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战陕北,敌人摸到距中央机关四百米处,毛泽东:莫慌,不必开枪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8 13:25: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转战陕北,敌人摸到距中央机关四百米处,毛泽东:莫慌,不必开枪                                                                     2025-05-07 15:43                                        发布于:天津市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兵力,发动了对陕甘宁边区的猛烈进攻。出于对毛主席安全的考虑,许多人建议他东渡黄河,转移到更为安全的地方。然而,毛泽东深知大家的忧虑,却从全局出发,特别是从战略角度考虑,坚定地认为他不能离开陕北。

当时,敌我兵力的对比极为悬殊,蒋介石派遣的胡宗南手下有25万大军,而我方仅有两万多人的兵力。毛泽东意识到,如果他留在陕北,蒋介石就不敢将胡宗南调往其他战场,这样就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其他战场上的压力。因此,他坚持坚守陕北,决不轻易撤退。
除此之外,毛泽东心中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原因,那就是对陕北人民的深厚情感。他曾形容中央红军长征后,党和人民如同得了场重病,而延安的简朴生活和水土让这个“孩子”逐渐恢复了元气,为革命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说:“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年,始终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现在一有战事就要撤离,我无颜面对这里的乡亲,日后也难以抬头见人。我要和陕北的人民站在一起,除非打败胡宗南,否则我绝不离开黄河。”
毛泽东的这种决心,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责任感。最终,他和周恩来、任弼时一同率领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组成前委,留守陕北前线。为了保密,中央纵队被改名为“昆仑纵队”,而毛泽东则以“李德胜”的化名行动,周恩来也用“胡必成”的假名。

当时,昆仑纵队的兵力非常薄弱,仅有四个半连。朱德和刘少奇都认为兵力远远不足,然而毛泽东却自信地说:“足够了,兵力要用在前线消灭敌人,我们有陕北人民。”他深信,只要人民支持,哪里就能得到保护。
果然,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期间,总共到过12个县,38个村庄,住过42户人家。尽管他化名李德胜,许多长期生活在陕北的百姓依旧认出了他。但这些村民没有泄露半点消息,他们默默守口如瓶,保护着毛泽东的隐秘行踪。这也印证了毛泽东常说的那句:“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在这样的保护下,毛泽东依然能够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特别是在西北战场上,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接连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等三场大捷。接连胜利后,周恩来主持了一场盛大的祝捷大会。此时,胡宗南才得知毛泽东依然坚守陕北,震惊之余,蒋介石怒斥胡宗南的无能,并下令即使付出三个师的代价,也要生擒毛泽东。
为了锁定毛泽东的确切位置,国民党引进了美国提供的先进无线测向设备。尽管毛泽东深藏在陕北的山沟沟里,但因为他频繁的电报指令,电波信号也变得异常强烈。周恩来曾形容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时,他所使用的指挥部是世界上最小的,而战场却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场人民解放战争。他说道:“我们的司令部不发枪、不发兵、不发粮,只发电报。”

果然,在毛泽东和昆仑纵队驻扎王家湾时,国民党的测向设备捕捉到了电波信号。得知此情报后,胡宗南立即指令刘戡发起突袭,目标是活捉毛泽东。面对这样的险境,毛泽东依然冷静思考,决定带领昆仑纵队往西推进,靠近“西北二马”之一的马鸿逵部,以利用马鸿逵的地方主义政策来避开敌人。

昆仑纵队一路西行,最终抵达了天赐湾,这里成为了“转战陕北”西行的终点。毛泽东将纵队成员分散隐蔽,以监视敌情。刘戡虽然没能在王家湾找到毛泽东,却发现了西行的马蹄印,随即指挥部队追击。经过一段时间的追逐,刘戡的部队最终逼近了天赐湾,只剩下四五百米的距离。
在这紧要关头,年轻的战士们心跳加速,焦虑不安。而毛泽东则镇定自若,冷静地分析道:“我们处在胡宗南与马鸿逵的结合部,敌人正内斗,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空隙。只要保持沉着冷静,敌人不一定会发现我们。即便敌人就在眼皮底下,也不能轻举妄动。”
果然,毛泽东的判断准确无误,最终,彭德怀通过情报及时派遣王震率军赶到,配合地方部队和游击队成功解围。若是当时开枪,后果将不堪设想。刘戡的部队有四个半旅,而昆仑纵队仅有四个半连,若发生交战,胜败难以预测。
毛泽东面对危急时刻的从容不迫,正如他一贯的风格,无论多么艰难险恶的局面,他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应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2:34 , Processed in 0.00784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