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人老年观 | 邵孔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6 12:13: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古人老年观 | 邵孔发                               

2025-07-24 20:57                                        

发布于:广东省                                   

一者,王维。

《少年行四首》其一:“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的王维有过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的爽朗豪迈的精神风貌,具有浓厚的浪漫气息和理想化色彩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中年的王维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但仍显出“高人王右丞”的形象。
《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晚年的王维深居辋川,诗道出此时心境。因“自顾无长策”,关心也无补于世事,无用,只好归隐,走向不关心。
王维的三首诗鲜明地反应其人生成长的三个阶段的精神世界。晚年诗人已悟破“穷通理”,全不以穷通为意;归隐生活充满乐趣,情愿过这种“万事不关心”的生活。王维的老年观为后世性喜隐逸者欣羨、仰慕、效仿,隐者不绝。
二者,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苏轼以孙权比况自己的英武有为。此时太守酒意正浓,心高胆壮,即使鬓边添了几根白发,又有什么要紧呢?多么希望自己能驰骋疆场抵御外族侵扰。此词塑造了苏轼走马挽弓、狂态不减少年的激昂慷慨的志士形象。忠义之情,豪放之气跃然纸上。
苏轼写这首词时年38岁,自称老夫,意为虽然自己已近不惑之年,仍然怀有年轻时那种豪迈而奔放的情感和志向,充满活力和激情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展现出一种不服老、积极向上的精神。
诗句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即使到了晚年也依然保持着年轻心态和活力的人,他们不畏年龄限制,老夫聊发少年狂,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三者,孔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
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行为完全符合内心意愿,但并非随心所欲,而是遵循法理人心和伦理良知,做到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实现内在自由与外在规范的统一,“则不勉而中矣”。
大多数老者希望晚年能像孔子那样,道德修养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
自家常感叹,在不懂生活的少年、青年时,浑浑噩噩度过了当时的生活,而在晚年终于明白生命与生活的真谛时,可惜生活却不让你重新来过。生命就是一场遗憾,无法更改,无奈只好坦然接受每一个阶段的自己。
老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晚年,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王维近佛、苏轼进取、孔子中庸的选择各异,今人若能从他们身上领悟几分超脱、几分活力、几分随心,或可获得几分精神和智慧的滋养。
作者简介

邵孔发,教师、学报编辑。出版作品《襄水文集》《故园屐痕》《琅琊清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2:17 , Processed in 0.00818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