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商隐写诗悼念亡妻,情感真挚格调凄惋,可与苏轼《江城子》比肩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23 07:08: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李商隐写诗悼念亡妻,情感真挚格调凄惋,可与苏轼《江城子》比肩                                                                  2025-06-22 15:28                                        

发布于:天津市
   
        中国古代的悼亡诗,可以追溯到《诗经·邶风·绿衣》中的最早篇章,展现了中华诗人对亲人离世的深切怀念和哀痛。纵观三千年的诗史,数不胜数的诗人通过文字表达着他们对于亲人的思念与悲伤,写下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悼亡诗歌。
其中,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最为人熟知的几部作品,因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成为了悼亡诗中的经典之作。
唐代晚期的诗人李商隐,他以敏锐的感性和饱受世事磨难的身世,在诗歌创作中展现了自己对于悲伤、失落与爱人的深切感受。近现代学者黄世中曾指出,自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妻子王氏去世后,李商隐在随后的七年间,创作了超过30首悼亡诗。他的这些作品,不仅让人感受到丧妻之痛的极度悲切,也展现了他与妻子关系的深刻与坚定,从而增加了悼亡诗的情感张力和悲剧性。李商隐的作品,尤其为后世创作悼亡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李商隐的婚姻与元稹有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曾迎娶了“谢公最小偏怜女”,且都因身世贫困而让妻子承受了很多艰难。然而两人失去妻子后的命运却迥然不同。总体而言,元稹与韦丛的婚姻,虽然充满波折,却给了他一些实际的好处;妻子去世后,元稹迅速再婚,未曾为此深感痛苦。而李商隐的婚姻则成了他后半生悲剧的导火线,虽然他对王氏始终保持着忠诚与热爱,但最终的结局,依旧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
李商隐的悼亡诗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古体诗《房中曲》,也有七律如《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还有五绝《悼伤后赴蜀东辟至散关遇雪》等等。这些诗作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亡妻的哀悼和无尽思念。在这些作品中,最为通俗易懂的莫过于七绝《暮秋独游曲江》。

《暮秋独游曲江》是李商隐在四十四岁时创作的,距妻子去世已经有四年。这首诗情感真挚、风格凄凉,使得它能够与元稹和苏轼的悼亡诗相提并论。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传达了李商隐对妻子无尽的怀念。
《暮秋独游曲江》——唐·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首诗的白话翻译为:  

春天的荷叶刚刚萌生,就带来了心底的隐隐忧虑;等到秋天荷叶凋零时,那些无尽的哀愁与怨恨就渐渐显现出来。  
我深知,只要我活着,对她的思念便不会随时间而消逝;而现在,我只能站在江边,遥望着江水东流,倾听那无法言喻的悲伤声。

理解这首诗的悲凉,需要关注李商隐诗中“荷叶”的象征。年少时,他曾为妻子王氏写过一首《赠荷花》,在其中,他将自己比作荷叶,将妻子比作荷花,诗句“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传达了他们真挚的爱情。而他也希望这段爱情能够如荷叶与荷花一样长久。然而,命运却极为残酷,婚后的第十四年,王氏因病去世,李商隐深感愧疚与悔恼。

《暮秋独游曲江》中的“春恨生”和“秋恨成”正是指李商隐与王氏之间因婚姻而产生的种种苦楚。从李商隐二十七岁时,因科举未中,曾在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家担任幕僚,王茂元因欣赏其才华,将女儿许配给他。这段婚姻与元稹娶韦丛有几分相似,但李商隐的境遇远不如元稹那般顺利。结婚后,他常因政治斗争而遭受排挤,困苦的生活使得他无法为妻子提供安稳的日子。
李商隐与王氏的婚姻,成了他们各自悲剧的开始。王氏虽然出身显赫,却因嫁给李商隐,过上了贫困的生活,最终因长期的压力和忧虑,导致了她的早逝。这段不幸的婚姻,最终让李商隐在《暮秋独游曲江》中通过“春恨生”和“秋恨成”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歉疚与痛惜。
李商隐在《房中曲》中写道:“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这表明王氏早在去世之前就已经深受病痛折磨。李商隐虽然意识到这一点,但由于贫困,他无力常常陪伴妻子,最终错过了陪伴她度过最后时光的机会。直到王氏去世时,李商隐甚至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李商隐的悼亡诗,常常以物品或场景作为载体,承载着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他经常想起妻子曾使用过的玉石枕头、亲手缝制的衣物、弹过的锦瑟,甚至幻想自己回到两人曾经的旧居,半夜听见她轻声歌唱的声音。这些记忆,无时无刻不在李商隐的脑海中萦绕,他的思念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因此,他在《暮秋独游曲江》中所写的“深知身在情长在”,便是李商隐无尽思念的真实写照——这种情感,除非生命的终结,否则永远不会停止。江水悠悠,正如杜甫在《哀江头》中的诗句所言:“人生有情泪满巾,江水江花共悲愁。”李商隐的思念与悲痛,也随着江水的东流,永远无法消逝。
清代词人朱彝尊以及现代学者黄世中、程然等人认为,李商隐的《锦瑟》也是一首悼亡诗,特别是它表达了对王氏的深情和哀悼。这使得李商隐的悼亡诗在艺术成就上,不仅仅与元稹、苏轼比肩,而是独树一帜,成为了悼亡诗中的一座巅峰。
李商隐在王氏去世后的七年里,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沉浸于对她的思念之中,甚至有时在《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中暗示自己准备出家以逃避这份沉重的情感。而《锦瑟》这首诗,也在王氏去世的第一年创作,诗中的“望帝春心托杜鹃”和“沧海明月珠有泪”典故,都是对丧妻之痛的隐喻,表达了李商隐深沉的爱情和永无止境的思念。

因此,如果《锦瑟》真如学者所说,是李商隐为悼念亡妻王氏所作,那么他在悼亡诗领域的成就,绝非仅仅与苏轼、元稹相提并论,而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7-12 04:29:53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22:12 , Processed in 0.00758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