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杜甫活着时,他的诗无人转发,无人赞赏,甚至无人问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 17:38: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什么杜甫活着时,他的诗无人转发,无人赞赏,甚至无人问津?                                                                  2025-07-02 10:31                                        

发布于:天津市
   
好的,我帮你把这段文章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改写一遍,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写:
---
伟大的“诗圣”杜甫在去世前一年发出了一句满含凄凉的感慨:“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残酷而冰冷的现实:杜甫生前,他的诗歌无人传颂,无人赞美,甚至无人真正关心他的作品与思想。
杜甫去世四十三年后,著名大诗人元稹才首次给予他最高的评价:“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杜甫,字子美)。”这成为杜甫首次被广泛认可的顶峰称誉。真正让杜甫跻身诗歌殿堂,是从北宋中期欧阳修等文人推动古文运动之后才开始的。此后,他的诗作被尊称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被尊为“诗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
杜甫生前默默无闻,作品无人问津,直到两百多年后才被后人推崇备至。难道杜甫不够优秀?他的诗不够出色?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杜甫之所以被埋没,是因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流行的文学风格只喜欢歌颂功绩、颂扬盛世,却刻意回避甚至掩盖现实的痛苦与苦难。

那个时代,只讲歌功颂德,刻意掩盖现实的黑暗与苦难,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悲剧的根源不在于杜甫本人,而在于那个扭曲的时代!
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当叛军“安史”部队攻入潼关时,杜甫携家人正身处奉先县。奉先县距潼关极近,局势骤然危急,杜甫被迫带着家人一路向陕北逃难,最终辗转至鄜(fū)州,今陕西延安市以南。
当时的鄜州,正是如今陕西的富县。这个地方在今天仍算不上富裕,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更是荒凉偏僻,贫瘠难居。杜甫在鄜州的羌村安顿下家人,暂避乱世之苦。
这段时间发生了“辗转蛾眉马前死”的马嵬坡事件,太子李亨成功策划兵变,并在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私自登基,成为唐肃宗。灵武位于今宁夏银川以南,距离长安遥远。杜甫听闻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后,立即启程投奔灵武。然而,在半路上他却被“安史”叛军逮住,带回了长安。那时,唐玄宗携杨贵妃仓皇西逃,甚至文武百官都来不及跟随,许多官员就此滞留长安。
不久,长安被叛军攻陷,许多官员被俘,并被迫接受伪政权的任命。著名诗人王维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逼接受伪职。好在王维留下了“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的诗句,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怀念,后来因此得以减刑。
杜甫当时名声不显,身为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叛军虽抓住他,却并未加以特别限制,他在长安还能自由行走,没有遭到软禁。
两年后,唐肃宗政权南迁至凤翔(今凤翔县)。那年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两军对峙的战场,成功投奔凤翔。此举在当时实属罕见,正因如此,他得到朝廷重视,被任命为左拾遗,官职较此前晋升了两级。
“拾遗”这一官职,原本是皇帝为了展示其开明统治而设,意味着皇帝或朝廷在政务中若有疏漏,“拾遗”官可以帮助补缺、提建议。理论上,这是一个好的制度,但大多数皇帝往往只是挂名装门面,并不真心欢迎有人挑刺。唐肃宗亦然。可惜忠诚老实的杜甫没有识破其中的玄机,天真地真心实意为皇帝“拾遗补缺”。

事情起因于房琯,他在与叛军作战中失利,朝廷准备严惩他。杜甫为其辩护,却未明白其中因由:这背后是肃宗新贵与玄宗朝旧臣之间的矛盾。房琯属玄宗朝旧臣,肃宗严惩他实为杀一儆百。
杜甫勇敢为房琯辩护,引起唐肃宗恼怒,遂遣他回鄜州探亲,实则是打发他回家,不再需要他的“拾遗”服务。这件小插曲虽然微不足道,却清晰映射出杜甫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尴尬。
那个时代只爱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坚决回避现实的苦难和痛楚。杜甫不仅不歌颂,反而勇敢揭露现实的痛苦,这无疑是对皇帝和朝廷的“眼药水”,让他们不悦。
因此,杜甫的遭遇与他的诗一样,均被刻意忽视和屏蔽。尽管杜甫与当时许多著名诗人有书信交往,这些交往也多记入了他的诗中,但讽刺的是,没有一位同时代的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杜甫或他的诗。
当时真正赏识杜甫诗歌的人不过三位,且均为文坛边缘人物,这实在令人唏嘘。
不仅如此,杜甫敢于直接揭示社会现实的写作风格,招致了众多同时代人的批评和攻击。虽然后来韩愈讽刺那些批评者为“群儿愚”,但这些批评却对杜甫和他的诗作实施了有形的过滤和屏蔽。
这就是为什么杜甫生前乃至去世数十年,他的诗作无人传唱,无人赞赏,甚至无人问津。
杜甫这种直面现实之痛的写作手法,在当时遭受冷遇和非议,但正是这份真实与深刻,才使他两百多年后终于被推上文学巅峰。自北宋中期以来,杜甫的诗被尊为“诗史”,虽然这一称谓最早由晚唐时期提出。

晚唐孟棨在《本事诗》中首次将杜甫诗称为“诗史”,他指出,杜甫经历了安史乱世的颠沛流离,将那个时代剧变和个人遭遇真实细致地写进诗中,甚至连隐晦的细节也未遗漏,因此可称为“诗史”。
自北宋欧阳修等文人掀起新古文运动以来,称杜甫诗为“诗史”的说法日益广泛被接受。人们认为杜甫“善陈时事”,因此享有“诗史”之美誉。稍晚些时候,北宋学者胡宗愈对“诗史”作了更为详尽解释,他认为杜甫一生的政治行为、个人生活、内心感受以及强烈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判断,全都融入了诗中。读杜诗,便可洞察杜甫所处的时代。
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对杜甫“诗史”之名作了更精准诠释,认为杜甫诗集“一人之性情,三朝之事会寄焉”,即他的喜怒哀乐、忠奸好恶,都浓缩反映了唐玄宗、唐肃宗和唐代宗三朝的国事。

安史之乱给大唐带来灾难性打击,全国人口骤减三分之二,这绝非天灾,而是彻头彻尾的人祸。可见,这场动乱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灾难,而传统历史文献只能提供冰冷的数字和粗略概述。杜甫的诗,则将灾难的具体细节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例如,《白马》诗中“丧乱死多门”生动反映了安史之乱造成的巨大死亡惨状,而杜甫的“三吏三别”更具体描绘了百姓遭受的种种非正常死亡。这正是杜甫诗作被誉为“诗史”的根本原因,也是杜甫及其诗歌的伟大之处。
然而,杜甫那种直面现实痛苦的写作风格,在当时并不被欢迎。历经安史之乱创伤的大唐政权,更青睐那些颂扬统治者、粉饰太平的作品,因此注定要排斥和屏蔽杜甫这类直击社会病灶的真实作品。
从杜甫时代算起,至今已近一千三百年,历代王朝更替无数。安史之乱的惨剧虽未再现,但类似“只爱歌功颂德,刻意掩盖现实之痛”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不是杜甫的个人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哀!
---
如果你想,我也可以帮你分段排版或调整语气。你觉得怎么样?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22:09 , Processed in 0.00741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