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中国实行了上千年分餐制,为何到了明清时期却改成了合餐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19 10:13: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古代中国实行了上千年分餐制,为何到了明清时期却改成了合餐制?                                                                2025-07-15 16:29                                        

发布于:天津市
                                       

如果你去湖南博物院参观,看到那排长龙似的队伍,想必很多人是冲着马王堆汉墓的文物去的,尤其是其中与吃饭有关的一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展示的场景,仿佛带领我们穿越回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重现了古人用餐时的情景。

这组文物的中心是一张精美的云纹漆案,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五个漆盘、一双竹筷,以及漆卮、羽殇等酒器。此外,还可以看到一串竹串,上面残留着一些烧烤食物的腐朽痕迹。旁边放着漆钫和漆锺,这些都是用来盛酒的器具。而漆勺,则是用来舀酒的工具。很显然,在汉代时期,餐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一案,体现了那时的分餐制。

那么,为什么汉代的饮食习惯会选择一人一案呢?这一形式背后是否与卫生、文化等因素有关?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跨越时空,回到现代,发现如今的饮食方式与汉代大相径庭。如今,我们的餐桌上通常采取的是合餐制。合餐制究竟起源于何时?分餐制又是在什么时候逐渐消失的呢?

实际上,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合餐制的普及比分餐制要晚得多。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吧?他每到一地,总是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乾隆不仅尝遍了江南的各种美味,还将这些美食带回宫中,念念不忘。传说他最喜欢光顾的,正是那些小桥流水人家的地方特色小店。他一吃什么美食,那道美食便会成为当时的热门。在乾隆的江南之行中,他自己有一桌,随从则围坐另一桌。

至于随从们的用餐形式,是围桌而坐,脚齐地,坐在椅子上,这显然是一种合餐制的形式!不仅是乾隆,清朝的满汉全席也属于合餐制的一种典型例子。满汉全席的宴席上,摆满了三百多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宴席中的人们也会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一起进餐。那时候,不仅贵族如此,寻常百姓家也会采用这种形式。到了清朝,合餐制已经逐渐成为了标准的进餐方式。

如果说清代是合餐制的完全定型时期,那么明代则是这一进餐方式的起步阶段。红木家具在明代达到了顶峰,红木餐桌的造型有方形和圆形,但以方形为主流。圆形桌子直到清代才开始流行。这些方桌象征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餐桌的形状也能传达出一种祥和的气息。明代的红木桌椅,不仅是餐桌的必备物品,也是合餐制的雏形之一。通过这种精美的红木餐桌设计,人们可以围坐在桌旁,品味美食,畅谈风生,逐渐形成了合餐制的习惯。

再往前追溯,我们来到了宋代。在宋代,民间已经普遍采用合餐制,贵族的宴饮依然采用分餐制。宋代的饮食文化,为合餐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于隋唐时期,合餐制的雏形已初现端倪。隋代的杨广喜欢四处设宴,食物种类逐渐丰富,食具也从小盘发展为大盘,这标志着合餐制的初步形成。唐代的饮食方式则既有分餐制也有合餐制,具体的用餐形式依场合和需求而定。

例如,唐代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一位高官韩熙载的宴会。图中有的宾客盘腿坐,有的则悬腿坐,食物摆在长形桌上,虽然宴会中人们围坐一起,但每个人的食物还是单独一份,体现了分餐制和合餐制的并存。在唐代的壁画《野宴图》中,也能看到人们围坐长桌,初步形成合餐制的情景。

这一路追溯,我们回到了汉代。当时,人们的餐桌上依然是分餐制,席地而坐,每人一案。案上常常摆放着食物和酒器,酒器包括方形的钫和圆形的锺。由于酒器的重量,通常需要用长勺舀酒。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一段“举案齐眉”的故事,正是反映了分餐制的文化意义。故事讲的是一对夫妻,丈夫每次吃到妻子亲手做的饭菜,都会举案表示感谢和尊重。这个传统,也象征着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

然而,随着胡床的传入,餐桌的高度发生了变化,原本低矮的案和席地而坐的方式开始被高足的桌椅取代。这一变化,标志着分餐制向合餐制的转变。胡床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餐桌模式,逐步为合餐制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我们的祖先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实行分餐制,这一创新方式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分餐制与合餐制并存,逐渐影响到后世的饮食文化。分餐制与合餐制,不仅是餐桌上的形式变化,更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式。这几千年来,无论是分餐制还是合餐制,它们都在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

——来自高科佳《餐制的演变》(2018)和小西《历史长河中的分餐与合餐》(2020)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2 14:06 , Processed in 0.00738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