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9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岁月:从北京知青到陕北大妈,她现在的田园生活却令人羡慕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14 15:35: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知青岁月:从北京知青到陕北大妈,她现在的田园生活却令人羡慕                                                                                2025-05-13 13:51                                        发布于:天津市
   
         提到王庆云这个名字,或许当年和她一起去陕北插队的知青朋友们会感到有些陌生。如果提到她当时的妇女队长身份,大家应该会觉得十分熟悉,并且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她的能力和风采。
王庆云是六八届的初中毕业生。在她与三十二位北京知青一同插队的岁月里,只有她一人嫁给了陕北的农民,留下来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成为了留守知青,直到今天仍然生活在陕北的乡村。接下来,我将带大家回顾王庆云在知青岁月中的往事,以及她的人生和情感故事。
1968年12月,王庆云在办理下乡插队手续时犹豫了很久。当时有些人选择了去山西,有些人则选择了陕西(陕北)。王庆云一时难以决定,便回家询问父亲的意见。她父亲告诉她,最好选择去陕北,因为那里是革命老区,老百姓淳朴且热情,而陕北的土地也相对富饶,那里的妇女不用出山劳动,生活相对轻松。听了父亲的劝告,王庆云最终决定报名去陕北,而她身边的一些同学也跟随她一起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王庆云在学校时性格非常泼辣,如果有男生欺负女生,她总是会挺身而出为女生打抱不平。有一次,她一个人就把两名男生摔倒了。也正是因为这种仗义的性格,王庆云在同学中有了个外号——“假小子”。

1969年1月13日,17岁的王庆云与同学们一起踏上了前往陕北的知青专列,开始了她的下乡插队生涯。列车启程时,车厢里充满了哭声,同学们都感到不舍和伤感,但王庆云却劝大家不要哭泣,她说:“又不是生离死别,等到想家了,随时可以回来看看的。”
知青专列满载着超过一千名知青,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在河南穿越黄河大桥,沿着陇海铁路线,终于抵达西安。在西安没有换车,专列最终停在了铜川站。到达铜川已经是晚上。
那晚,知青们在铜川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大家吃过早饭后便分乘近百辆大卡车继续前行。在铜川吃饭时,王庆云悄悄地把几个馒头和几块咸菜放进了她的挎包。尽管有些同学笑她太小气,但她并没有反驳,只是提醒了身边的女同学们也带上些食物。
当天,王庆云他们坐的卡车本来排在前面,但很快就出现了故障,卡车停在路中间无法前进。其他的卡车一个个超了过去,知青们急得不行,司机也显得焦急。经过几个小时的修理,司机终于让大家下来活动一下,感受一下外面的空气。没过多久,车子终于修好了,大家重新上车继续行驶。大家感到肚子饿了,早上吃得太早,中午过了很久才吃上饭。王庆云想起了包里的馒头,于是她和几位女生把馒头掰开,分给了大家,大家都很感激她的准备。
一路颠簸,终于,在下午时分,王庆云他们一行来到了位于陕北延川县的刘家沟大队,开始了他们的插队生活。三十二名北京知青被分配到四个生产小队,而王庆云和三名男生、三名女生被分到了三队,暂时住在了刘队长家里的一对土窑洞中。
刘家沟的生活条件简陋,周围是荒凉的山沟,土窑里的墙壁灰暗,烂炕席上铺着。王庆云不禁联想到以前宣传中的美丽陕北:丰饶的庄稼、成群的牛羊,与现实的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餐由刘队长的妻子做的,简单的洋芋炖酸菜,一碗小米干饭和半锅菜汤,吃过饭后,刘队长询问大家是否会做饭,大家纷纷表示不会。刘队长有些失望,抱怨说,大家这么大年纪居然连做饭都不会。
王庆云为了安抚队长,说道:“队长,毛主席派我们来这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做饭的事情能请别人帮忙做嘛。我们不能饿着肚子接受教育。” 刘队长听后,虽然不满意,但还是答应安排人来做饭,大家每人都会记工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5-8-9 04:37:10 |只看该作者
欣赏!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23:07 , Processed in 0.00758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