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龄化并非社会的黄昏:用“智慧”重新衡量生命价值的尺度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2 07:07: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老龄化并非社会的黄昏:用“智慧”重新衡量生命价值的尺度                                                          2025-07-11 17:30                                        

发布于:广东省
   

                                    

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目前,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少子化和长寿趋势使得老龄化持续加深。

但换个角度来看,长寿带来的老龄化并不可怕,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升。最关键的是,少子化的加剧带来老龄化明显加速的问题才不容小觑。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人口红利消逝;随着而来的是,社会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社保压力上涨,而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却下降……

过去,我国依靠庞大且年轻的人口红利和高储蓄投资率带来的高资本投入,支撑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甚至在2004年,中国首次出现“民工荒”,农民工的工资开始快速增长。

然而,刘易斯拐点在2013年左右出现,中国经济面临增速换挡,人口老龄化与逆全球化又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脆弱性。

目前,中国康养产业正面临“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传统康养模式面临服务资源短缺、响应效率低下等挑战;另一方面,康养服务成本高,老年人担心去养老院会增加自己与子女的经济负担。

在这重要关头,传统养老模式难以满足需求,技术驱动成为破局关键。

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将为中国应对老龄化创造更多机遇!

01 银发经济的人群分析:

缺口即契机,这片“新蓝海”规模30万亿

今年全国两会的首场“委员通道”上,有政协委员提到:“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占到GDP的6%;预计到2035年,将有望达到30万亿元,成为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估计到2050年,银发经济将至少可以提供1亿个就业岗位。”

不要一提到老人,就固化印象为75岁以上的需要护理老人。

银发经济的思路应该抓住活力老人与准新老人(50-65岁)的机会,那才是真正的蓝海:比如作为情感补充的宠物行业、抗衰老保青春的医美行业、提升生命活力的体育健身行业,都将是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6070后被称为婴儿潮的一代,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一代人。虽然小时候条件差一些,却赶上了高考恢复、吹上了改革开放的春风。

他们20岁到60岁这段获取人生财富的关键时期,正好与我们国家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完美重合。退休后,他们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也同样让Z世代羡慕。

因此,他们中很多人具有丰富的社会参与性活动。2024年有一则新闻:中国第一艘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首航,居然有九成以上的乘客是中老年人。

此外,新老人的技能也升级了,对电脑、直播、电子支付很熟悉;既可以在直播间无障碍购物,也热衷于老年短剧,如《闪婚老板是豪门》、《保洁老妈无极归来》等,流水动辄上亿,已经妥妥成为了网络上最新的“财富密码”。

因此,在了解银发经济之前,应根据中老年群体的年龄、健康、生活状态分层定位。

例如,针对50-65岁刚退休有活力的老人,定位为解放型消费市场,他们有更多元化的精神追求,还会在退休后拓宽自己知识面、接受再教育等等。

针对65-75岁机能开始退化的老人,定位为改善型消费市场,提供适老化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

针对75-100岁疾病高发的老人,定位为刚需型消费市场,提供护理院、养老院、医疗护理等服务。

正因为我们即将拥有一群“寿命更长、健康意识更强、收入更高、受教育程度更高、生活预期更丰富”的新老龄群体;所以银发经济,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向我们奔涌而来的,确定性的大风口。

02“老龄化”→“适龄化”:

康养机器人的想象空间有多大?

银发经济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全新的课题。我们不必纠结于如何精确地去定义它,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拥抱它,用新技术带给养老生活无限的想象空间。

当前的养老服务格局主要停留在【监护】、【康养】【陪伴】三大核心痛点上:失能护理缺口较大,大量失能老人难以获得足够的智能护理设备支持;情感陪伴不足,许多独居老人日常交流匮乏,陪护机器人普及率较低;

此外,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养老服务供给存在明显空白,高端养老机构在这些区域的覆盖率远低于一二线城市。

于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银发经济,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战略,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

同时,国务院也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将智慧健康养老列为七大潜力产业之一,提出推进智能设备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场景的集成应用。

目前,中国已经有许多先进的养老科技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智能传感设备提供全天候预警,一旦老年人生命体征出现变化,便能立即发出警报;体适能一体机可给予老年人全面、科学的体质评估与锻炼指导;陪伴机器人凭借算法向老年人提供定制化的情感支持……

【监护】: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而言,现在仍存在大量的“独居老人”,子女在外务工无法履行日常监护职责,稍微磕碰摔倒就容易错失最佳医疗良机。此时,在家配备一台毫米波检测雷达就十分重要了。

它能在室内提供24小时的实时检测,通过“点云成像”算法来捕获人体各种程度的动作变化,包括宏观运动、微观运动与体征信息;实现「跌倒姿态报警」、「精准生命探测」、「隐私保护」等功能,让家属随时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

【康养】:伴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我国康养机器人产品研发迈入2.0时代,已具备转移辅助、排泄辅助、照护与联络、看护辅助等功能。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护理,护理机器人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可为老年人提供不间断、精细化的服务。

如下肢智能训练机器人,能够依据老人的身体状况提供智能矫正,为老年人开展步行和平衡功能训练。未来,还有更多健康检测、康复训练、协同护理等机器人亮相,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万亿级。

【陪伴】: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老年人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同样渴望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国现有约5000万独居老人,他们面临着情感陪伴的真空。

智能陪伴机器人通过情感交互和技术赋能,不仅填补了亲情缺位,更助力长者实现精神世界的丰盈与满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慧养老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硬件智能”阶段,而是通过5G物联网、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应用,开启了养老产业的“下半场”。

如何利用智能化技术重构养老服务,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行业的核心挑战。智慧养老的未来,正通过数据驱动与创新技术,推动着养老产业走向更加精准、高效、个性化的方向。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但智能养老为我们提供了破局的方向:毫米波雷达监护老人健康、智能陪伴机器人提供情感支持、智能助行器帮助老人学会走路……

在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2025年,"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康养产业底层逻辑,催生出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

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技术应用层面的突破,更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颠覆性重构,正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引领全球的养老新范式。。

或许未来的某个时刻,覆盖全龄段的智能养老服务体系或将实现从“老有所养”到“享老有为”的跨越。但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不能将老人的一切都抛给机器」。

子女应该多关心老人的生活和健康,多陪老人聊聊天,让他们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尊重(这才是生而为人最大的幸福)。唯有以技术为舟、以人文为桨,才能承载一个体面、温暖、充满可能性的幸福中国。

END

作者:伟斯基

编辑:共享会计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7-13 04:07:16 |只看该作者
文明家庭敬老为先,
幸福之户以德为本。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25-8-12 04:14:58 |只看该作者
尊老才能老有所尊,
尊老等于尊重自己。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7 04:10 , Processed in 0.00891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