近的仙寓山领略辛弃疾笔下的“云山千叠”之无限风光。

摄影:方树华

来源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排版丨左尔敏

初审丨李雨彤

二审丨庞欣颖

终审丨俞路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6 06:47 , Processed in 0.00777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