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何历史上只说长江天险,而不提黄河天险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何历史上只说长江天险,而不提黄河天险                  

2025-08-09 12:25                                        

发布于:天津市
   
       长江与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期以来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也在促进了民族的繁衍与生息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较低,生产力较为薄弱,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征服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封建历史中频繁的改朝换代,使得许多天然形成的地理屏障成为了军事上的重要防线。尤其是在军事史上,长江被誉为“天险”,成为了众多战略争夺的重要障碍。

“天险”,顾名思义,即是自然形成的险要之地,不仅仅是长江,很多有河流流经的地区也被视作天险。不过,不同的河流对于军事防御的作用有所不同,重要性也各有差异。究竟为何河流能成为古代战争中的天险呢?

这与古代的作战方式息息相关。现代人或许对古代战争有着一种直观印象——大规模的冲突与群殴,然而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古代战争的精髓在于阵法的运用。比如常见的八卦阵、长蛇阵、鱼鳞阵等,每一种阵法的设计,都有其独特的战术意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宋武帝刘裕创立的却月阵。这些阵法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战斗的胜算,最重要的是它们能有效地传达指挥官的命令。

古代的战争规模庞大,动辄上万士兵,指挥和沟通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避免指挥混乱,军队往往被分成多个小方阵,每个方阵配有中层指挥官,从主帅到各级指挥官,再到普通士兵的指令传递有了层层保障,确保了作战的统一性与高效性。然而,在行军或作战过程中,河流的存在常常使得指挥系统陷入瘫痪。渡河不仅耗时,且士兵们的行进队形遭到破坏,通讯和指令的传递也被中断。若敌人此时发动攻击,士兵们的作战能力会大大降低,极容易被敌方击溃。

例如,《孙子兵法》中的“半渡而击”战术,便是针对敌军渡河时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然攻击的典型战术。敌军一半处于水中,一半则在岸边,无法互相支援,这种情况下,敌人往往难以抵抗,战争的胜利便可轻松获得。
那么,为什么长江在军事史上被称为“天险”,而黄河却少有这种说法呢?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长江的水流量比黄河大得多。长江作为世界第三大河流,水势浩大,水面宽阔,深度最深处可达百余米,纵使在冬季水位下降的时节,它的河面仍保持着足够的宽度。而黄河则不同,它的水面较为狭窄,部分地区甚至连战马也能跃过。冬季河水常常断流,许多地方会干涸,敌军可以轻松越过,这使得黄河不再具备有效的军事屏障。

更重要的是,长江的地理条件非常有利于水军的发展。长江水势浩荡,河面宽广,航运十分发达,这为水军的训练和防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赤壁之战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曹操在长江上遭遇了刘备和孙权联军的强力反击,蒙古在进攻南宋时也不得不通过长江防线。而长江丰富的支流和湖泊更是成为了水军进行游击战的天然舞台,水军可以轻松进行伏击,打击敌人,防守极其强大。相比之下,黄河则没有这种条件。冬季断流,夏季洪水泛滥,黄河的水面狭窄且时常结冰,无法支撑水军的防御,历史上也鲜有黄河水军的记载。

此外,黄河的流域地理条件也限制了其作为军事屏障的作用。黄河从陕西流经华北平原,河流贯穿多个地方,使得敌人可以找到许多地方渡过。因此,黄河在古代更多地被看作是一个通道,而非一道严密的防线。相对而言,长江流域地势复杂,特别是从湖南湖北到西部,山川重重,沟壑纵深,沿途地理屏障极为险要。正因如此,长江不仅仅是一条水域防线,更是天险的象征,几乎无法绕过或轻易突破。

总的来说,长江的地理特点、战术运用以及水军的训练条件,使得它在历史上被誉为“天险”。而黄河,尽管在某些时段可以起到防御作用,却始终无法像长江那样成为决定性的军事屏障。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关于长江的“天险”之说广为流传,而黄河则未曾得到如此评价的原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4 22:47 , Processed in 0.00738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