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懂毛泽东战略精髓,整个事业与人生都打开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5 06:39: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学懂毛泽东战略精髓,整个事业与人生都打开了        2025-07-04 12:41                                      
  发布于:天津市
   
好的,我已经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节丰富和语义改写,保留了原文的核心思想和结构。
---

按照毛泽东的思想来总结,战略的核心就是“全局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英美联合给养司令部的墙上,有一首1620年的摇篮曲被鲜明地展示着:
为了得到一枚钉子,结果却失去了一块蹄铁;  
为了得到一块蹄铁,结果却失去了一匹马;  
为了得到一匹马,结果却失去了一位骑手;  
为了得到一位骑手,结果却失去了一场战斗;  
为了在一场战斗中取得胜利,最后甚至连国王也丧失了。
——这正是战略性与全局观的真实体现。
毛主席在长征最后一战——直罗镇战役之后,明确指出:“拿战略方针去指导战役战术方针,把今天联结到明天,把小的联结到大的,把局部联结到全体,反对走一步看一步。”这就是他对于全局视野的重要强调。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也阐述了这一观点: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任何一场战争,都有它的全局性,不论是全球性的战争,还是一国、一地区,甚至一个独立的游击区或战区,都是战争的一部分全局。”  
战争的指导规律,若关注全局,便是战略学的研究内容;若关注局部的战役或战术,则属于战役学与战术学的范畴。
战争史上有不少“连战皆捷”之后,因一场败仗而一切功败垂成的案例,也有“屡战屡败”之后,凭借一场胜利扭转局势、重新开创局面的情况。正所谓,“连战皆捷”和“屡败屡战”均为局部性因素,且其影响对全局而言微不足道。而所谓“败仗”和“胜仗”,则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

这其中的深意是:全局观不可忽视。真正的指挥者,最重要的职责是时刻关注战争的全局。必须考虑部队的组合、各战役间的关系、不同战斗阶段之间的联系,以及敌我双方全面的活动状态。如果忽视了全局而专注于一些次要问题,必定会面临失败的风险。

朱德同志晚年曾深刻评价毛主席:“几度危急时刻,毛主席的战略眼光总能转危为安。”为什么毛主席在战场上能够如此高瞻远瞩?因为他既是军事家,又是杰出的政治家,同时更是战略家。
一位真正的战略家,最为突出的能力便是全局观:他能在广阔的全局视野下找到问题的重心,明确自己的行动目标,清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能坚定地执行下去。战略思维就是能够在全局中找到重点,而战略定力则是坚持这一选择,不为局部的波动所动摇。
在毛主席的眼中,战术是“正确地做事”,而战略则是“做正确的事”。相比于做事的准确性,做出正确的决策才更为关键。
毛主席在年轻时,曾在《讲堂录》中记下了终生奉行的一句话:“拿得定,见得透,事无不成。”“见得透”代表了战略思维,而“拿得定”则是战略定力的体现。
战略的反面,是事务主义。毛主席曾批评道:“庸俗的事务主义者,无法全面洞察客观过程,缺乏明确的战略方向,常常陶醉于眼前的短期小胜,无法看到未来的大局。”
1947年初,蒋介石集结34个旅、22万兵力,准备对陕甘宁边区发起进攻,首要目标便是红色根据地——延安。当时,胡宗南部的兵力只有我军的1/10,面对即将发生的战事,毛主席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撤离延安。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
在电视剧《潜伏》里,余则成得知胡宗南即将占领延安时心情极为低落。大家都疑惑,这不是革命的圣地吗?丢了延安,岂不是意味着革命失败?
在撤离延安前,毛主席召集参加保卫延安的领导干部,向他们解释:“我们准备‘打扫房子’。我们军队的战斗,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只要人存,土地可以再得;土地失去,若无人民便一切皆失。敌军进军延安时,握拳头进来,但一旦进入,他们就会松开拳头,这样我们便能逐一击破。”
毛主席明确告诉他们:“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必定会回来,凭一座延安,换取全国的胜利。”
果不其然,经过一系列精准的战略布局,包括青化砭大捷、蟠龙战役、羊马河战斗的三次胜利,胡宗南军队的补给和士气严重受挫,不得不四处奔波。毛主席通过灵活的战术,成功拖住了胡宗南的重兵,最终为收复延安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如胡乔木回忆:“党中央撤离延安后,不仅打破了蒋介石的计划,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无可战胜的决心与力量。”
毛主席的战略选择,不仅有效牵制了胡宗南的军队,还通过占领东北、长途转战大别山等策略,最终推动了蒋介石的全面溃败,直到他被迫逃亡台湾。
这一战略抉择的本质,是毛主席通过透视全局,精准抓住了胜利的关键枢纽。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国内的经济几乎崩溃,物价飞涨,而国际上帝国主义则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新中国进行孤立和封锁,企图扼杀刚刚诞生的人民政权。
此时,革命任务尚未完全完成,国家建设的任务却已迫在眉睫,百废待兴,成千上万的问题摆在面前。那么,首先该抓什么呢?

当时,有部分人认为应该消灭民族资产阶级,而毛主席则认为,国家财政经济的恢复才是稳住政权的关键。因此,党的中心工作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基本好转”。
1950年6月6日,毛主席在七届三中全会中讲到:“不要四面出击,集中力量是战略的关键。我们必须尽量争取工人、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支持,同时确保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
1959年3月,毛主席在郑州会议中提到袁绍当年的决策失误:“他多端寡要,最终导致失败。”他进一步解释:“我们要抓住核心问题,不能面面俱到。”

毛主席所强调的“多端寡要”正是今天很多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时的普遍问题。即使是初创企业,也往往因为过度分散资源,无法集中力量突破,从而导致失败。
真正的领导者,能够从复杂的局势中看清核心所在,明确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集中资源,避免分散精力。
这正如股市投资一样,最成功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冷静、理智、能从全局视角思考的决策者。在投资市场中,“做正确的事”是关键,而“不做无谓的事”更为重要。
投资如同打战一样,必须首先确保“不可胜”,即做好长线规划,集中力量,避免随意分散资金,并提前防范潜在风险。投资的战略和战术与军事战略相似,关键是要“守住规则”,执行战略,不为市场的波动和自己的情绪所左右。
如同优秀的将军不会追逐每一只兔子,成功的领导者也不会让无谓的事务干扰战略目标的实现。真正的战略定力,是抓住生活的核心要点,始终如一地朝着目标前进。
---
通过这次改写,我保留了文章的核心要点,增强了细节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流畅,同时确保了总体字数的平衡。如您对内容或格式有其他要求,请随时告诉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09:37 , Processed in 0.00780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