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辛格问毛主席:若苏联进攻中国,如何应对?伟人的回应尽显智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1 08:28: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基辛格问毛主席:若苏联进攻中国,如何应对?伟人的回应尽显智慧                                                                  2025-09-19 16:50                                        

发布于:天津市
   
      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尼克松总统授意下,借道巴基斯坦展开了一次秘密的中国之行。这位外交家伪装成身体不适需要休养,实则乘坐专机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悄然抵达北京。尽管这次访问被严格保密,但敏锐的国际社会仍捕捉到了蛛丝马迹,尤其是与中国关系紧张的苏联,很快就获悉了这一重要外交突破。

令人意外的是,在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中,基辛格用外交辞令暗示了一个严峻问题:苏联可能对中国发动军事进攻。面对这个尖锐提问,毛主席给出了怎样的精彩回应?

回溯历史,中苏关系在20世纪40-50年代曾如胶似漆。在一边倒外交政策指导下,苏联给予新中国全方位的援助,从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到教育体系改革,中国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好景不长,50年代末期两国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到60年代中期已降至冰点。1969年爆发的珍宝岛冲突更将两国推向战争边缘——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修建大量军事设施,甚至在中蒙边境部署重兵。与此同时,苏联还利用其在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地位,在国际上孤立中国,阻挠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为遏制中国,苏联甚至开始寻求与美国的关系缓和。

面对严峻局势,毛主席高瞻远瞩地预判了四种可能:一是战争风险,为此他下令全军进入战备状态,各大城市开始疏散人口;二是局势降温;三是摸清苏联真实意图;四是探索中美和解可能。而在美国方面,起初仅将中国视为国际政治棋盘上的一枚棋子。尼克松政府的智囊团对中苏分歧看法不一:基辛格认为这是重要机遇,国务院官员主张利用分歧改善对华关系,而苏联问题专家则担心影响美苏关系。历史学家们更建议联弱制强的策略。
有趣的是,尼克松总统最初竟将中国视为比苏联更大的威胁。他在首次外访中对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应该联合苏联和欧洲共同遏制中国。但随着对中苏边境冲突了解的深入,尼克松的态度发生180度转变。在与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领导人会谈时,他明确表示美国不会加入任何反华联盟,甚至请齐奥塞斯库总统担任中美沟通的桥梁。

与此同时,苏联却在各个外交场合试探美国对其打击中国重要设施的态度。这种咄咄逼人的姿态令基辛格深感忧虑。在1969年9月的一次机密会议上,他严肃警告:若纵容苏联对华核打击,将给美国带来灾难性后果。这一判断促使美国加速改善对华关系。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时,肩负着向中国领导人揭示苏联军事威胁的特殊使命。他特别指出:苏联在中苏边境的驻军已超过其对北约的兵力部署。在会谈中,基辛格委婉提及苏联威胁,同时保证美国不会联合他国对抗中国。他解释政策转变的原因:尼克松认识到中国发展不会威胁美国利益,且两国悠久的交往史值得珍惜。
在后续会谈中,基辛格暗示美苏关系与中美关系存在联动性,并提到美苏正在进行的核军控谈判。对此,毛主席成竹在胸,铿锵有力地回应道:对付苏联威胁,我们有的是办法。解放军可以开展游击战、持久战,他们打到哪里,我们就陪到哪里。当基辛格追问如何应对苏联可能的远程核打击时,毛主席幽默而深邃地回答:那就请美国成立个专家委员会研究研究。他们狂轰滥炸后也会元气大伤,我们则坚持持久作战。

这番对话看似答非所问,实则蕴含深意:现代战争不仅是武器的较量,更是民心的争夺。即便面对苏联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毛主席的回答也暗含警示:苏联的核威胁不仅针对中国,也将危及全球。基辛格心领神会,返美后立即向尼克松汇报。

1971年10月基辛格再度访华,为尼克松访华铺路,并向周总理透露了美苏军控谈判内幕。多年后,基辛格在回忆录中由衷赞叹: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他展现出罕见的意志力和令人敬畏的魄力。这正是我们伟大领袖的非凡风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6 05:57 , Processed in 0.00799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