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人只知“人生七十古来稀”,其实上半句更是经典,道尽晚年心酸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3: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世人只知“人生七十古来稀”,其实上半句更是经典,道尽晚年心酸                                                                     2025-09-09 08:00                                        

发布于:广东省
   
                                    

杜甫是唐朝最出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总带着一股现实的味道,写尽了那个时代老百姓的苦日子。

可提到“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很多人都觉得是感慨活到七十不容易,长寿难得。

其实这句诗的上半句“酒债寻常行处有”才真正戳人心窝,道出了中年之后的穷困潦倒和无奈感叹。

杜甫写这句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经历了科举失败、战乱颠沛,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只能靠喝酒麻醉自己,还欠下一屁股酒债。

这不是什么浪漫的诗仙风格,而是实打实的底层文人挣扎。

说起来,杜甫的一生就是一部唐朝衰落的缩影,从早年的意气风发,到中年的仕途碰壁,再到晚年的四处流浪,全都浓缩在这句诗里。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那时候唐玄宗刚上台没多久,国家还算太平。他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书香门第,祖上从西汉开始就当官,到唐朝也没落多少。

爷爷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小官,也写诗有名气。爸爸杜闲是个五品小官,管点闲事,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够他从小念书。

杜甫小时候妈妈就没了,由姑妈带大,还有几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他从小聪明,三岁认字,五岁读书,七岁就开始试着写诗。

十五六岁那会儿,他跟着爸参加文人聚会,混得还行,前辈们都夸他有才。

要是搁在太平盛世,他早该中进士当官了。可惜他赶上的时候,唐朝科举已经开始走后门,权贵子弟垄断名额,普通人再有本事也难出头。

二十多岁时,杜甫开始四处游荡,开元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35年,他去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榜了。这对他打击不小,因为他自认学问不错。

落榜后,他没灰心,继续游山玩水,去了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地,写了不少诗。那时候的诗风还挺开朗,赞美山水啥的。

他爸在公元740年左右去世,杜甫分了点家产,管着家事,在洛阳周边住了几年。

这段日子是他人生最轻松的阶段,没什么大压力,就是到处晃荡,结交朋友。其中最有名的是公元744年秋天在洛阳碰到李白。

李白比他大十一岁,已经是诗坛大腕,杜甫把他当偶像,两人成了忘年交,一起喝酒聊诗。

杜甫写了不少诗赞李白,李白回的少,但这友谊对他影响大,让他更向往那种自由诗人生活。

第二年他们又见了一次面,然后各奔东西。

杜甫一直想当官,觉得读书人就该报效国家。可科举路走不通,他就试着干谒,就是写诗送给权贵求赏识。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他又考了一次,这次宰相李林甫搞鬼,说天下没剩啥人才了,全场考生都落榜。杜甫三十五岁了,家产快花光,还没个着落。他只好继续在长安混,寄人篱下,十年时间就这么耗着。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他献了三大礼赋给皇帝,唐玄宗看中了,给了他个候补名额,等着补缺。这一等四年,到公元755年四十三岁时,终于得了个河西尉的小官,相当于县里的小吏,工资低得可怜。

杜甫不干,嫌太低级,吏部就改给他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还是闲职。他勉强去了,干了几个月,回家一看,小儿子饿死了。

这事让他心态崩了,从此诗风大变,开始写民生苦难。

紧接着,安史之乱在公元755年底爆发了。

叛军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很快就打到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权贵们跑路了,杜甫这种小官被扔在城里。他带着家人逃到羌村,途中被叛军抓了,关在长安。

那里日子苦,目睹叛军烧杀抢掠,城里到处是死人。他儿子杜宗武就是这时候生的,还染上疟疾。

公元757年春天,他逃出长安,投奔新皇帝唐肃宗,在凤翔当了左拾遗。这是个文职,负责挑皇帝政策的毛病,四十五岁了,总算有点实权。可他太直,很快就为房琯辩护,得罪了肃宗。房琯是前宰相,因为打仗失败被贬,杜甫上书说情,结果自己被贬到华州当司功参军。

公元758年,他去华州上任,那地方战乱刚过,民生凋敝,他管点教育考核的事,工资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就在华州,杜甫写下了《曲江二首》,其中第二首有那句“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诗是公元759年暮春写的,当时他四十七岁。诗里说自己天天上朝回来就把春衣典当了,换钱去江头喝酒,喝醉了才回家。

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皇帝听信宦官,奸臣当道,杜甫这种小官根本无力改变啥。他穷到典衣服买酒,欠债成常态,还感慨寿命短,活一天算一天。

这上半句“酒债寻常行处有”比下半句更酸,点出了中年文人的穷酸相:有才无路,借酒浇愁,还得赊账过日子。华州干了不到一年,杜甫就辞职了。

公元759年夏天,他带着家人去秦州待了六个星期,写了六十多首诗,然后转去同谷县,差点饿死。冬天,他辗转到成都,靠亲戚裴迪帮忙,在浣花溪边建了草堂。那几年是他人生的相对平静期,公元760到764年,大部分时间在成都。草堂生活虽穷,但有朋友帮衬,他写了不少诗,描绘田园风光和民生。

公元761年,严武当了成都尹,荐他当检校工部员外郎,入幕府帮忙。严武是军阀,脾气大,杜甫一度醉酒得罪他,但严武没计较。公元762年,严武调走,杜甫又失业,成都闹叛乱,他跑去梓州和阆州避难。公元764年夏天,严武回来,他又回去帮忙。

公元765年春天,严武死了,杜甫没了靠山,决定离开成都,带着家人顺长江东下。本想回洛阳老家,可身体不行了。他早就有肺病、糖尿病、耳聋、眼花,路上走走停停。

先在夔州住了两年,公元766到768年,那里是白帝城附近,三峡地带。他写了四百多首诗,占他总诗作的三成,风格沉郁顿挫,写峡中猿啼、江水啥的,透着孤寂。

公元768年,他出峡,继续东下,去了江陵、公安、岳阳、潭州、衡州等地。舟中颠沛,病越来越重,公元770年冬天,在湘江一条船上死了,才五十九岁。

他的尸体据说葬在岳阳附近,诗集后来流传下来,一千四百多首,成了唐诗宝库。

杜甫一生没啥大官运,最高就左拾遗,相当于从八品。安史之乱毁了他后半生,本来有机会的仕途全泡汤了。

他写诗不光为自己,还为天下人鸣不平。

这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就是典型,表面自嘲,里头藏着对乱世的控诉。

杜甫没美化自己,也没粉饰时代,他的诗就是镜子,照出唐朝从盛到衰的真相。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4 01:06 , Processed in 0.00791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