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康生祖上两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泾渭分明,乡人称其后人亦相似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30 14:23: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康生祖上两兄弟同是高官,一忠一奸泾渭分明,乡人称其后人亦相似                                                               2025-06-30 10:42                                        

发布于:天津市
   
         谚语中有言:“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忠奸”人物的描绘极为鲜明,几乎成了固定的脸谱。小时候我们看电影,只要一名角色登场,从其长相、服装就能轻易判断出是正面还是反面人物。忠臣则被世人传颂,永载史册,广受敬仰;奸臣则臭名昭著,遭人唾弃。然而,有这样一类人物,身上同时聚集着忠诚与奸诈的复杂特质,评价极端分化,令众人困惑不解——这正是我们今天重点谈论的康生。

康生曾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撇开他在政治舞台上的行为不谈,仅论其书法艺术,就足以令人侧目。他的书法独树一帜,开创了自成体系的“康体”风格。著名文物鉴赏家、清朝翰林院编修陈叔通曾高度评价他:“康生的隶书显得老拙而劲健,功力深厚;行书法承二王之法,糅合北碑风韵,偶尔借章草笔意,笔墨间飘逸洒脱,气势雄浑,令人震撼;甲骨文则静穆雅洁,内涵深远。”他被誉为当代四大书法家之首。康生的书法线条如龙飞凤舞,劲道十足,秀美且疏朗,筋骨俱全,堪称书法精品中的精品。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国粹,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古代文人雅士视琴棋书画为必备修养,书法更是其中的翘楚,代代相传,备受尊崇。直到今天,书法仍有众多爱好者,不时兴起书法热潮。若单论康生的书法艺术,他讲究字与字之间的间隔均匀,笔势顺畅自然。作品中充满了艺术气息:笔锋时而矫健如惊龙,时而飘逸如游云,回旋间若轻云缥缈,无不显示出炉火纯青的技艺。几十年磨砺积累的深厚功底,使他寥寥数笔便能传达高远意境,实至名归的书法大师。更令人惊叹的是康生能左右开弓,双手挥毫,甚至能够同时书写梅花小篆,技艺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康生之所以能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如此卓越成就,离不开其显赫的家庭背景。他出身于一脉相承的儒家世家,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家族气息浓厚,书卷气息扑面而来。张家藏品丰富,满是古瓷器、绘画、书法作品,家具用料上乘,砚台与笔架陈列精致。康生的成长背景横跨明末至清末数百年,这一时期他两极分化的性格亦与其祖先的际遇息息相关。

据《胶州百家姓》记载,张姓家族在胶州历史悠久。明崇祯年间,山东胶南王台镇曹汶有兄弟张若獬和张若麒,均为进士出身。哥哥张若麒先后任职北直隶河间知县、南京户部主事、淮徐道按察司检事等官职,负责河防漕运;弟弟张若獬任北直隶清苑县知县,后升任永平府卢龙县知县,并进入刑部、兵部任职,兄弟俩皆在京城任要职。

但命运多舛,甲申年间,闯贼作乱,明朝覆灭,崇祯皇帝自尽,兄弟俩的人生轨迹由此彻底分裂。张若麒见明朝灭亡,立刻投降李自成,被重用为兵部尚书。李自成与吴三桂势均力敌,决定和谈,于是派张若麒前去谈判。张若麒凭借其明朝旧臣身份及与吴三桂的私人交情,受命与吴商议。经过斡旋,双方达成暂时议和协议。但吴三桂背信弃义,勾结清军,破坏协议,成为清军入关的先锋。李自成政权迅速瓦解。张若麒未随李自成南逃,转而投靠清朝,依靠其渊博学识和著述如《诗经课》、《礼记课》,获得清廷重用,官至顺天府丞、大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等高职,威风凛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哥哥张若獬,他不愿作贰臣。闯贼入京时,他假装癫狂,隐匿乡间,出家为僧,终日沉醉于佛法与悲愤之中。他曾用发墨书写狂草,气势如风雷,口中常念岳飞《满江红》,至“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时,哽咽流泪,痛哭不已。庵内供奉佛祖及崇祯皇帝神像,张若獬每日三次焚香祈拜,忠心昭彰。

两兄弟因政治立场分歧而反目成仇。一次,张若麒回乡探亲,派人请张若獬团聚,后者却用一副对联回绝:“二心臣子恨,兄弟同胞羞。”张若麒怒不可遏,回京后举报张若獬“图谋反清,供奉崇祯神像”,清廷遂派人逮捕。张若獬提前得知,连夜找泥塑匠人,在庙中增塑周仓、关平神像以掩饰崇祯像。钦差来时,质问他供奉明朝皇帝形象,他坚称那是关公像,泥塑工艺不过关,言辞巧妙逃过一劫。最终,张若獬被迫逃亡,途中吞金自尽,葬于铁山镇万星村后。康熙年间,为笼络汉人,清廷为其平反,族人在其墓地兴建祠堂并屯粮,这也成为胶南县祠堂村、张仓村地名的由来。其后代隐居胶县大台村,遵祖训,兴家立业,逐渐发展为当地显赫富户。

至清末,张若麒家族土地广袤,达六七千亩,除少量自耕外,大多出租给佃户,年收地租丰厚。1898年,家族堂号“南树德堂”的张发祥诞下幼子张宗可,也就是后来声名显赫的康生。老人们回忆,康生故居大门朝东,院落宽敞,面积达500平方米,砖石木结构,院内曾有一株繁盛石榴树,后移至博物馆,仍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张宗可幼时聪明伶俐,却性格放纵,八岁时犹如脱缰野马,只知玩耍。张发祥请私塾先生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希望培养其礼义廉耻的品格,教至十三岁。辛亥革命后,胶县办起“洋学堂”,开明士绅纷纷送子女学洋务,张发祥却坚决反对,认为那是离经叛道的“洋玩意儿”。他宁愿让儿子闲散在家,也不愿送他去洋学堂。身穿长袍马褂、戴着疙瘩帽、留着辫子,张宗可与兄弟们喝酒、赌钱、吹拉弹唱,甚至打架,闹得街坊邻里鸡犬不宁。无奈之下,张发祥曾将他软禁,试图管教,但康生狡黠多谋,有一帮兄弟为其通风报信,最终与父亲达成协议,继续学习。

作为儒家世家传人,康生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耳濡目染,奠定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深厚根基。成年后,他不仅保留了童年对艺术的热爱,更成为一名令人敬畏的艺术和文物鉴赏专家。康生长相俊朗,额头高挺,嘴唇饱满性感,鼻梁挺拔端正。凭借刻苦学习,他踏上了充满波澜的显赫人生之路。

康生在艺术上的造诣也传给了他的儿子张子石。从康生寄给儿子的一封信及张子石的书法作品中可见,张子石的书法风格既优雅又峻烈,刚柔并济,既羞涩又华丽,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丝人生的寂寞感,颇具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7 22:35 , Processed in 0.00760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