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10副耳熟能详的对联,今天终于知道作者了!收藏学习 2025-07-30 20:14
发布于:广东省
![]()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清·梁同书 梁同书为清代著名书法家,其联以 “苦” 与 “亏” 为核心,暗合其耿介性格与简朴生活。上联以 “志士” 为标杆,强调苦难是淬炼品格的熔炉,与孟子 “天将降大任” 的思想一脉相承。下联以 “痴人” 为对照,指出肯吃亏者实为大智若愚,暗含道家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的辩证智慧。梁同书一生不慕权贵,拒受馈赠,其书风亦以 “秀逸自然” 著称,此联实为其人生哲学的凝练表达。 ![]()
过如秋草芟难尽 学似春冰积不高 ——清·纪晓岚 纪晓岚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深谙治学之难。上联以 “秋草” 喻过错,化用《左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却以 “芟难尽” 强调人性弱点的顽固性,暗含对自身编修典籍时纠谬补缺的体悟。下联以 “春冰” 喻学识,取《庄子》“夏虫不可语冰” 之意,警示学识浅薄如薄冰易融,唯有日积月累方能深厚。此联对仗工稳中见深意,与纪氏 “通儒硕学” 的身份相得益彰。 ![]()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唐·韩愈 韩愈作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此联以 “书”“学” 为本体,“路”“舟” 为喻体,构建双重隐喻:攀登书山需以勤奋为径,横渡学海必以刻苦作舟。其 “勤”“苦” 二字,既呼应儒家 “克己复礼” 的修身传统,又暗含唐代科举制度下文人的奋斗图景。此联后世广为流传,成为劝学经典,其生命力在于将抽象的治学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行动指南。 ![]()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明·左光斗 左光斗为明末东林党领袖,此联融合武备与文心,尽显家国情怀。上联 “风云三尺剑” 化用《庄子》“剑之所至,皆为臣妾”,却以 “风云” 渲染家国动荡,暗含其抗清之志。下联 “花鸟一床书” 以闲适意象反衬乱世文人的坚守,与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的隐逸不同,左氏以书斋为战场,体现 “以文载道” 的士人风骨。毛泽东曾手书此联挂于菊香书屋,足见其精神共鸣。 ![]()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清·石韫玉 石韫玉为乾嘉时期学者,此联揭示为文与修身的辩证关系。“精神到处” 指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刘勰《文心雕龙》“文以载道” 相通;“学问深时” 则暗合《论语》“四十而不惑” 的智慧,强调学识积淀带来的心境平和。石氏一生致力于焚毁 “淫词小说”,推崇儒家经典,此联与其藏书楼 “孽海” 之名形成互文,彰显其以文章教化世道的理想。 ![]()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 颜真卿以楷书著称,其书法如 “荆卿按剑,樊哙拥盾”,此联亦刚健有力。“黑发” 与 “白首” 形成时间维度的对比,化用《汉乐府・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却以 “不知”“方悔” 强化情感张力。作为唐代名臣,颜氏此联既是自勉,亦暗含对科举制度下士人命运的忧思,其 “劝学” 背后实为对文化传承的担当。 ![]()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孙中山 孙中山早年在香港求学时即立下 “振兴中华” 之志,此联融合壮志与苦学。上联化用宗悫 “乘长风破万里浪” 的典故,却以 “愿” 字凸显革命理想;下联 “面壁十年” 典出达摩祖师,却赋予新义 —— 以十年苦读为革命蓄力。此联创作于辛亥革命前夕,既是孙氏个人经历的写照,亦揭示其 “知难行易” 的哲学思想。 ![]()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 周恩来青年时代撰写此联,正值五四运动前夕。“有肝胆人” 指志同道合的革命者,与《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相契;“无字句处” 则突破传统书斋局限,强调实践出真知。周氏一生践行此联:与邓小平等革命者共图大业,在革命实践中探索救国真理。此联后被天津南开中学列为校训,成为 “知行合一” 的精神标杆。 ![]()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 徐特立作为 “延安五老” 之一,此联体现其教育理念。“家国书” 不仅指经典文献,更指向《革命军》《警世钟》等救亡图存之作;“无益事” 则直指鸦片、赌博等旧社会陋习。徐氏晚年仍坚持 “活到老,学到老”,其孙女徐禹强回忆祖父常带她 “到劳动群众中去”,此联实为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思想的凝练表达。 ![]()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蒋介石 蒋介石题此联于南京紫金山正气亭,其政治意图与文化象征并存。“天地正气” 源自文天祥《正气歌》,却被赋予三民主义色彩;“古今完人” 表面效法圣贤,实则暗含对自身统治合法性的标榜。孙科撰写的《正气亭记》称此联为 “治国之道”,将传统儒家伦理与现代政治话语嫁接,反映蒋氏试图以文化符号凝聚民族精神的努力。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