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啥到了60岁,疾病就增多了?医生忠告:60岁后,要做好这几件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3:27: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啥到了60岁,疾病就增多了?医生忠告:60岁后,要做好这几件事                                                                                2025-02-12 16:45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了60岁,很多人会开始感到身体的不适,疾病逐渐增多,究竟为啥会这样呢?
我在医院工作多年,经常遇到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充满疑惑,他们明明感觉自己过得还不错,为什么一到60岁,身体就像突然被“击中”一样,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呢?

60岁后的“静默危机”
其实,到了60岁,疾病增多并不是一件突发的事情,而是你几十年生活方式的结果
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到了60岁后,身体上开始出现各种老毛病,而这背后,其实是一个个“不见血的杀手”悄悄作用在你身体里的。
在我接触到的很多患者中,许多人在60岁之前对自己的身体几乎没有什么过多的关注,甚至有些人是等到疾病真正出现,才开始后悔自己过去没有重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位患者,是一位退休后的工程师,他总觉得自己身体还算不错,除了偶尔的小病小痛,几乎没什么大碍。
然而,一次例行体检后告诉他,他的肝功能已经异常,甚至发展到了脂肪肝的阶段,这个消息让他大吃一惊,因为他自己根本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问他平时饮食如何,他回答:“吃的挺简单,偶尔喝点小酒,基本没什么特别的。”但是,继续问了他一些细节:平时是否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大吗?是否经常性地坐在办公室里?

这些问题让他开始反思,过去自己其实早就被这些无形的习惯拖慢了身体的步伐。
很多时候,身体上的警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明显,而是渐渐累积的,例如,我们对食物的消化能力逐渐减弱,肝脏、胃肠道的负担越来越重。
问题是,很多人在60岁之前,可能一直没什么明显的症状,甚至能继续工作、活动,但等到了60岁,身体已经开始承受不住那些年积累的负担了。
你也许早就习惯了饮食不规律,习惯了熬夜赶工作,习惯了长期久坐办公,习惯了偶尔喝酒应酬,却从没意识到这些生活方式正在给你身体埋下隐患。

疾病隐患
有一个问题是,60岁后,很多人会开始患上一些老年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但这些疾病的发生,并不是突然的,它们是慢慢积累起来的。
我有个患者,他做了一辈子的教师,退休后,偶尔闲下来,体检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被高血糖困扰多年,早期的糖尿病征兆一直没有引起他足够的重视。
他过去生活中,糖分摄入极大,早餐是一杯浓糖奶茶,午餐后习惯吃点甜点,晚上也不注意控制,年轻的时候,体重一直处于正常范围内,感觉也不大,大家都说他“很健康”。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很多慢性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特别是像糖尿病、高血压等,都是没有特别显眼的症状,很多人忽视了身体的一些细微信号。
等到60岁之后,身体的“容错率”降低了,这些疾病就像沉默的闷雷一样,突然爆发,给你造成不小的健康威胁。

身体的“老化”
常有人认为,60岁后的身体老化只是在表面,比如皱纹增多,头发变白,动作变得迟缓,但实际上,老化并不仅仅表现在外表。
你内脏的老化、关节的老化、骨骼的老化,甚至是大脑的老化,都在你不经意间悄悄发生,最常见的就是骨密度的丧失和关节的退化。
我有一位患者,就是一位长期从事写字工作的老书法家,他平时的生活节奏很轻松,工作压力也不大,但到了60岁以后,他突然感觉到背部和脖部的疼痛,甚至在做一些轻微的活动时,都会感到不适,去医院检查后才知道,他的脊柱和关节已经开始出现了退化性变化。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骨骼和关节的老化也是悄然发生的,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开始下降,特别是到了60岁,女性的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更高。
而关节问题,像骨关节炎、滑膜炎等,也很容易在老年时期爆发,尤其是一些长期坐着、不活动的人,这些问题就更容易提前显现出来。

定期“空窗期”的重要性
很多人到了60岁,身体开始变得懒散,活动量减少,生活作息固定,结果身体变得更加僵硬。
我经常遇到一类病人,他们每天按部就班,日复一日地过着差不多的生活,早晨喝一杯茶,吃一个包子,下午看会儿电视,晚上就去睡觉。
你会觉得这听起来像是浪费时间,但实际上,正是这些“空窗期”,能够帮助你的大脑和身体进入一个自我修复、放松和更新的状态。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从事编程的患者,他是个典型的“工作狂”,每天几乎不休息,工作至深夜,白天也不愿意停止思考,结果他常常感到压力山大,脾气暴躁,身体也变得越来越差。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他学会了每天留出一些时间,完全放空自己,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散步,听音乐,做手工,甚至只是躺在沙发上发呆。
这样一来,他不仅体力有所恢复,情绪也变得稳定,压力得到了很好的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脑力活动的“保持”
通常我们都会强调运动、健身,但其实,60岁后,脑力活动才是保持长期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有一位患者,她已经年过60,退休后开始参加一些常规的健身活动,走步、打太极,可即便如此,身体状况依然没有明显改善,她抱怨道:“我每天都锻炼,为什么身体还是总是感觉不舒服?”
我问她,平时是否也有做一些脑力活动,或者参与到一些思维挑战中,她的回答是:“没有,感觉已经年纪大了,学习这些复杂的东西不太适合自己。”
这个患者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她每周定期参加了读书俱乐部,开始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比如学英语、做手工艺品等。

几个月后,她发现不仅大脑变得更加敏捷,连身体的精神状态也改善了很多,运动固然重要,但要想维持一个全方位的健康,脑力的“锻炼”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年老不是借口,而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你从年轻时开始建立的健康习惯和不健康习惯,到60岁后会给你带来不同的结果。
问题的出现,往往是逐渐的,慢慢累积的,等你察觉时,很多伤害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早早开始对自己负责,从生活中的点滴开始改变,是你维持健康的关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疾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6:18 , Processed in 0.00877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