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笔筒上的“丙吉问牛”故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17 07:17: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笔筒上的“丙吉问牛”故事                                                                               2025-06-16 07:01                                        

发布于:江苏省
   


清康熙五彩《丙吉问牛图》笔筒(由瞿黄棘先生提供)
○陈 益(昆山)
明代初年,朱元璋看了高则诚的《琵琶记》以后,曾大加赞叹:“五经四书为五谷,家家皆有。《琵琶记》如山珍海味,富贵家岂可无耶。”急于恢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明太祖,竟然将《琵琶记》高抬至四书五经之上。这成为中国戏曲强调教化作用的典型例证。
《琵琶记》所描写的是“子孝与妻贤”的内容。作品强调封建伦理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戏曲的力量,让观众受到教化。高则诚在《琵琶记》的“副末开场”中有这么一段话:“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眼儿看。”
事实上,不仅是戏曲,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瓷器绘画,也往往成为教化的工具。最近,在瓷器收藏家瞿黄棘那里,见到了一个清康熙五彩笔筒(高19.8cm,直径12.3cm),笔筒上绘有一幅《丙吉问牛图》,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丞相丙吉问牛的故事,更是耐人寻味。
故事发生在西汉宣帝时期。有一天,丞相丙吉在外出考察民情时,遇到有人正在斗殴,路边躺着死伤的人。然而,丙吉却不闻不问,驱车而过。一会儿,又看到一个老农驱赶着步履蹒跚、气喘吁吁的牛迎面走来,丙吉马上让车夫停车,仔细询问牛的情况。下属见此情形,感到不解,认为丞相是重畜轻人。丙吉向他解释说,眼下尚是春天,天气还不是太热,如果那头牛是因为感到太热而喘息,那说明气候出现了异常,农事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我有责任去过问牛的事儿。至于行人斗殴,自有京兆尹等地方官员处理,我的职责是适时考察他们的政绩,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而不是给斗殴的行人劝架。
丙吉问牛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能够成为瓷笔筒上的绘画题材,意味着丙吉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的肯定。丞相是国家的高级官员,所关心的应当是国家大事。中国社会长期以农业为本,农事无疑是国家大事之一。田间收成的好坏,势必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丙吉考察民情,问牛而不问人,说明他敏锐地抓住了事物的要害。
时至今日,丙吉问牛的故事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一是各级官员要有清晰的权责观念,应该明白哪些事是自己应该关注和处理的,哪些事应该留给下级或相关部门去处理。丙吉之所以被人称赞,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该关心的是国家的大事,而不是每一桩具体的小事;二是官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三是官员要始终把关注民生放在重要的位置。丙吉作为封建王朝的高级官员,知道民生是江山社稷的根基,所以外出考察民情时,深入调查研究,从一头耕牛的喘息,能联系到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见微而知著。
在文房四宝中,瓷器的身影随处可见。诸如砚台、水盂、笔架、画缸,都可以用瓷器制成。经过一千多度烈火历练的瓷器,质地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不变形、不褪色、不腐朽,足可承载岁月赋予的文物功能。笔筒,作为置放于书案的文具,与读书人日夜陪伴。瓷笔筒上的绘画故事既是一种艺术装饰,更是一个文化载体,悄然传递历史信息和正向价值观。激励读书人一旦有机会踏上仕途,应该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江山社稷,为黎民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3 23:05 , Processed in 0.00729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