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六朝时期的养老状况及待遇,看传统儒家孝道的重要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21 06:06: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从六朝时期的养老状况及待遇,看传统儒家孝道的重要性                                                                               2025-01-18 13:30                                        

发布于:天津市
   
六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较为混乱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人们生活相对比较艰难,老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六朝时期关于老人的生活与敬老爱老的问题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因为当时社会动荡,老年人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冲击,其生活很难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当时的政权并不稳定,更替频繁,发生篡夺之事更是屡见不鲜,所以当时的统治者们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便大力宣扬“以孝治天下”的观念,这样的做法固然使家庭地位得到了巩固,但国家层面却依旧难以得到安定。

经过统治者们的推行,在社会上对于养老与敬老之风虽然有所体现,但还是很难在全社会进行广泛全面的推行,更让人感到心寒的是,在当时那个社会很多人都是为了获得功名利禄而故意假装出来的伪孝,但这样的伪孝行为大多集中在社会地位较高的政治人士身上。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社会上的广大劳动人民,他们虽然经常处于颠沛流离、风餐露宿的困难之中,却不乏奉亲敬老之人,在这种情况下的敬老养老的行为也是真正发自肺腑的,这种美德与人间真情更值得称道。
所以也不能因为社会上少数人的行为,就此对六朝养老敬老之风盖棺定论,只能说在当时在社会上对老人的态度较为复杂,我们必须分情况而言,虽然有出现目的不纯的伪孝行为,但也不乏真正敬老爱老之人。

六朝社会上赡养老人的真实情况以及老人的社会待遇?
首先是六朝时期统治阶级们对孝的提倡,从六朝时期的养老状况及待遇,看传统儒家孝道的重要性。
根据我国古代儒家传统的观念来看,孝的含义分两种,一是对父母履行赡养的义务,即养老;二是要对父母保持尊重,即敬老。在当时的社会上流传着一个关于敬老爱老的典范,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祥,这个故事想必大家也早有耳闻,内容大致为王祥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后来的继母又对他不好,但是他并没有心生怨恨,反而主动对她履行了赡养的责任。

他平时对待父母态度恭敬,遇到父母生病,也衣不解带的候在床边侍奉,因为担心汤药太苦,每每在给父母喂药之前都要自己先亲自尝试一遍。我们当代所听到的孝亲故事典故,例如卧冰求鲤、黄雀入幕等皆是王祥的真实事迹。
王祥不仅自己以身作则孝敬奉养父母,甚至还以此观念来教导子孙,在其临终之前给后世的子孙留下的遗训中,也都是教导后世子孙要谨遵孝道,后来这一道德观念代代相传,最终也让王式成为了两晋南朝的第一高门士族。王祥以孝治天下的观念代代相传,并最终成为其家族的标本,因而在后来的朝代种不论如何变迁,王氏始终都能在乱世中自保其家世,由此也可见孝的伦理观念的影响之深远,威力之强大。
六朝时期为了更好的提倡孝道,甚至还在将《孝经》立于学宫,进而将孝广为传播。同时为了普及孝的伦理,当时的学者们还编著出版了众多与孝相关的书,进而让《孝经》之学成为了显学。民众们更是以行孝为荣,使得孝亲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在民间广为流传。
那么谈到敬老爱老这一话题,多数人也常关注到社会的养老状况,尤其是广大普通民众的养老情况。在六朝对于庶民百姓的定义比较宽泛,在当时除了士族地主以外的所有社会基层几乎都可以算作是庶民百姓。对于一般的庶民地主来说,他们很少能够享受到封建社会的特权,基本要依靠自己的家庭受益来维持老年生活,来养老。

而社会地位更加低的民众,如普通农民以及那些兵户、佃农户以及杂户等就更加凄凉,他们的经济地位低下,养老保障更是无从谈起。而这些无名之辈往往又是数量最为庞大的社会群体,因为数量庞大,且社会地位低,所以在史籍上也很少有关于他们的记载,关于这个群体的养老状况只能粗略的概括。
在《南史孝义传》中就记载了一些贫民养老状况。当时的南朝历阳人刘瑜七岁就失去了父亲,对母亲非常的孝顺,后来五十多岁的时候母亲去世,更是三年都不食盐酪,在后来的二十多年里,几乎都是布衣蔬食,生活清苦。

另外一个故事则描述的是,当时会稽永兴有个名叫郭世通的人,也是小小年纪就没有父亲,家庭经济水平非常困难,当时父亲去世后留下了一个继母,他非但没有抛弃这个并非亲生的母亲,反而尽心尽力的侍奉孝敬继母。
后来他的妻子生下一个男孩,郭世通担心以自己的家庭状况,若要养此儿,就难以供养继母,因而为了能够更好的侍奉继母,竟然亲手将儿子活埋了。后来继母去世之后,为了能够将其安葬,还四处向外借债,并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还清债务。由此也可见当时亲民生活之贫困,养老之艰难,但同样也反映出当时民间孝亲之风的普遍以及百姓对于敬老爱老的重视程度。

门阀世族的与政府官员的养老状况及待遇?
上文提到了社会地位较低的寻常百姓的养老状况,那么作为当时处于社会阶层的天平另一端的门阀世族的与政府官员的养老状况及待遇想必大家也非常好奇。六朝时期,对于门阀世族和政府官员来说,待遇都相对要优厚一些,与普通民众相比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当时,世族官僚的退休年龄大约在七十岁左右,当然也有少数人不到七十岁就退休了。关于世族官僚的退休待遇,在当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官位越高的,其待遇都要更加优厚。根据相关人士的考察得知,一品官员因其位秩尊崇,退休以后得到的俸禄与恩赐都会很高。

而三品的官员,基本上都会在退休之时顺带升官,一般情况下,品秩会上升一级,而俸禄也会随之上升或者保持原来不变,不管如何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不错的待遇了,相比一般人来说吃穿都无法得到保障,更不用说还能拿到退休金了。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官员退休以后都能拿到与退休前一样的工资的,大部分官位较低的官员在退休后的工资都会或多或少的减少一些。换个角度想想这一做法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不论哪个国家都不可能维持官员的养老待遇与为官时完全一致,更何况是六朝时期这样一个战乱纷争的时代,国家更加没有那么多的钱来发给退休的官员。

而除了退休后的俸禄情况外,六朝时期世族官员养老待遇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体现。即六朝时期,由于政治现实的需要,对于那些功勋显赫,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凡是有军政方面的大事都必须要先征求他们的意见,这一行为同样也是敬老精神的一个体现,而且向这些经验丰富的老臣咨询意见,也能帮助国家作出更准确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国家社会的安定。
总而言之六朝时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的敬老爱老之风以及养老情况也会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而相应不同,即社会地位高的人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养老待遇,而一般的平民由于经济水平有限,正常生活都难以维持,更别提养老,但六朝时期的敬老爱老之风却又在平民百姓之中盛行,这种美德与真情更加值得称道。
参考资料:
《孝经》
《南史》
《六朝民俗》张承宗著
《六朝文化概论》许辉李天石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0:05 , Processed in 0.01039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