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一大12名代表,坚持到最后的只有两人,走上了天安门城楼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25 05:49: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一大12名代表,坚持到最后的只有两人,走上了天安门城楼                                                                         2025-08-24 11:23                                        

发布于:天津市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望志路106号和浙江嘉兴的一条游船上如火如荼地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二名代表汇聚一堂,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这次大会的召开,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历史时刻,同时也为中国革命的壮丽篇章拉开了新的序幕。当时的参与者或许无法预见,28年后的某一天,他们所创立的政党不仅会引领中国人民走向崛起,建立崭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这一路走来却充满了波折与艰辛,许多人在艰难的考验面前选择了隐退或逃避,唯有两人坚定地走到最后,成就了历史的伟大转折。

关于中共一大参会代表的具体人数,一直以来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有部分历史学者认为参加大会的代表应是12人,而另一些研究者则主张应当是13人。好在当时不仅有中国各地的共产党代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派遣了代表出席,马林和尼克尔斯基便是其中的两位。根据长久以来存放在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档案中的记载,明确指出:“参加大会的有十二名代表,他们来自七个地方(包括上海),两个地方各有一名代表,五个地方各有两名代表。”这个记录为争议提供了依据,也使得讨论得到了一丝清晰。

毛泽东在日后的讲话中几次提到这一严重的问题,他明确指出,参加大会的代表确实是12人,分别包括来自上海的李达和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与刘仁静,武汉的董必武与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与何叔衡,广州的陈公博,以及济南的王尽美与邓恩铭,最后是旅日的周佛海。这些人物都为中国革命的历史书写下了重要的篇章。

那么那个被争论的第13个人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位名叫包惠僧的代表也在会中发言。自1953年起,包惠僧便声称是在陈独秀的召集下参会,并自告奋勇代表广州地区。然而,历史的真相是,包惠僧原本是湖北党组织的成员,在开会前临时前往广州探望陈独秀。事实上,湖北党组织已决定派董必武和陈潭秋出席大会,不可能再选出第三人。若说包惠僧代表广州,他不仅不是广东党组织的成员,也没有在该区域内进行过任何工作,因此被选为代表的理由显得苍白无力。最终经过董必武的追忆,我们得知包惠僧是陈独秀个人安排出席此次会议,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出现,因此他并不代表广州,而是单独代表陈独秀。这一系列复杂的背景直接导致了最终确认,实际上参加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只有12名代表。

那么,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历史的推进,这13人后来各自的命运又如何呢?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随后的年份中,陈公博于1922年选择了脱党,李达于1923年、李汉俊和周佛海于1924年相继退出。1927年,包惠僧走上了脱党的道路,而1930年,刘仁静遭到了党的开除。1938年,张国焘也被驱逐出党。在这些人中,陈公博和周佛海后期追随汪精卫,在抗日战争期间成为大叛徒。伴随抗战胜利,他们也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遭遇了历史的制裁。

而在剩下的六位代表中,王尽美于1925年牺牲,邓恩铭于1931年献出了生命,何叔衡于1935年殉道,陈潭秋于1943年也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在这段动荡的历史中,最终仍能坚持到最后的,仅剩下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无论革命的形势如何严峻,他们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仰,为实现人人平等的新中国而不懈努力。这其中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意志啊,经过重重考验,他们不仅成功地走到了革命的胜利彼岸,更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为中国的未来奠定了坚定的基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4 15:00 , Processed in 0.00795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