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晚年对于人生的感悟:仅仅两个字而已,道出人生的真谛!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0-6 11:21: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晚年对于人生的感悟:仅仅两个字而已,道出人生的真谛!                                                                                2025-10-05 15:32 发布于:天津市
   
        在苏轼晚年,他在黄州写下了一句极具哲理的诗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展示了他在经历贬谪与困苦后,依然能够泰然处之,面对生活无所畏惧的心态。

苏轼在世人眼中,是继李白之后的另一位“仙人”,他才华横溢,诗文书法皆精,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文豪。但他在为官之路上却屡遇挫折,经历了许多政治斗争与波折。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苏轼终究领悟了两字人生真谛:“量”和“识”。

他早在二十多岁时,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当时他刚刚进入官场,正值年少风光,带着满腔的理想和抱负。那时,苏轼写下了一篇《贾谊论》,论述了古人贾谊的政治失败。贾谊是一位才子,年轻时因为才名远扬,深受器重,但却因为政治失意而被流放。许多人都为贾谊的不幸感到惋惜,认为他才高而遭遇不公。然而,苏轼却在《贾谊论》中给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评价:“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这句话反映了苏轼对贾谊遭遇的不同见解。在那个时代,文人们往往同情贾谊的遭遇,而苏轼则看得更为深刻,提出了贾谊不仅缺乏远见,还未能正确评估自己的处境与时局。因此,苏轼认为贾谊的失败并非完全因外部环境,而更多是因为自身的眼界和格局有限。

然而,当时意气风发的苏轼并未预料到,自己也会在未来面临类似的困境。他的仕途,早年也如贾谊般风光无限。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他的父亲苏洵是当时的著名学者,而苏轼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凭借着家学的背景,苏轼很早便在科举中崭露头角,在二十岁时就通过了会试,受到当时文坛宗师欧阳修的赏识。

刚开始进入官场时,苏轼的职位并不高,他被指派到地方任职。但苏轼并未因此灰心丧气,而是依旧乐观地相信,凭借自己的才学和能力,迟早会得到重用。然而,命运却在他人生的关键时刻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刚准备回京时,母亲因病去世,苏轼因此请了三年的假,回家守孝。三年的丁母忧让他错过了许多重要的晋升机会。

三年后,苏轼终于回到了朝堂,但命运依然没有给他太多的青睐。就在他为了自己理想与抱负努力时,父亲也因病去世,苏轼再次请假守孝,错过了另一次晋升的机会。这样的命运波折,让苏轼的政治道路始终未能顺利展开。
不久后,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始了变法,这一变法在朝堂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许多人反对其中的举措,苏轼便是其中之一。他在上书中提出反对意见,却未能得到皇帝的采纳,反而因触怒了变法派的王安石,最终被贬到杭州担任通判。

这之后,苏轼的人生彻底发生了改变。一次著名的乌台诗案让他被彻底打压,他被控在诗文中批评当权者,结果遭到政治打压。这些年来,苏轼一直处于贬谪的状态,无法再回到朝堂。虽然偶尔他会被提拔,但每次总是短暂的,最终未能恢复往日的荣耀。

经历了这些波折之后,苏轼渐渐意识到,自己早年在《贾谊论》中提到的“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这两句话,正是自己一生的写照。他年轻时有着远大的抱负,但往往未能看清形势与时局,最终陷入了政争与党派斗争的漩涡中,未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

到了晚年,苏轼终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的真谛,不过有大量而见识广。”他意识到,只有宽广的胸怀与深远的见识,才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站稳脚跟,不被短视的局限所束缚。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苏轼终于在自己的一生中找到了那份内心的宁静。虽然他未能完全摆脱困境,但他以一种豁达、包容的态度,坦然面对一切,这也成了他最后的生命智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4 18:39 , Processed in 0.00833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