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为什么能以弱胜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2 09:40: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泽东为什么能以弱胜强?                                                   2025-04-30 11:00                                        

发布于:天津市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
虽然暂时摆脱了强敌的纠缠,
但部队在井冈山面临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
人数太少、装备太差、物资供应举步维艰,
山下仍有强敌四面包围。
敌人的“进剿”和“围剿”时有发生,
如何打破敌人的“进剿”和“围剿”,
让部队生存下来,
成为毛泽东首要考虑的大问题。
毛泽东刚在井冈山落脚,
两湖和广东军阀就爆发了混战,
敌人部署在井冈山周围的兵力减弱了,
毛泽东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
迅速指挥工农革命军广泛发动群众,
频繁开展游击战,
建立和巩固根据地。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和严峻的形势下,
毛泽东首先要研究的军事课题就是,
用什么战略战术对付敌人,
才能让部队生存下来并获得发展和壮大。
刚开始的时候,
毛泽东就注意到了井冈山老一代的“山大王”朱孔阳的作战经验,
朱孔阳对付国民党官兵的办法就是“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
对朱孔阳的这个作战经验毛泽东认为过于消极被动,
因为这种办法只是一味地打圈而不能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当然也就无法真正打破敌人的进攻,
最终还是改变不了被动挨打的地位。
毛泽东提出“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
打圈的目的是避实就虚,
迷惑敌人、摆脱敌人,
并使敌人在打圈中暴露出自己的弱点;
打仗的目的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所以,
毛泽东主张要把“打圈”和“打仗”完美地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
才能既消灭了敌人,
又保存了自己。

从1927年11月到1928年1月的短短3个月中,
工农革命军带领当地群众同敌人较大的作战有十余次,
工农革命军先后攻占茶陵和遂川等地,
敌人集中兵力攻占遂川时,
工农革命军则实行退却,
主动返回宁冈。
这期间的1927年12月底,
敌人以一个团的兵力进攻茶陵,
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第一营以及后来赶到的第三营拼命死守一天多时间,
虽然打击了敌人,
但自己也伤亡较大。
毛泽东对这种打消耗战的做法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对于怎样打仗,
毛泽东以极为生动的语言来描述——
我们打仗就好比雷公打豆腐,
要专挑软的欺;
打仗又好比做生意,
赚钱就来、蚀本就不干,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到1928年1月时,
最善于总结经验的毛泽东就把这一时期的作战经验及时进行总结提炼:
我们对付敌人的办法,
要看敌人的多少以及了解敌人的情况,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敌人来了我们就退,
敌人走了我们就在后面追。
不久,
毛泽东在一次讲军事课时把这种战法总结为“十二字的游击战术”: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
与此同时,
朱德
在南昌起义之后直到率军与毛泽东会师的这段时期,
也打了许多游击战,
积累了许多游击战的经验,
上了井冈山之后,
朱德
根据来犯之敌的强弱,
按照避实就虚的原则,
编了一套游击口诀:
赚钱就来、折本不干,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跑不赢就绕、绕不赢就钻、钻不赢就化(化身为老百姓)。
1928年4月朱毛会师后,
红军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连续赢得多次战斗的胜利,
毛泽东和朱德在总结井冈山武装斗争经验的基础上,
系统地概括了红军游击战的基本原则,
后来被称为“十六字诀”——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对“十六字诀”进行了精炼的概括:
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战术,
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强敌追来,
我们就发动很大的群众用盘旋式打圈子的方法,
这种战术如同打网,
随时打开又可以随时收拢,
打开以争取群众,
收拢以应付敌人。
三年来我们用的都是这种战术。
毛泽东为什么能在中国革命战争一开始就提出“十六字诀”呢?
因为中国革命战争一开始的形势就是“敌强我弱”,
在这种极为严峻的形势之下,
善于总结经验的毛泽东就紧紧抓住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这一战争基本原则,
而“十六字诀”正是极好地贯彻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这一战争基本原则。
所以,
当敌人“进剿”或者“围剿”根据地时,
为了保存自己,
红军就必须实行战略退却,
这就是“敌进我退”;
当敌人进入根据地后,
为了让敌人不得安稳并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红军就要“敌驻我扰”;
当敌人被扰乱得方寸大乱、疲惫不堪时,
红军就要集中兵力主动进攻敌人并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这就是“敌疲我打”;
当敌人被打得站不住脚、乱了方寸开始退却时,
红军就要展开追击力争多消灭一些敌人、多缴获一些武器,
这就是“敌退我追”。
“十六字诀”看上去简单,
实际上包含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两个阶段,
在防御时又包含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
奥妙无穷,
成为毛泽东、朱德等人领导红军在反“围剿”中“以弱胜强”的制胜法宝。
毛泽东总结提炼出来的“十六字诀”在游击战争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得到了党中央的认可和推广,
此后,
各个革命根据地都以这种战略战术开创了新局面,
站稳了脚跟。
“十六字诀”不仅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彭德怀在抗日期间曾对“十六字诀”给予了高度评价,
“十六字诀”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军事原则,
它有效解决了“敌强我弱”、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条件下,
如何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根本问题,
对土地革命战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也是毛泽东在战争中以弱胜强的利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6:48 , Processed in 0.00827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