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时,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为何无一人反对 2025-07-25 03:55
发布于:北京市
清宣统三年,湖北武昌发动了一场旨在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武装政变,史称“武昌起义”。作为“辛亥革命”的开端,武昌的枪声击溃了“借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举国上下皆绝望之”的满清政府。次年2月,以隆裕太后为代表的晚清统治阶层,发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布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清朝宣告灭亡。 ![]()
清朝的灭亡,不单单是宣统皇帝和隆裕太后统治权力的消失,更是爱新觉罗氏皇族巨大特权和利益的消失。可令人奇怪的是,在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的时候,清朝皇族拥有“世袭罔替”之特权的12位“铁帽子王”几乎无一人站出来反对,都一致默认了这个事实。 那么,作为统治阶层绝对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清朝12位“铁帽子王”为何不反对自家王朝的灭亡呢? 其实,正如《清帝逊位诏书》中的说法一样,“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武昌起义”引发了南方各省的积极响应,纷纷独立并相互之间形成“联保”之势,对早已经摇摇欲坠的晚清政权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也就是说,清帝退位、清朝灭亡乃系“爱新觉罗氏之子孙知不可敌”的必然结果。连皇帝和太后都束手无策的灭亡之势,几个手中既无兵又无权的王爷,又能干什么呢? ![]()
除了全国客观形势的严重制约,隆裕太后的主观原因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民国政府给出的优待条件,也让众位“铁帽子王”再无给出反对意见的可能。 ![]() 隆裕太后对清帝逊位的积极贡献其实,当时12位“铁帽子王”并非无一人站出来反对清帝逊位、国家共和,第二代恭亲王爱新觉罗·溥伟,就曾经强烈发出过反对“逊位共和”的声音。溥伟之所以反对清帝逊位,并非誓死捍卫祖宗江山,而是有着具体原因的: 1、溥伟,曾经被列为光绪皇帝的继嗣人选,曾经一度无限靠近皇帝大位,甚至在溥仪继位以后依然没能断绝登基称帝的心思。始终抱着“皇帝梦”的溥伟,自然不希望清朝灭亡、国家共和。 2、慈禧太后崩逝以后,溥伟曾经和时任摄政王载沣积极谋划过刺杀袁世凯的计划。虽然计划以失败告终,但其和袁世凯之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如果清朝灭亡,失去统治阶层身份的护佑,溥伟会被掌握国家实权的袁世凯如此报复,可想而知。也就是说,溥伟不同意清帝逊位,还有着自保的考虑。 ![]()
在隆裕太后临朝称制,准备发布《清帝逊位诏书》的当天,溥伟曾经叫嚣入宫求见,但被隆裕太后以一句“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此时无论是何贵族,均不准进内”的懿旨,挡在了宫门之外。只能逞口舌之快,却不能拿出实际解决办法的溥伟,此时发出的反对声音,就连隆裕太后也不予支持,更何况全国上下越来越强的共和声音了。 也就是说,面对“人心所向,天命可知”的共和形势,“不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的隆裕太后,“力主共和”的主观态度让众位“铁帽子王”没有了反对可能。 ![]() 民国政府给出的《优待皇室条件》为确保中国顺利实现共和,民国政府向晚清政府允诺了诸多优待条件,其中的《优待皇室条件》充分保证了皇族成员的权益,具体条款为: 1、王公世爵,概仍其旧并得传袭; 2、皇族对于国家之公权,与国民同等; 3、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4、皇族免兵役之义务; 5、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应设法拨给官产,作为世业,以资补助。 就上述优待条件来看,“铁帽子王”们在清朝所能享受到的诸多权益,在清代逊位以后,不但能够充分延续,甚至还能得到更多。如此优厚的条件,那些根本利益得到绝对保证的王爷们,自然不会再主动站出来,成为历史罪人。 ![]()
参考文献:《优待皇室条件》、《清实录·宣统朝政纪》、《清帝逊位诏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