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兰亭序》可能不是行书,故宫这件书帖证明郭沫若的判断是正确的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20 05:49: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兰亭序》可能不是行书,故宫这件书帖证明郭沫若的判断是正确的                            

2025-06-18 10:18                                        

发布于:广东省
   

      首先一个问题,兰亭序是否真实存在?当真是王羲之所写的吗?对于兰亭序是否真实存在想必毋庸置疑,能千古流传肯定是有的。而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行书本呢,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但又不好意思说,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何与他的其他书作相差那么大呢?

其实不单是你有疑惑,此作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不少的争议,因为我们所能见到的都是唐以后的摹本,至唐以后就没有任何王羲之的真迹存世,这一点也很让人疑惑。传说是被唐太宗带到了昭陵之中,但总归一句话《兰亭序》的真迹早已不知所踪,现存的皆为唐代及以后的临摹本。

有网友就表示:一直都在怀疑王羲之的兰亭序,怎么能把字写得那么丑。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接触到海量的书法精品,不同时期不同人物所创所作,让书法学习者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因此就有网友通过对比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快雪时晴帖》之时,就提出说与《兰亭序》的风格上存在的笔法差异过大,例如《快雪时晴帖》用笔简单平整,而《兰亭序》则线条变化更为丰富复杂。
而近代书法家郭沫若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965年,郭沫若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提出《兰亭序》非王羲之手笔。他依据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等出土文物的隶书笔意,认为《兰亭序》的书法风格与王羲之时代不符,更接近唐代楷书。

郭沫若觉得,当时出土的东晋墓志铭上的字都带着隶书笔意,而《兰亭序》的字看着像唐以后成熟行楷书风,和王羲之那个年代的风格对不上。再说了,王羲之别的作品里都有隶书痕迹,唯独《兰亭序》看着格外 “特别”。
文章内容也有问题,早期大多叫《临河序》,到了唐代才叫《兰亭序》,还多了 100 多字。南梁《文选》那么重要的书都没收录《兰亭序》。
再想想王羲之当时生活挺顺遂,哪来那么多消极情绪写文章呢,反倒是智永和尚,出家人身份更契合。再说了,这作品传承有点模糊,不像别的书法作品有清晰脉络。综合这些,郭沫若怀疑《兰亭序》可能是智永和尚写的。

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在永欣寺三十年间,潜心研习王羲之家传笔法,书写了大量《兰亭序》副本。据传,他因长期临摹而积累的废笔头竟装满五大竹簏,形成 “退笔冢”。
现存于北京故宫的明代宝鸭斋拓本《草书兰亭序》,便是智永所书。此作多露锋轻捷入纸,收笔含蓄回护,少尖锐圭角;转折处多用圆转绞转,笔锋连贯如折钗股,更显沉稳匀整。字形多取纵势且大小相近,强化了草书的符号化特征,将王羲之的 “即兴之美” 转化为 “规范之美”。

而智永笔下的这件草书《兰亭序》与王羲之其他作品风格存在明显差异。以《十七帖》为例,其草书风格古朴质拙,用笔多侧锋取势,字形欹侧多姿,富有动感与韵律。而智永的版本则更为规范严谨,笔法纯正,结字规范,成为后世学习草书的 “教科书”。

此作外封题“兰亭八十刻 智永”。上署“兰亭诗叙 沙门智永书”,下款“绍兴丙辰七月程迈模勒于南陵郡斋”。是较为少见的“草体兰亭”。
智永所处的南朝时期,楷书逐渐成熟,草书也向更加流畅、规范的方向发展。智永的草书《兰亭序》顺应了这一潮流,既保留了魏晋笔法的精髓,又融入了隋唐书法的规范与精致。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孙过庭等皆受其启发。虞世南的楷书《孔子庙堂碑》,笔法圆润遒劲,结构严谨匀称,其用笔的细腻与智永草书《兰亭序》的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孙过庭的《书谱》,草书用笔丰富多变,既有魏晋遗韵,又具唐人法度,智永的草书风格在其作品中亦有所体现。
对此,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30 12:19 , Processed in 0.00751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